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4章 不滅的希望(3 / 3)

五就像阿裏巴巴念“芝麻開門”打開四十大盜的寶庫一樣,靠著曆經磨練而鑄成的生活信念和癡心不改的追求,知識殿堂終於在一個撿破爛的農村青年的執著中,啟開了通向成功的大門——兩年後,張福龍順利地通過了上海日語定級統一考試,捧回了日語二級證書。

出乎意料的是:1995年7月,張福龍放棄了南京翻譯院、南京台灣新潮皮件五金有限公司等20多家單位的聘請,以及金陵國際語言學院要求他留校任教的挽留,回到了自己的故鄉——江蘇省儀征市大儀鄉。

他放棄了徹底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令無數人感到不解。

張福龍的回答是:他現在最想的就是到日本去學一些先進的知識回來。

通過學日語,他知道了日本農業科技生產相當發達,特別是在蔬菜新品種的研究方麵。另外日本的千家萬戶都鋪設榻榻米,這是由燈芯草的植物莖編織而成的。

而在他的家鄉就有種植燈芯草的曆史,他的父輩們至今還保存有編織這種草席(日本人叫榻榻米)的手藝。他想,如果充分利用沿江灘塗和水庫邊的農田,大量種植,並精心編織成日本人所喜歡的樣式,然後再銷到日本市場上去,就不愁日本商家不來儀征這片土地投資辦草席公司。那麼,他那貧窮的家鄉就不愁找不到一條脫貧的道路。

然而,他的“夢”能圓嗎?在回到家鄉後的日子裏,張福龍一邊堅持自學日語高級課程,一邊向日本國方麵聯係出國留學事宜。40多封記述著他經曆與坎坷的信件從他的家鄉儀征市發出了。

數月後,終於有兩家大學同意接收他去“留學深造”。一家是玉縣的川口日本語學院。他們不需要出國擔保人,但張福龍必須要向他們出示他本人在銀行有38萬元人民幣存款的證明。另一家則是東京國際日本語學院。院長橫小路喜代仁被這位中國農村青年的求學精神感動後,親自從日本打來電話,向他說明他必須要找到出國擔保人。

38萬元對張福龍來說簡直是一個天文數字。張福龍隻好申請進東京國際日本語學院入學。

出國的擔保人到哪裏去尋?誰又願意為一個曾經靠撿破爛養家糊口的農民去冒這個風險?此時,發現和培養張福龍的伯樂——66歲高齡的教育家、南京金陵國際語言學院院長塗元唏先生,在這段日子裏,從南京到儀征,又從儀征到南京,一次次為他出國留學的事宜奔波。而且還告訴張福龍,自己願意做張福龍申請出國的擔保人。

按規定,擔保人必須持有20萬元人民幣作為擔保金。20萬元,對於塗元唏先生來說,也是一筆巨額的款項。為了湊足這20萬元,他專門召集了由學院各方人士參加的特別會議。會議參與者都願意取出自己未到期的存款來,轉到塗元唏先生的帳戶上。這筆款項全部湊齊後,塗元唏先生和張福龍一道去辦理了資金公證。

值得慶幸的是,張福龍所到之處都是綠燈大開:跑了20多個單位,蓋了20多個公章,卻沒有花1分錢。

熟悉情況的人都知道,出國留學需一次性交納1年的學雜費人民幣6萬元。東京國際日本語學院知道張福龍的情況後,同意他隻需暫時交納3萬元,剩下的3萬元待他入學後再補齊。而要湊齊這3萬元,對於張福龍這個無固定收入的農民來說,不知如何才能辦到……在張福龍人生道路的緊急關頭,總有人間的愛心與溫情在支撐著他——1996年元月,張福龍在南京第42中學為全體師生講述他自強不息的奮鬥經曆時,1000多名學生自發地組成了一支“集資大軍”,將他們平時省吃儉用省下的零花錢,送到他的手中。其情其景,使張福龍這個硬漢子淚水盈眶。

張福龍的事跡也感動了千千萬萬的人們,無數顆滾燙的心彙聚成一股暖流……南京生物研究所的黃寧先生、香港港龍公司南京航空站的陳小姐、以及江蘇電視台的武編輯和上海新路房地產開發公司的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老人……人們從四麵八方趕來,走進了他那破落而又貧寒的家,眾手同心,正在托起張福龍心中那不滅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