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另一方麵,也有許多藝術家由於性格上或思想上的特定原因,或受到時代的、民族的、階級的審美意識和藝術發展的製約,他們的作品可能在風格的傾向上有著某些大致相近或相似之處,從而顯示出風格的一致性。

(二)藝術流派與藝術思潮

藝術派流是指思想傾向、審美觀念、藝術趣味、創作風格相近或相似的一些藝術家所形成的藝術派別。

在藝術史上,曾經出現過林林總總的流派與各種各樣的藝術思潮,他們構築了絢麗多彩的藝術花園,是藝術理論上的重要現象。這裏,我們就藝術流派與藝術思潮的形成、特征、藝術思潮、藝術風格與藝術思潮、藝術風格與藝術流派的關係進行探討。

藝術流派並不是自古就有,而是隨著藝術史的推進而生成的。在原始藝術裏,我們沒有發現藝術流派,因為原始藝術家所崇信的是集體意識,表現在藝術作品裏也是一種集體風格,甚至不同民族之間的原始藝術在主題、題材與藝術風格上都有驚人的相似。伴隨人的覺醒,自我意識萌生,藝術家開始培育個人風格,這為藝術流派的生成提供了土壤。

藝術流派的出現是藝術中的進步。它往往是藝術大師或新的藝術觀念、藝術風格結合在一起。如京劇大師梅蘭芳開始的梅派風格,反対古典派而崛起的浪漫派,不滿足於自由放縱、倡導格律意識的新月派等等。

不管藝術流派是如何命名的,它的形成都遵守了兩種基本方式:自覺的與自發的。自覺形成的藝術流派大多生成於近代。尤其是19世紀以後,一群藝術思想與藝術趣味相近的藝術家自覺結合在一起,成立組織,發表宣言,創辦雜誌,宣傳自己的藝術思想與美學主張。為了達到目的,有時還不惜與其他流派進行論戰。以未來派為例,它的創始人是意大利的菲利波托馬索馬裏奈諦。1909年2月20日,他發起了未來派組織,在法國《費加羅報》發表了《未來主義的創立和宣言》,聚集了一批詩人、音樂家和畫家,如烏姆伯托波丘尼、卡洛"卡臘、盧伊吉“魯索洛、賈科莫"巴拉、吉諾塞佛裏尼等等。此後,他們相繼發表了未來派畫家宣言、戲劇宣言、電影宣言與音樂家宣言,甚至超出了藝術的範疇,闖入社會生活領域,成為一場跨越國界的藝術思潮。

自發的藝術流派是指藝術家在創作時並未意識到要創盤藝術流派,沒有藝術宣言或組織,有些同一流派的藝術家甚至都不認識。但是,由於藝術風格、藝術思想、美學主張與創作方法等方麵的相近或相似自然地形成了藝術流派。有的是當時人歸納的,有的是後人歸納的。如唐代的邊塞詩派,禽適、寄參等人並不知道他們屬於邊塞詩派,隻是因為他們詩歌的題材都取自邊塞,詩風又趨於粗獷豪放,被後世的文學史家稱為邊塞詩派。

藝術派流的形成固然有著重要的生活主觀原因,同時也是藝術發展的必然。藝術流派有它自己的生成與消失周期,它的生成與消失往往與藝術發展有直接關係。一般說來,藝術流派在它興起時是有生命力的、創造的、充滿探索意識的。而當它經過一個時斯的發展之後,大多就開始衰落,最後流於僵化與腐朽,成為新的藝術流派反叛的對象。任何一個藝術流派都有它的生長周期。當然,並不是所有的藝術流派都是在與前麵藝術流派的鬥爭中生成的,有的藝術流派生成寧藝術發展的競爭和開放。有些藝術流派同時出現三個曆史時期,彼此之間互補互益,共同創造了繁榮的藝術局麵。如中國京劇四大名旦梅蘭旁、程硯秋、荀慧生和尚小雲分別創立了自己的藝術流派,但彼此之間沒有取代與被取代的關係,而是藝術風格各異的四個藝術流派二起造就了中國京劇的鼎盛時代。藝術流派之間的競爭是藝術發展所必需的。繁榮的藝術時代鮑不是獨家藝術流派的一枝獨秀,而是眾多藝術流派的萬花爭妍。這也就是中國文藝方針“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基本精神。

藝術思潮是指在一定社會條件下,由於受到一定的社會思潮和哲學思潮的影響,藝術領域所出現的具有較大影響的思想潮流和創作傾向。

藝術思潮與藝術流派之間有著密切的關係,但又存在著明顯的區別。一般來講,藝術風格是創作主體獨特個性的表現,藝術流派則是風格相近或相似的創作主體的群體化,而藝術思潮卻是倡導某種文藝思想的幾個或多個藝術流派所形成的一種藝術潮流。簡言之,藝術風格、藝術流派和藝術思潮,分別針對個體、群體,以及在相當曆史時期內、具有相當規模的較大群體而言。中外藝術史上,某種藝術流派可能發展成某種藝術思潮,而有的藝術思潮卻可能包容許多藝術流派和不同的創作方法。藝術流派往往是指某一個藝術門類中的派別,藝術思潮卻常常包容各個藝術門類中的多個藝術流派。藝術思潮側重於從社會曆史的角度來把握某種創作思想或創作主張,藝術流派側重於從藝術史的角度來區分各種具有不同特點的藝術派別。所以,它們之間既有聯係,又有差別。

藝術思潮往往與社會思潮和哲學思潮密切相關。如17世紀歐洲古典主義是一種重要藝術思潮,它崇尚理性與理智,講求共性與規則,美學上要求典雅、和諧,藝術上結構嚴謹,表現在戲劇上就是“三一律”:這和法國當時的政治製度與社會精神有直接聯係。法國的君主專製製度非常強大,政治穩定,民族統一,社會各階層處於相對和睦時期,矛盾暫時得到緩解。因此,從當時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來說,它要求一種與之相對應的藝術模式,這就是古典主義。而隨著資產階級的興起與1830年7月革命的爆發,社會要求新的精神,浪漫主義正是順應了這一潮流,一躍成為壓倒古典主義的新的藝術思潮。浪漫主義尊崇天才和個性,提倡情感的自然抒發,反對古典主義的理性與僵化。這次藝術思潮首先發源於英國,新興資產階級要求打破古典主義的束縛,校對自己的藝術形象。拜倫、雪萊、濟慈、華茲華斯是其主要代表。其後,浪漫主義傳到法國,雨果、繆塞在文學上率先衝破古典主義的樊籬,席裏柯、德拉克洛瓦和呂德又在繪畫上取代了學院派古典主義繪畫,他們創作了《梅杜薩之狡》、《自由引導人民》和《馬賽曲》等傑出作品。

浪漫主義在德國發展為以歌德、席勒為代表的文學狂飆突進運動和以舒曼為代表的音樂,他們的作品表達了一個新興民族對天才、自由和未來的向往。

同樣,20世紀現代主義藝術思潮的生成與尼采哲學、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學以及西方現代社會思潮有著緊密聯係。尼采大聲宣告:上帝死了!從根本上動搖了西方人的信仰,而弗洛依德的潛意識學說又是繼哥白尼的日心說、達爾文的進化論之後對人類自身一次最遙遠的放逐:不僅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人類與猿猴同宗,並且,人類也不是自己家裏的主人,潛意識對於人的作用遠遠大於意識。加上19世紀以來象征主義的審醜意識和康德、柏格森等人關於藝術的無功利性、藝術是直覺等學說,現代主義在理論上和藝術傳統上獲得了生成基礎。世紀末思潮、第一次世界大戰、工業文明對於人的異化、人類與自然的矛盾惡化等社會思潮為現代主義的生成提供了豐厚的土壤。這樣,現代主義作為一種藝術思潮就在20世紀初誕生了,並且很快獲得了全球性影響,成為一個國際性藝術思潮。

藝術思潮也有它的生長周期。一般說來,藝術思潮總是伴隨著社會思潮和哲學思潮而興起、生長、衰落。而且,藝術思潮也和不同的國家、民族及社會製度有著密切的關係。因此,藝術思潮的產生、鼎盛與衰落是一種複雜的藝術現象。

藝術風格、藝術流派與藝術思潮是藝術史上存在的複雜現象,它們與社會思潮、哲學思潮有緊密的關係,但又絕不是一種簡單的對應與圖解,因為藝術發展有其自身的規律。因此,我們不能粗暴地、簡單地把藝術風格、藝術流派和藝術思潮歸人社會學理論框架,從而做出違背藝術規律的闡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