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6.自打嘴巴,胡屠戶勢利眼剪毛留羊,小姑娘破難題(2 / 3)

某學生問英語課代表,:說“英語考卷明天能發下來嗎?”

英語課代表回答說:“說不定英語考卷明天一定能發下來。”

這位英語課代表的答話也是不合邏輯的。“說不定”就是“不一定”。前麵說“不一定”,後麵又說“一定”,這就自相矛盾了。再如,“也許他一定生病了”,“或許明天一定下雨”等說法都屬於這類錯誤。

某教師:“小胖什麼時候轉學到你們班上來的?”

某學生:“小胖剛剛來我們班不到兩個學期。”

這個學生的答話也是自相矛盾的。“剛剛”,表示時間不長。一個學期至少五個月,“不到兩個學期”,那就是半年以上,一年以內,這個時間不算短了。“時間不短”與“剛剛”是矛盾的。

以上幾個例子都是在一個判斷之中概念間發生了矛盾。這在邏輯上就是犯了一個判斷內部自相矛盾的錯誤。

下麵請看阿凡提的兩個小故事:

毛拉經常向人勸誡說:“女人的話可於萬不能聽啊!”

阿凡提聽到毛拉的這個話,有一天就跑去問毛拉:“毛拉閣下,女人的話能聽不能聽?”

“咳,女人的話可千萬聽不得!”毛拉說。

阿凡提又說:“那就照你的話辦吧。我家裏有兩隻羊,我女人說要送給你,我說不送。多謝你給我把這件事決斷了。”說著,他轉身就走。

毛拉一聽這話,馬上跑去拉著阿凡提說:“不過,女人的話,有時候也可以聽哩!”

這個名叫《女人的話》的小故事將毛拉的貪婪、饞嘴、虛偽、欺詐表現得淋漓盡致。毛拉一會兒說,女人的話都不能聽;一會兒又改口說,女人的話有時候也可以聽。這兩個判斷是矛盾關係,不能同真,必有一假。毛拉為了想撈兩隻羊吃,就不惜自相矛盾,自打嘴巴。

有一天,阿凡提借來幾兩金子,騎著毛驢到野外去,坐在沙灘上細細地篩起金子來。不一會兒,巴依打獵從這兒經過,看見阿凡提的舉動很奇怪,便問道:“喂,阿凡提,你這是幹什麼呐?”

“巴依,我正忙著種金子哩!”

巴依聽了更加詫異,又問道:“快告訴我,聰明的阿凡提,種了金子以後會有收成嗎?”

“有的,到了做大禮拜的時候就可以來收割,把長出來的金子收回去。”

巴依一聽就眼紅了。他想:這麼便宜的肥羊尾巴怎能不吃?於是,連忙陪著笑臉跟阿凡提商量起來:

“我的好阿凡提!你種這麼點金子,能發多大的財呢?要種就多種點。要是種子不夠,到我家裏來拿好了!要多少有多少。那就算咱倆合夥種的,長出金子來,十成裏給我八成就行了!”

“那太好了,巴依!”阿凡提滿口答應。

第二天,阿凡提就到巴依家拿了兩斤金子。過了一星期,他給巴依送去十來斤金子。巴依打開口袋一看,金光閃閃,樂得合不攏嘴。隨後他就把整箱的金子交給阿凡提去種。

阿凡提把金子拿回家,全都分給了窮苦人。

過了一星期,阿凡提空著一雙手,愁眉苦臉地去見巴依。巴依見阿凡提來了,笑得眼睛眯成一條縫,問道:“你來啦!馱金子的牲口,拉金子的大車,也都來了吧?”

“真倒黴呀!”阿凡提忽然哭了起來,說道:“您不見這幾天一滴雨也沒有下嗎?咱們的金子全幹死啦!別說收成,連種子也賠光了。”

巴依氣得火冒三丈,高聲罵道:“胡說八道!我不信你的鬼話!你想騙誰?金子哪會幹死?”

“咦,這就奇怪了!”阿凡提說:“您要是不相信金子會幹死,怎麼又相信金子種上了能長呢?”

巴依聽了,活像嘴裏塞了一團泥巴,再也說不出話來。

為什麼巴依再也說不出話來了呢?因為他發現自己已經陷入不能自圓其說的狼狽境地。既然相信金子種上了能長,那麼按照不矛盾律的要求,就不能不相信金子會幹死,因為不能既肯定金子具有農作物的性質,又否定金子具有農作物的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