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格”一詞源於古希臘,意思是棍子、柱子和雕刻刀,後來把寫字的棍子和雕刻刀叫做風格。在羅馬人那裏,風格是指一種書寫器或雕刻刀。從這裏引申為語言風格如修辭或演講的技巧,進而擴展為音樂、繪畫、雕塑等各種藝術樣式的風格。風格一般含有修辭、筆調、文風、文體等多種相近的意義。直至18世紀以後,風格才開始具有現代意義上的含義。
中國大約在公元5世紀左右就有了關於藝術風格的品評。當時,風格主要用來品評人物,如《世說新語》記載了大量的人物品格。劉勰把風格引人文學,他在《文心雕龍》裏把風格分為典雅、遠奧、精約、顯附、繁縟、壯麗、新奇、輕靡等八種。南齊畫家謝赫在《古畫品錄》中對魏晉以來的畫家進行評論,他使用“力遒韻雅”、“風趣巧拔”等詞語形容畫家的風格。詩評家鍾嶸的《詩品》評論詩人的藝術風格已經較為精細。他稱曹植的詩“骨氣奇高,詞采華茂”,左思的詩“文典以怨,頗為精切,得諷喻之致”,陶淵明的詩“篤意真古,辭興婉愜”,這些評價基本上捕捉到所論詩人的藝術風格特征。唐代司空圖的《二十四詩品》可以說是中國古代文論中關於藝術風格的集大成者,他把藝術風格區分為24種不同的美學形態。古人談論風格主要使用風力、風氣、風神、體勢、興味、韻味、格調等概念。不過,作為現代藝術批評術語,藝術風格直到現代才誕生。
藝術風格不是所有藝術家和藝術作品都具有的,隻有成熟的藝術家和藝術作品才有自己的風格。它象征了藝術家和藝術作品在藝術創作上所達到的最髙境界。、歌德曾說:“通過對自然的模仿,通過竭力賦予它以共同語言,通過對於對象的正確而深入的研究,藝術終於達到了一個目的地,在這裏,它以一種與日俱增的精密性領會了事物的性質及其存在方式;最後,它以對於依次呈現的形象的一覽無遺的觀察,就能夠把各種具有不同特點的形體結合起來加以融會貫通的模仿。於是,這樣一來,就產生了風格。這是藝術所能企及的最高境界。”
風格不同於一般的藝術特色或創作個性,它是通過藝術作品表現出來的相對穩定、更為深刻也更為本質地反映出時代、民族及藝術家個人精神氣質、審美觀念、審美情趣、審美理想等內在特征的外部印記。風格的形成是時代、民族和藝術家在藝術上超越了幼稚階段,擺脫了各種模式化的束縛,從而趨向成熟的標誌。
風格是由藝術作品的獨特內容與形式相統一,並由作為創作主體的藝術家的個性特征與時代、民族等社會曆史條件相統一而形成的。風格雖然與藝術作品的內容與形式都有關係,但從根本上說,它是使形式與內容以特定方式統一起來的一種核心力量。我們必須超越形式與內容以及內容與形式的統一關係而從更髙的層次上把握和理解作品風格的含義。當然,為了具體把握藝術作品的風格,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和層次來對其進行確定,比如說,從文化學的角度把握藝術作品的時代風格、民族風格;從藝術學的角度把握藝術家的個人風格,以及一定的地域和群體的藝術家們所呈現出來的風格類型等。同時,也可以從創作、接受等角度來看風格的功能和作用。但是上述的一切都離不開具體的藝術作品,離不開個體的藝術創造,所以,我們將首先從藝術家和藝術作品開始來討論風格問題。
我們說一個藝術家在藝術上是成熟的,這實際上就是說他已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當然,藝術家個人風格的形成是一個艱難而又困苦的過程,涉及眾多方麵的因素和條件,既有藝術家主觀方麵的原因,又受各種條件諸如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的製約與影響。從藝術家的主觀方麵看,他的審美趣味、生活經驗、文化教養、藝術修養、才能和個性等都對風格的形成有著直接的影響,從這種意義上說,藝術家的藝術風格,就是他的品格的體現。1.風格的特性:
作為藝術最高境界,藝術風格是藝術家追求的目標;作為一種重要藝術現象,藝術風格又是藝術研究、藝術鑒賞中不可回避的問題。因此,把握藝術風格的特性,對於藝術家和藝術研究者、藝術鑒賞者都有重要意義。
確立藝術作品風格特征的一個基本原則是差異性。但是,在判斷藝術家個人風格與流派風格是否成熟時,差異性還必須與創造性結合起來。也就是說,藝術家的藝術風格是否成熟,某一流派的風格是否具有美學上的價值,不僅要考察作品本身的深度和廣度,而且還應從它與藝術傳統中已有的風格之間的差異程度與獨創性的程度來衡量。換句審說,藝術家的個人風格和某一流派的風格如果是非常有意義的,它就能承上啟下,成為人類藝術曆史發展過程中獨立的一個環節。
繼承與獨創。
獨創性是藝術風格的靈魂。一種藝術風格之所以成立,關鍵在於它為藝術史提供了新的創造。由於它的出現,藝術史變得更為豐富,人類藝術的進程繼續延伸。我們讚美藝術史上的藝術大師,就是因為他們創造了絢麗多彩的藝術風格。古希臘雕塑“高貴的單純和靜穆的偉大"(溫克爾曼語),古埃及建築的穩固永恒,中國民間剪紙的大膽熱烈,現代搖滾樂的瘋狂迷醉與內在焦灼,四大名旦梅蘭芳的雍容優雅,程硯秋的深沉委婉,荀慧生的俏麗清晰,尚小雲的剛勁婀娜……這些藝術風格都是人類藝術心靈與藝術智慧的創造。他們的不朽是因為這些藝術風格的獨創性價值,是任何別的人所無法取代的。
藝術風格的獨特性與藝術家的創造精神密不可分。一位優秀的藝術家決不簡單地摹仿自然,而是從自然汲取美的元素,加以提煉,創造出比自然更完美的藝術品。國畫大師黃賓虹說:“畫中山川,經畫家創造,為天地所不能勝者。”(《黃賓虹語錄》)法國畫家高更明確闡述道:“如果藝術家想完成一個創造性的作品,他不應摹仿自然,而是他必須取自然的元素創造出一新元素來。”
藝術風格的獨創性同藝術家的創作個性聯係在一起。阿根廷現代詩人、小說家博爾赫斯曾說:“我以為,一個作者最重要的是他的音調,一本書最重要的是作者的聲音,這個聲音通過書本到達我們的耳中”。萊辛說莎士比亞作品:“最小的優點也都打著印記,這印記會立即向全世界呼喊:“我是莎士比亞!,”清代畫家石濤鄙薄摹仿,重視藝術風格的獨創性。藝術風格是不能摹仿的。一位藝術家獨特藝術風格的成熟過程中肯定要向前代藝術家學習。但是,學習的是創造精神,而不是摹仿他們的藝術風格。正如齊白石所說的:“學我者生,似我者死。”
穩定與漸變。
穩定性是藝術風格的一個重要特性。一種藝術風格一旦形成,它就會在一定的時期內保持相對的穩定性。這種穩定性並不是說一種藝術風格的藝術品千人一麵,而是指主體風格的大致相近。譬如,我們說李白的詩歌豪放飄逸,這隻是就他的總體藝術風格而言,並不是說李白所有作品都是這種風格。他的《靜夜思》就委婉深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但是,最能代表李白藝術成就的、最富於藝術個性的藝術風格無疑是豪放飄逸,如《蜀道難》、《行路難》等作品。
如果一位藝術家的每幅藝術作品都是不同風格,那就表明他還沒有找到自己的藝術風格,而是處於藝術風格的流浪時期,尚未定型。這在藝術史上並不罕見。有的藝術家偶爾也有成功的作品,卻遠遠沒有形成自己的風格,這說明這位藝術家還沒有成熟。
對於藝術家來說,藝術風格的穩定性並不意味著一生的藝術實踐都得遵守一種藝術風格,而是一種藝術風格在一定時期裏保持相對穩定。有的藝術家善於探索,不斷開拓藝術的新領地,他的藝術風格也隨之發生變化。但是,在某一時期,他的藝術風格依然保持了相對的穩定性。多樣與同一。
藝術風格具有多樣化同一性的特征。現實社會生活本身無限豐富的多樣性、藝術家獨特的創作個性以及欣賞者審美需求的複雜性,決定了藝術風格的多樣化。可以說,藝術史上一切有成就的藝術家,其作品都具有自己獨特的不同於他人的藝術風格。例如,米開朗基羅《奴隸》的雄強不同於拉斐爾《聖母》的優雅,範寬《溪山行旅》的壯美不同於馬遠《踏歌圖》的婉約,勞倫斯奧立佛《哈姆雷特》的深沉不同於卓別林《摩登時代》的苦澀的滑稽,等等。即使是同一藝術家的作品,也會在不同時期具有不同的多樣的風格,如畢加索的“藍色時期”、“立體主義時期”、“超現實主義時期”的作品風格迥異,齊白石早期、中期和晚期的繪畫作品也經曆了從清麗到蒼奇的巨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