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秀才回答說:“窮人多者不少也。”
李秀才補充說:“富人少者是不多。”
歲秀才接上說:“不少非多多非少。”
莫海仁聽得不耐煩了,催促三個秀才說:“快快回答莫羅嗦。”
劉三姐問的是為什麼富少窮人多,而這三位秀才回答的卻是什麼叫富人少窮人多。答非所問,牛頭不對馬嘴。這也是轉移論題的一種表現。
在“四人幫”橫行時期,他們曾采取偷換論題的手法肆意定人“惡毒攻擊罪”。下麵舉一個實例:
某市有一個工人,在磚窯西邊燒火。當時正刮東風,這個工人滿頭滿臉都是爐灰,快成了“灰”人了。他隨口說了一句話:“要是刮西風就好了。”這句話被一個幹部聽到了,這個幹部硬說他攻擊毛澤東同誌“東風壓倒西風”的論斷。結果這個工人被定為“惡毒攻擊罪”。下獄數年。粉碎“四人幫”以後才平反。
這位工人講的是作為自然現象的“西風”,刮西風他就可以少“吃”爐灰。而那位幹部采用偷換論題的辦法,硬把這位工人的話說成作為政治比喻的“西風”,這是采用偷換論題搞詭辯,害人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偷換論題的做法是為了逗樂或出於應急的需要,表現出機智和幽默。
有一天,阿凡提和三四個朋友在一起吃抓飯,朋友們盡挑羊肉吃,不過都是一塊一塊地往嘴裏送。於是,阿凡提就兩塊兩塊地吃起肉來。朋友們急了,就問:“阿凡提,你怎麼兩塊兩塊地吃肉呀?”
阿凡提回答說:“我的嘴裏放不下三塊怎麼辦!”
阿凡提明知朋友們問話的用意是讓他和大家一樣,一塊一塊地吃肉,但他故意回答成由於嘴太小,一次隻能容納兩塊肉,容納不下三塊肉怎麼辦。在這裏阿凡提是為了逗樂而偷換論題的。
有個小朋友在看畫,畫麵是一個人在聚精會神地射擊。這個小朋友就問他的爺爺,說:“爺爺,為什麼打槍時要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他的爺爺回答說:“如果兩隻眼都閉上,那就什麼也看不見了。”
小朋友的疑點是:為什麼射擊時不讓兩隻眼睛都睜著,而非閉一隻眼睛不可。他的爺爺對這個問題故意避而不談,而去回答那個眾所周知的問題。這在邏輯上就叫偷換論題。但爺爺偷換論題是為了跟孫子逗樂。
轉移論題與偷換論題既有聯係又有區別。轉移論題一般是指議論離開了論題,例如,考試中的答非所問;寫作文時的東拉西扯、文不對題,與人辯論,各講各的、互不交鋒等都屬於轉移論題。而偷換論題是故意把一個論題改換為另一個論題,它往往是詭辯的一種手法。
要遵守同一律
同一律是思維的必要條件,每個人都必須遵守。不管是誰,如裏他在思考問題或者表達思想時違反同一律的要求,那麼他的思想就肯定是不明確的和含混不清的。思想不明確和含混不清,別人就會感到不可捉摸和無法理解,更談不上使別人接受和信服了。有時,還會鬧出笑話來。
請看一則“做褲子”的笑話:
春秋戰國時,鄭縣有個姓卜的人,他的褲子破了,叫他的妻子給縫製一條新的。他的妻子問他做什麼樣的,他說照原樣做,他的妻子把新褲子做好以後,照原樣把新褲剪了個洞。
為什麼會鬧出這個笑話呢?因為姓卜的在表達思想時很不明確。“照原樣做”可以理解為照原樣的大小尺寸做,也可以理解為照原樣的模式做。說話人的原意是照原破褲的大小尺寸做,而他的妻子卻理解為照原破褲模式做,原褲有破洞,新褲當然也應該有破洞。
再看一則“聽命令”的笑話:
阿凡提到皇宮裏當差,皇帝吩咐他說:“阿凡提,我以後命令你做什麼事情的時候,和這事有關的事情也要想辦法做好,你要養成這個習慣!”
有一天,皇帝生了病,派阿凡提去請醫生。阿凡提把醫生請上以後,在回來的路上又到禮拜寺去把經師請上,把洗屍的銅壺也帶著,又叫四個人抬著靈床,吆喝著回來了。皇帝一看,氣得火冒三丈,指著經師和靈床喊道:“阿凡提!我派你去請醫生,你怎麼把這些晦氣的東西都帶來了!”
“尊貴的陛下!”阿凡提慢條斯理地說:“你親自吩咐過我,‘我以後命令你做什麼事情的時候,和這事有關的事情也要想辦法做好。’按照你這個命令,我想,要是皇帝的病治不好,一命嗚呼了,不是要請經師和抬靈床嗎?所以我就把這些都帶來了。”
故事中的皇帝下的命令太不明確了。因為世界上的許多事情都是互相聯係著的,都有關係,對皇帝的命令可以隨意解釋。機靈的阿凡提就利用這一點來氣一氣皇帝,而皇帝卻隻能吃啞巴虧。因為生病與死亡這兩件事確實有關係,而且關係還很密切,生老病死嘛!阿凡提替皇帝準備喪事用的東西,可以說是按皇帝的命令行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