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遵守不矛盾律
請看《儒林外史》中胡屠戶對他的女婿——範進中舉前後截然不同的態度及其對女婿相貌的不同描述:
範進想去考舉人,由於家境貧寒,沒有路費,隻好硬著頭皮去向丈人胡屠戶借錢。胡屠戶根本不把這個窮女婿放在眼裏,聽說女婿要向他借錢去應考,火冒三丈,把女婿罵得狗血噴頭:“……你自己隻覺得中了一個相公,‘癩就蝦蟆想吃天鵝肉’來!……這些中老爺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你不看見城裏張府上那些老爺,都有萬貫家私,一個個方麵大耳?像你這尖嘴猴腮,也該撒泡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鵝屁吃!……”範進赴考心切,另想辦法,還是進省城應考去了。
出乎人們的意料之外,這次範進竟然考中了。中舉的喜報送到範進家,範進讀完喜報,竟然喜瘋了。為了救範進,經眾人勸說,胡屠戶借酒壯膽,罵了女婿一句,又給了女婿一記耳光,範進才清醒過來。這時,胡屠戶在眾人麵前,得意洋洋地說:“……我每常說,我的這個賢婿,才學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裏頭那張府、周府這些老爺,也沒有我女婿這樣一個體麵的相貌……”說完,眾人都笑了。
眾人為什麼笑呢?因為胡屠戶說話前後矛盾。胡屠戶是個勢利小人,範進未中舉前,他罵女婿是“尖嘴猴腮”,那相貌自然是很不體麵的了,範進中舉以後,胡屠戶又誇女婿是“才學又高,品貌又好”,有“一個體麵的相貌”。像胡屠戶這樣前後自相矛盾的說法,在邏輯上就是違反不矛盾律了。
什麼是不矛盾律
什麼是不矛盾律呢?
不矛盾律也是一條邏輯基本規律,有的書上叫矛盾律。它的基本內容是:在同一思維過程中,不能同時肯定兩個相互矛盾或相互反對的思想。如果出現了相互矛盾和相互反對的思想,那麼這兩個思想不能都是真的,其中必有一個是假的。
不矛盾律要求人們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對於具有矛盾關係和反對關係的判斷,不應該承認它們都是真的;思想應該首尾一貫,不能顛三倒四,出爾反爾,自相矛盾,自己打自己的嘴巴。
違反不矛盾律的邏輯錯誤
如果在說話和寫文章中違反不矛盾律,那就會犯“自相矛盾”的錯誤。
“自相矛盾”一詞出自中國古代的一則寓言:
楚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日:“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楚國有一個賣盾和矛的人,一會兒說他的盾如何堅固,任何東西都不能刺穿它,一會兒又說他的矛如何銳利,任何東西都能刺穿。後來,有個人向他提出一個問題:“用你的矛,刺你的盾,會怎麼樣呢?”那個賣盾和矛的人無法回答了。為什麼他無法回答了呢?因為他的說法自相矛盾,無法自圓其說。他既肯定他的盾是任何東西都不能刺穿的,又肯定他的矛可以刺穿任何東西,這兩個判斷是矛盾的,不可能兩個判斷都真。
十年浩劫期間,“四人幫”及其爪牙大搞“打、砸、搶”,他們還在“打、砸、搶”的前麵冠上“革命”二字,成了“革命的打、砸、搶”。這一概念的自身是互相矛盾的,因為“打、砸、搶”是壞的行為,應該反對的行動;而“革命”則是好的行為,應該讚揚的行動。這二者不能統一,如果硬放到一起,那就違反不矛盾律了。江青曾說要當“共產主義的女皇”。“女皇”是封建社會的產物,已被時代所擯棄,而“共產主義”卻是新生事物,人類所追求的理想社會。把“共產主義”與“女皇”合為一個概念,同樣違反了不矛盾律,犯了一個概念內部自相矛盾的邏輯錯誤。具體地說,就是中心詞與限製詞矛盾了。
在學習和工作中,我們有時可以聽到這樣的一些答話:
開全校大會,校領導叫各個年級主任檢查班級出勤情況。年級主任問某班班長說:“你們班的同學到齊了沒有?”班長回答說:“我們班的同學基本上到齊了。”
這個班長的答話是不合邏輯的。既然說“基本上”,那就不是全部;既然不是全部,又怎麼能說“到齊”呢?“基本上”和“到齊”這兩個概念是矛盾的。再如,“這次數學考試,我班同學基本上全都及格了”,“我基本上完全同意班長的發言”等都屬於這類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