作為一種形而上的東西,藝術意蘊象征了藝術作品的高度。並非所有的藝術作品都有藝術意蘊,或都能達到同等的豐富性與深厚度。許多作品僅僅停留在藝術語言或藝術形象的層次,藝術意蘊或缺席或匱乏,導致藝術作品的淺陋粗俗,在時間的急流裏迅速沉澱。因此,藝術意蘊是藝術魅力的源泉,是優秀藝術作品的標誌。隻有富於藝術意蘊的作品才具有永恒的價值。

三、典型和意境

(一)典型

典型是指藝術作品中具有一定社會本質概括性的個性化的藝術形象或形象體係,它包括典型人物、典型環境等。

典型說產生於西方。17世紀以前,典型說主要停留於類型說的範疇,強調形象的普遍性和類型性;18世紀以來,典型說開始注重藝術形象的個性。黑格爾曾經這樣論述道:“在荷馬的作品裏,每一個英雄都是許多性格特征的寓言式的抽象品。”他重點論述了典型的個性特征。而別林斯基更進一步探討典型的共性與個性的關係:“創作本身的顯著標誌之一,就是這典型性——如果可以這樣說的話一一這就是作者的紋章印記。

在一位真正有才能的人寫來,每一個人物都是典型,每一個典型對於讀者都是似曾相識的不相識者。”別林斯基已經注意到典型的重要特性,即它的概括性與新穎性,典型既有普遍的共性,又有特殊性。馬克思主義提出了真正成熟的典型說。恩格斯指出:“每個人都是典型,但同時又是一定的單個人,正如老黑格爾所說的,是一個‘這個’。”這就科學地闡釋了典型的特性,既是普遍類型的代表,又是個性鮮明的人物。在此基礎上,恩格斯還進一步闡明了典型的生成語境,即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他說:“據我看來,現實主義的意思是,除細節的真實外,還要真實地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這就是說,典型人物不是孤立的,而是社會環境裏真實的人物形象。由此可見,典型人物形象是高度概括性與鮮明個性的統一。

藝術形象與藝術典型即有聯係,又有區別。藝術典型比起藝術形象來,具有更強烈的個性與更廣泛的共性。也就是說,藝術典型更加獨特,也更加普遍,它是藝術形象的凝練與升華。典型性是在真實性的基礎上對藝術形象塑造提出的更高要求,它是對整個形象的要求,也是對形象中的人物、環境、情節、細節、情感等因素的要求。所以,隻有那些優秀的作家、藝術家,才能在自己的作品中創造出具有不朽生命力的典型形象來,這些典型既具有個性鮮明的藝術獨創性,往往又都非常深刻地揭示了社會生活的本質和意義。

人類藝術史上曾經產生了大量傑出的典型形象。如達芬奇的蒙娜麗莎、巴爾紮克的葛朗台、屠格涅夫的羅亭、岡察洛夫的奧勃洛摩夫、羅曼“羅蘭的約翰,克裏斯朵夫、魯迅的阿Q等。僅以阿Q為例。魯迅以“精神勝利法”作為阿Q性格的總特征,概括了中國農民在長期封建統治下所形成的性格特征;同時,“精神勝利法”不僅是農民,也是工人、知識分子等所有中國人的共同性格特征。

這種精神上的自我撫慰是反抗失敗之後的心理調節。在漫長的封建社會裏,人民一次又一次的反抗都歸於失敗,隻好自己安慰自己。阿Q沒有房子,沒有姓氏,沒有女人,後來連欺負小Q的能力都失去了,於是就自己打自己的耳光。打完了,覺得他是打人者,而被打的是另外的人,以此換取心理平衡。他的思想是矛盾的,例如他認為造反就該殺頭,但等他看到趙太爺害怕革命,又希望通過革命改變自己的生活;他既嘲笑城裏人,又輕視鄉下人。有人把阿Q的性格總結為一組相互矛盾的特征:質樸愚昧而又圓滑無賴,率真任性而又正統衛道,自尊自大而又自輕自賤,爭強好勝而又忍辱屈從,狹溢保守而又盲目趨時,排斥異端而又向往革命,憎惡權勢而又趨炎附勢,蠻橫霸道而又懦弱卑怯,敏感禁忌而又麻木健忘,不滿現狀而又安於現狀。

這些複雜的性格糾集在他的身上,遇到什麼環境便表現出什麼樣的反應,其核心便是“精神勝利法”。這是封建統治下的典型奴隸人格。阿Q的確生活在未莊,也的確生活在中國的每一片土地上。阿Q是中國國民性的一個代表,未莊是產生阿Q的典型環境。革命消息傳來,不準未莊姓趙的趙太爺改口喊阿為“老Q”,趙司晨也忙稱阿Q為“Q哥”,連管土穀祠的老頭子也格外和氣一他們和阿Q一樣,具有鮮明的奴隸性格。也正是這樣的典型環境,才誕生了阿卩這樣的典型形象。由於阿Q性格的豐富性,這個形象的藝術意蘊也格外深厚。辛亥革命的反映,國民劣根性的挖掘,阿Q的揭示,農民形象的塑造等等,直到今天,研究者仍然興致勃勃地從新的視角對這個藝術形象進行新的分析,這正是典型形象的永恒魅力。

典型形象不僅是藝術創作成功的標誌,同時也潛入了人類的深層精神生活。關於奧勃洛摩夫,列寧就曾指出:“在俄國生活中曾有過這樣的典型,這就是奧勃洛摩夫,他老是躺在床上製定計劃。從那時起,已經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了,俄國經曆了三次革命,但仍然存在著許多奧勃洛摩夫,因為奧勃洛摩夫不僅是地主,而且是農民,不僅是農民,而且是知識分子,不僅是知識分子,而且是工人和共產黨員。我們隻要看一下我們如何開會,如何在各委員會裏工作,就可以說老奧勃洛摩夫依然存在。”因此,我們也可以說,藝術史上的典型形象是時代心態的忠實反映,記錄著人類精神發展的曆程。

藝術典型不僅在個性中體現出共性,在特殊性中體現出普遍性,而且也在現象中體現出本質,在偶然性中體現出必然性來。這就是說,在具有個性的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中,應當體現出具有一定社會內容和社會意義的必然規律。典型人物作為個人來講,他或她的遭遇、經曆、命運、性格、行為等等可能具有偶然性,因而作為藝術典型才會獨一無二,具有不可重複性,但是,在他或她的這種偶然性中,又常常體現出特定的社會生活與曆史發展的必然性。祥林嫂的一生是個悲劇,她兩次喪夫,孩子又被狼叼走,簡直是一連串不幸的事都落到了她一個人身上,連遭種種痛苦和折磨,僅從她的遭遇和經曆來看,祥林嫂這個人物形象確實具有某種偶然性。

但是,在這個典型人物身上,我們又可以發現社會曆史的必然性,這就是封建宗法製度和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決定了祥林嫂一生悲劇的命運,祥林嫂無論如何掙紮,最終也無法逃脫被吞噬的命運。正因為如此,才使得祥林嫂這個人物形象,成為舊中國農村被侮辱被損害的勞動婦女的典型。同樣,巴爾紮克筆下的老葛朗台這個極端貪婪吝嗇的資產階級暴發戶形象,也具有典型化的個性,為了金錢,這個守財奴折磨死自己的老婆,斷送了女兒的幸福,甚至克扣自己的夥食,費盡心機省下一塊糖或者一片麵包。這個人物可以說是一個絕無僅有的吝嗇鬼和守財奴的典型形象,然而,在老葛朗台身上,又鮮明地體現出了19世紀初期資本主義從原始積累過渡到金融資本時期的曆史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