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底,國民黨發動第二次反共高潮,襲擊皖南新四軍部隊,重慶軍委會還宣布新四軍“叛變”,取消了該軍的番號。毛澤東同誌在1941年1月為皖南事變發表的談話中指出:
至於重慶軍委會發言人所說的那一篇,隻好拿“自相矛盾”四個字批評它。既在重慶軍委會的通令中說新四軍“叛變”,又在發言人的談話中說新四軍的目的在於開到京、滬、杭三角地區創立根據地。就照他這樣說吧,難道開到京、滬、杭三角地區算是“叛變”嗎?愚蠢的重慶發言人沒有想一想,究竟到那裏去叛變誰呢?那裏不是日本占領的地方嗎?你們為什麼不讓它到那裏去,要在皖南就消滅它呢?嗬,是了,替日本帝國主義盡忠的人原來應該如此。
國民黨一方麵指責新四軍叛變,另一方麵又說新四軍要去京、滬、杭三角地區開辟根據地,這是自相矛盾的。毛澤東同誌的這段談話,不但指出了國民黨當局的自相矛盾,而且進一步揭露了國民黨當局的罪惡用心。這比單純揭露對方的自相矛盾更加有力。揭露性政論文常用這種方法。
針相鋒對法
它的特點是:反駁者用對方所用的方法所或講的道理來還敬對方,使對方無法招架,無言以對,以達到反駁和揭露的目的。這種方法也叫“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方法。
唐朝武則天掌政時,手下有兩個酷吏,一個是尚書右丞周興,一個是禦史中丞來俊臣,這兩個人素以心狠手辣、濫施酷刑聞名。後來有人告發周興要謀反,武則天命令來俊臣審理這個案子。來俊臣知道要周興招供是很不容易的,就假意邀請周興來喝酒。正在酒酣耳熱之際,來俊臣突然問道:“近來審訊犯人,都不肯招供,老兄有什麼妙法嗎?”周興回答說:“這有何難!拿個大甕(壇子)來,周圍生起炭火,把甕燒得滾燙,讓犯人進入甕中。這樣一來,犯人由於忍耐不住灼熱的痛苦,什麼罪行都會招認出來的。”來俊臣連聲叫好,於是就叫人抬來大甕一口,按周興說的辦法將甕燒熱,然後對周興說:“有人告你謀反,現在要審你,請你入這甕吧!”周興頓時目瞪口呆,嚇得全身發抖,隻好叩頭認罪。
這就是著名的“請君入甕”的故事。故事中的業俊臣就是以周興之道,還治周興之身的。這種方法也就是針鋒相對法。
《晏子使楚》是一個廣泛流傳,膾灸人口的曆史故事。故事裏的主人公晏嬰是使用這種反駁和揭露方法的高手。請看晏嬰是怎樣使用這一方法的:
晏子使楚。以晏子短,楚人為小門於大門之側而延子晏。晏子不入,曰:“使狗國者從狗門入,今臣使楚,不當從此門入。”儐者更道,從大門入。
見楚王。王曰:“齊無人耶?”晏子對曰:“臨淄三百間,張袂成陰,揮汗成雨,比肩繼踵而在,何為無人?”王曰:“然則子何為使乎?”晏子對曰:“齊命使各有所主,其賢者使使賢王,不肖者使使不肖王,嬰最不肖,故直使楚矣!”
……楚王……謂左右曰:“晏嬰,齊之習辭者也。今方來,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對曰:“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王日‘:何為者也?’對曰‘:齊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盜’。”
晏子至,楚王賜晏子酒,酒酣,吏二縛一人詣王。王曰:“縛者曷為者也?”對曰:“齊人也,坐盜”。王視晏子曰:“齊人固善盜乎?”晏子避席對曰:“嬰聞之,桔生淮南則為桔,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今民生長於齊不盜,入楚則盜,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王笑日:“聖人非所為與嬉也,寡人反取病焉。”
楚王看不起晏子,想方設法要羞辱他。但出乎楚王的意料之外,晏子用針鋒相對法,在三個回合中,使楚王三次自討沒趣,最後楚王隻好認輸了。在這個故事裏,晏子的機智和善辯表現得相當充分,不愧是一位雄辯家。
有一個民間笑話,說的是仆人智鬥財主的故事:
有個姓劉的財主是個刻薄鬼。有一次,刻薄鬼叫仆人去買酒,隻給仆人一個酒壺,卻不給錢。仆人感到莫名其妙,就問:“老爺,沒有錢怎能買到酒呢?”刻薄鬼生氣地說:“花錢買酒,誰不會買?不花錢買酒,這才真是能幹呢!”仆人聽了,一聲不吭地拿著酒壺出去了。一會兒仆人拿著酒壺回來,交給刻薄鬼。刻薄鬼以為占了仆人的便宜了,高高興興地端了酒壺往嘴裏送,半天也喝不到一滴酒,就大發雷霆地叫罵:“真是豈有此理!酒壺裏沒有酒,叫我喝什麼?”仆人答道:“酒壺裏有酒,誰不會喝?要是能夠從空酒壺裏喝出酒來,那才算真正能幹呢!”刻薄鬼聽了氣得半晌說不出話來。
刻薄鬼之所以說不出話來,是因為他沒有法子反駁仆人的話。既然他自己肯定了沒有錢能夠買到酒,那麼他就無法否定從空酒壺裏能夠喝到酒。仆人的話正是從他自己的話裏合乎邏輯地引申出來的,他又怎麼能加以反駁呢?
詭辯家擅長用荒唐的邏輯來騙人,針鋒相對法是對付這些詭辯家的有效辦法。
歐布利德是古希臘一個著名的詭辯家,他在某個大公那裏當謀士。
一天,他對他的同事說:“你沒有失掉的東西,那麼你就有這件東西,對嗎?”
他的同事回答說:“對呀!”
歐布利德就說:“你沒有失掉頭上的角吧?那你的頭上就有角了。”
這就是歐布利德用偷換概念的詭辯手法製造出來的被稱為“有角的人”的詭辯。
兩個人吵了起來,吵到大公那裏。大公問明情況後,就對歐布利德說:“在我的城堡裏,你沒有失掉坐牢的權利,是嗎?那就讓你享受三天這種權利吧!”於是,歐布利德就被關了三天禁閉。為了這件事,歐布利德一直懷恨在心。
有一天,快下雨了,大公吩咐他帶人把曬穀場上的穀堆搬回倉庫去,他陽奉陰違,結果穀子都被淋濕了。大公大怒,責問他為什麼不把穀子收起來。歐布利德答道:“一粒穀該不是穀堆吧?再加一粒,也還不能成為穀堆。這樣每加一粒穀,每次都不能形成穀堆,因此穀堆根本就不存在,我又怎麼能把它運回倉庫裏呢?”這就是歐布利德製造出來的被稱為“穀堆”的詭辯。
大公聽了後,隻是微笑了一下。等到發薪那天,隻有歐布利德一個人沒有收到薪金。他就去責問大公。大公對他說:“一個錢幣該不是你的薪金吧?再加一個,還不是你的薪金,這樣每加一個錢幣,而每個錢幣都不是你的薪金,因此你的薪金根本就不存在,叫我怎麼付給你呢?”於是歐布利德的薪金就補償了穀子的損失。
還有一次,歐布利德向鄰居借了一筆錢,約定一個月後歸還。期限到了,鄰居要他還錢,他故作驚訝地說:“我沒有借您的錢呀!”
鄰居說:“您忘了嗎?是上月向我借的。”
歡布利德解釋說:“對,上月我借了您的錢,不過,您應該知道,哲學家說:一切皆流,一切皆變。現在的我已經不是上月向您借錢的我了,您怎麼能叫現在的我為過去的我還錢呢?”
鄰居氣得一時說不出話來。回家以後,他就想出個辦法來,他拿了根木棍,來到隔壁把歐布利德著實痛打了一頓。
“好,你打人啦!等著瞧吧,我要到法庭控告你!”歐布利德氣勢洶洶地喊叫著。
鄰居笑嘻嘻地說:“您去控告誰呢?您不是說一切皆流,一切皆變嗎?現在的我,已經不是剛才打您的我了。您要告,就告剛才打您的那個我吧!”
歐布利德無話可說,隻好自認倒黴。
這些故事不一定都是事實,多半是後人編造的。但從這些故事中可以看出,針鋒相對法確實是對付詭辯家的好辦法。
以上所介紹的幾種方法,都是人們在反駁和揭露的過程中所經常使用的。隻要我們根據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有選擇地運用這些方法,並學會把幾種方法結合起來用,那就可以大大加強反駁和揭露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