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蘊期待即接受者對藝術作品的審美意蘊、人生哲理、情感境界、人生態度、思想傾向等引發的期待指向。在具體的藝術鑒賞活動中,接受者總會自覺不自覺地期待著作品能夠表現出切合自己意願的審美趣味和情感境界,總會期待著作品表現一種合乎自己理想的人生態度,流露出一種與自己相通的思想傾向等等。

審美期待的最終成果或突出表現就是審美態度的形成。

藝術鑒賞流程

直覺與感知

所謂審美直覺,是指人們在審美活動或藝術鑒賞活動中,對於審美對象或藝術形象具有一種不假思索而即刻把握與領悟的能力,使人刹那間暫時忘卻一切,聚精會神地觀賞它,全部身心沉浸在審美愉悅之中。許多西方美學都提到過審美與藝術活動中的直覺性。

人們在藝術欣賞中幾乎都有這樣的體會,當我們聽一首樂曲或者看一幅繪畫時,立刻會感到它美或不美,完全是一種直觀的感受,根本無需思索或考慮。這就是審美直覺,是整個藝術鑒賞活動的開始。審美直覺的特點就是直觀性和直接性。直觀性,就是我們欣賞藝術作品時必須親身去感受,聽音樂必須親自去聽,看電影必須親自己去看,讀小說必須親自去閱讀,在感性直觀的藝術鑒賞活動中,得到藝術的享受和審美的愉悅。

這也是藝術與科學等其他人類實踐活動的重要區別之一,它不能通過間接經驗而獲得審美感受,必須鑒賞主體親身參與和直接感受。任何優秀的藝術作品,光靠別人轉述或傳達都不會產生真正的美感,隻有親身去看、去聽,才會感受到震撼心靈的藝術魅力。直接性,常常表現為一種不假思索地直接把握或領悟,這種把握或領悟又常常是在一瞬間完成,無須通過邏輯判斷或理性思維。

人們都常有這種藝術欣賞體會,就是當我們讀一首詩、聽一首歌或看一幅畫時,我們首先為其中的藝術魅力所感染和打動,盡管我們甚至還未來得及聽清詩的詞句或歌詞,更來不及思考它們的主題思想或內在涵義。梁啟超曾經談到他兒時讀唐代李商隱詩歌的體會,李商隱的許多詩歌如《錦瑟》、《碧城》、《燕台》等都很晦澀難懂,然而,這些詩卻寫得相當美,即使不懂內容,讀起來也使人陶醉。梁啟超說:“這些詩,他講的什麼事,我理會不著,拆開一句一句的叫我解釋,我連文義也解不出來。但我覺得它美,讀起來令我精神上得到一種新鮮的愉快。”

確實,當我們在鑒賞藝術作品時,這種美感總是在刹那間產生的,並沒有經過理智思考,甚至在最初感到美的時候,可能一時還說不出什麼道理來,這就是直接感知藝術形象的審美直覺性在其中起了作用。實際上,藝術鑒賞中的審美直覺是一種特殊的審美心理狀態,其中存在著多種心理因素的積極作用,尤其是注意、感知等心理因素十分活躍。

審美感知是指人們在注意審美對象形式特點的同時,也已開始關注審美對象的意義。鑒賞活動往往是在直覺與感知的心理基礎上開始的,它使鑒賞者完成對作品形式美的注意和對其意義的直觀感受。感知包括簡單的感覺和較複雜的知覺。感覺和知覺合稱為感知,感覺是知覺的基礎,知覺是感覺的深入,在藝術鑒賞中二者通常都是交織在一起,共同發揮作用的。

藝術鑒賞活動的真正開始,應當是從感知藝術作品算起。藝術作品首先是以特殊的感性形象作用於人們的感覺器官,藝術之所以可分為視覺藝術(如繪畫)、聽覺藝術(如音樂)和視聽藝術(如電影),正是由於這些藝術門類采用了不同的藝術媒介和藝術語言,因而作用於人們不同的感覺器官。審美感知在表麵上是迅速地和直覺地完成的,但它卻是人的一種積極主動的心理活動,在感知的後麵潛藏著鑒賞主體的全部生活經驗、文化修養和藝術欣賞經驗,它們都會對審美感知產生重要的影響。

例如,中國畫中的畫竹曆史久遠,早在唐代就有人專事畫竹,那時多畫青綠竹,直接描繪和摹仿自然的色彩。後來,畫家們不滿足於對自然色彩的再現,於是,大量出現了墨竹畫。事實上,無論青綠竹還是墨竹,鑒賞者通過畫上竹子的形象,結合自己的直覺感受,仍然可以感知到竹子蒼翠碧綠之美。實際上,藝術鑒賞活動往往是在直覺感知的心理基礎上開始的,它使鑒賞者完成對作品形式美的注意和對其審美對象意義的直觀感受。鑒賞者被藝術作品的線條、色彩、音響、旋律、文字等感性形式所吸引,深醉其中凝神關照,在感性直觀中獲得最初的審美愉悅。審美直覺所把握的,可以說是一種“藝術初感”,即欣賞一件創作所得到的最初感受。

初感雖然寶貴,但仍然有待於進一步玩味和思考。隻有進一步深入體驗,才能真正領悟作品的深層意味和美學價值,尤其是對於長篇小說、電影戲劇、交響樂、芭蕾舞劇等大型文藝作品來說,更是如此。所以,初感雖然敏銳,卻不一定準確和全麵,甚至還會有錯覺。因此在抓住初感之後,不僅要對此反複玩味,還要結合對整個作品的全麵感受,統一進行思考,才能使敏銳而隱約的初感轉化為準確而深刻的欣賞。因此,藝術鑒賞中的審美直覺,作為鑒賞活動的開始,雖然寶貴和重要,但是仍需要進一步深化和發展,需要進一步發揮鑒賞主體諸多審美心理因素的積極能動作用,因此,藝術鑒賞必然進人第二個層次,即審美體驗階段。㈡)體驗與想象

在鑒賞過程中,主體以自身審美經驗為基礎,潛入作品規定情境之中進行審美體驗,不斷推進與作品中情感的交流與融合。同時由於審美想象和聯想的展開,鑒賞者可以與作品或藝術家進行X才話,洞察其深層意蘊,並使審美愉悅逐漸生成。在藝術鑒賞活動中,對作品外部形式的直覺和感知使鑒賞者完成了對作品形式美的注意和對其意義的直觀感受,這隻是鑒賞活動的開始。接下來鑒賞主體將在形式因素和審美感知的召喚下,調動自身的審美經驗和生活積累,展開豐富的審美想象,在對作品藝術形象、情節、情感的想象體驗與積極創造的過程中,完成對藝術作品意蘊的感悟,並使審美愉悅逐漸生成。

審美體驗和想象是整個審美過程的中心環節,也是產生審美“高峰體驗”的關鍵環節。當代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高峰體驗”是人在自我實現的創造過程中產生的最激蕩人心的時刻,它使人如癡如醉、銷魂蕩魄,“這些美好的瞬間體驗來自愛情,和異性結合,來自審美感受(特別是音樂),來自創造衝動和創造激情(偉大的靈感),來自意義重大的領悟和發現……”馬斯洛指出這種“高峰體驗”,幾乎存在於人類活動的一切領域,但最容易發生在藝術和審美領域。藝術鑒賞活動中的審美體驗越豐富、越深刻,心靈受到的震撼越強烈、越深沉,鑒賞者就越能獲得更加高級的審美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