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鑒賞的過程,也是對藝術作品文化價值予以闡釋的過程。藝術作為特殊的文化形態或文化現象,始終是文化的獨特組成部分,參與和推動著人類文化的曆史發展進程,體現和反映人類文化各個曆史階段的發展狀況。古今中外大量的優秀作品中,也深蘊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正是由於如此,許多學者常常把對藝術活動、藝術作品的研究作為文化研究的重要方麵,而作為一般的藝術鑒賞者,也把對藝術作品文化內涵的認識和闡釋作為鑒賞活動的重要內容,試圖通過對作品文化內涵的理解和文化價值的闡釋,獲得深層文化精神的陶冶,實現藝術鑒賞的最大收獲。
優秀的藝術作品作為人類文化的瑰寶,對於廣大接受者的影響及感染是極為強烈的。從屈原的《離騷》、《九歌》,到李白、杜甫膾炙人口的詩篇;從關漢卿的《竇娥冤》,到王實甫的《西廂記》;從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到曹雪芹的《紅樓夢》;從琵琶古曲《十麵埋伏》,到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台》;從東晉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到清代畫家石濤的《黃山圖》,從這些不同時代、不同種類的藝術作品中,我們都可以強烈感受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對這些作家、藝術家和他們創作的作品所產生的巨大影響,同時,也深深感到這些優秀藝術作品中深蘊的文化價值對民族精神的深化與發展產生的重大影響。
顯然,對於藝術作品的文化闡釋需要較強的理性思考,但是無論何人,沒有對藝術作品作情感體驗性的欣賞,也就無從對其進行分析與評價。所以人們即使在欣賞中側重於文化意義的闡釋,也必須以審美的情感領略藝術作品的豐富內涵,在獲得充分的精神愉悅和享受的同時,才能以自身的審美體驗與藝術作品及其藝術家進行精神的對話,進而實現深層的文化內涵的開掘。
對藝術作品形象、情境或意境的再創造。
在鑒賞活動中,鑒賞主體不是被動地、消極地接受藝術形象的感染,而是能動地、積極地調動自己的思想認識、生活經驗、藝術修養,通過聯想、想象相理解,去補充和豐富藝術形象,從而對藝術形象和藝術作品進行“再創造”,對形象和作品的意義進行“再評價”。
給人以審美享受的藝術形象,從一定意義上說,並不是藝術家創作的藝術作品單方麵提供的,而是鑒賞者本人參與創造的。藝術作品總是以小見大、以少總多、以局部反映整體,留有許多空白,要由鑒賞者自己去填補。巴爾紮克在他的小說《幻滅》中說:“真正懂詩的人會把作者詩句中隻透露一星半點的東西拿到自己心中去發展。”說的就是這個意思。魯迅先生也講過,同一部《紅樓夢》,“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廷幕後的政變”,所得感受迥然不同。
這是因為,在藝術鑒賞中,鑒賞主體和藝術作品之間是一種相互作用的審美主客體關係。藝術鑒賞當然要以客觀存在的藝術作品為前提,沒有藝術作品作為審美客體或欣賞對象,自然不可能有藝術鑒賞活動。但是,在藝術鑒賞中,欣賞主體(讀者、觀眾、聽眾)也並不是被動的反映或消極的靜觀。從表麵上看,從身體上看,鑒賞者似乎完全處於一種“靜觀”的狀態。然而,從實質上看,從心理上看,鑒賞主體在審美活動中又有著極為複雜的心理過程,它包含著感知、理解、情感聯想、想象等諸多心理因素的自由協調活動。
它不僅是主體對客體的感知,同時又是鑒賞者對藝術形象能動的改造加工過程。因此,鑒賞主體總是要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興趣愛好、思想情感與審美理想,對作品的藝術形象進行加工改造,進行再創造和再評價,從而完成和實現、補充和豐富藝術作品的審美價值。可以看出,藝術鑒賞活動中,鑒賞主體和藝術作品之間,是一種相互作用的振蕩關係。一方麵,藝術作品總是引導著欣賞者向作品所規卑的藝術境界運動;另一方麵,鑒賞主體又總是按照自己的審美理想和審美感受能力來改造和加工作品中的藝術形象。
從最根本的意義上講,藝術鑒賞同藝術創作一樣,也是人類自身主體力量在審美活動中的自我肯定與自我實現。藝術生產作為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決定了藝術必須具有主體性的特征,這種特性不僅表現在藝術創作和藝術作品之中,同樣表現在藝術鑒賞之中。它集中表現在鑒賞主體總是要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藝術修養、興趣愛好,思想情感和審美理想,對作品中的藝術形象進行加工改造、補充豐富,進行審美的再創造。在這種藝術鑒賞的審美再創造活動中,鑒賞主體同樣可以享受到創造的愉悅。正如藝術家在藝術創作時,在自身本質力量對象化的創作過程中產生無比的喜悅一樣,鑒賞者同樣可以在審美再創逭活動中,充分展現自己的聰明、智慧和才能,將鑒賞者自身的本質力量對象化到藝術作品之中,從而獲榑極其強烈的美感。
(二)藝術鑒賞的過程
藝術鑒賞的審美心理是一個完整的過程。在藝術的審美過程中,各種心理要素之間發生著極其微妙和複雜的相互作用,它們相互融會交織在一起,共同構成了完整的審美心理結構。雖然藝術鑒賞似乎是一種本能的、直覺的活動,仿佛是不假思索便在瞬間內完成,然而其中卻包含著非常複雜的心理活動內容,各種心理要素在其'中形成了一個動態的審美心理過程。
由於藝術鑒賞的審美心理既是一個完整的過程,又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這就使得藝術鑒賞的審美過程在一定程度上呈現出階段性和層次性。
藝術鑒賞中的審美期待
審美期待是指接受主體在欣賞之前或欣賞過程之中,基於個人和社會的原因,心理上往往會有—個既成的結構圖式,它使接受者具有了斯待視野,並希冀在欣賞中得到滿足。
實際上,審美期待是對行將到來的審美愉悅的一種預期和憧憬,並由此產生一種朦朧的興奮情緒,它是整個審美鑒賞活動的準備階段,它的主要功能在於:第一,鑒賞主體審美態度的醞釀和形成,亦即不再以功利的、世俗的,而是以超脫的、形式的態度來看待作品;第二,激發了鑒賞者的審美熱情;第三,它為後續的審美活動作了準備,並對後續的審美鑒賞活動的審美信息的選擇有影響。審美期待可以劃分為三種,即文體期待、意象期待和意蘊期待。
文體期待即接受者由藝術作品的某種類型或形式特征而引發的期待指向,這種指向,意味著讀者希望看到某種藝術所可能具有的那種藝術韻調和魅力。比如麵對一首詩歌,欣賞者會期待節奏、韻律以及某種抒情意境的出現;麵對一首題為“滿江紅”或“蝶戀花”的詞,則會期待著符合這種詞調的格律、語言、手法和內容等等。
意象期待即接受者由於藝術作品中的某種特定意象或形象而引發的期待指向,這種指向,意味著接受者希望從初次接觸到的形象和情景中,看到某種符合特定藝術形象特征符合某種特定情緒氛圍的展示或渲染。例如,當我們在作品中看到“青鬆”、“寒梅”、“白蓮”、“岩石”之類意象時,會期待著藝術家對那種冰清玉潔、堅忍不拔的人格精神的讚美;當我們看到“陰沉的雲”、“雨巷”、“孤雁”之類的意象時,會期待作品展現一個哀怨的故事,或熔鑄一個抑鬱的抒情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