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6.自打嘴巴,胡屠戶勢利眼剪毛留羊,小姑娘破難題(3 / 3)

以上兩個故事中的自相矛盾現象存在於判斷與判斷之間,犯的是判斷之間相互矛盾的邏輯錯誤。這種邏輯錯誤在同學的說話和寫文章中是比較常見的。如說:“小趙一貫遵守紀律,就是上課愛偷看小說”,“這次期終考試,小錢各門功課都很好,隻有一門得了60分”,“這些練習題我都會,就是做不出來”等。再如作文中這樣寫:“夜深了,校園裏一片漆黑,隻有校園西邊王老師家的窗口還透出明亮的燈光,他在認真地備課”,“藍藍的天,萬裏無雲,一絲微風也沒有,隻見樹梢輕輕地擺動著,天空飄著朵朵白雲”;“毛毛細雨下了兩天兩夜沒有停過,今天又下了”等都犯了判斷與判斷之間相互矛盾的邏輯錯誤。判斷之間怎樣矛盾,請同學們自己分析。

應該注意的是,有的說法表麵上似乎是矛盾的,但實際並不矛盾。如臧克家同誌有一首詩叫《有的人》。詩的開頭寫道:“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前一分句說的是有的人軀體活著,但是魂已經死了;後一分句說的是有的人軀體死了,但精神長存。這是從不同角度來寫的,像這樣的說法不違反不矛盾律。

兩種規律的聯係和區別

形式邏輯的不矛盾律與辯證法的矛盾規律即對立統一律是既有聯係,又有區別的。形式邏輯的不矛盾律隻是不允許人們在思維或表達思想中陷入矛盾,並沒有否認和反對客觀事物中普遍存在的辯證矛盾。例如說“某人是優秀青年”,同時又說“某人不是優秀青年”,這是邏輯矛盾。例如說“某人有優點”,同時又說“某人有缺點”,這是辯證矛盾。“邏輯矛盾”必須避免,應當排除,而且也能夠避免,可以排除;而“辯證矛盾”則必須承認,並給予妥善解決。

遇到邏輯矛盾,有時可以憑借智慧,隨機應變,給予排除。

《古今譚概》中有一個小故事:

蘇州有個叫張幼於的人,他有點小聰明,喜歡出一些奇怪的謎語。有一天,有人要來他家白吃白喝。他在門口貼了一個謎語,對來人說:“誰能猜中,誰就可以進門。”這個謎語是:“老不老,小不小,羞不羞,好不好。”當時,沒有人猜中。後來王百穀猜中了,王說:“太公八十遏文王,老不老,甘羅十二為丞相,小不小;閉了門兒獨自吞,羞不羞?開了門兒大家吃,好不好?”張幼於聽了大笑,盛筵款待。

張幼於貼出的這個謎語,許多人都猜不著,因為這個謎語是由四對互相矛盾的概念組成的。在現實生活中,是很難找到既老又不老,既小又不小,既羞又不羞,既好又不好的事物的。後來王百穀把這個謎語破了,他的竅門就在於把原來的相互矛盾的概念組合成沒有邏輯矛盾的判斷。“太公八十遇文王”,這是人老心不老;“甘羅十二為丞相”,這是人小誌不小;然後再把“羞不羞”和“好不好”都處理成疑問句。這樣一來,既避免了邏輯矛盾,又向主人反將了一軍。主人為王百穀極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和高超的隨機應變本領而高興得開懷大笑,熱情接待。

烏克蘭民間故事中有一則叫作《聰明伶俐的姑娘》的故事,大意是:

一個老頭給一個年輕的姑娘出了這樣的難題:你把這隻灰綿羊趕到市場去賣掉,可又不許真賣掉,你還得買鹽回來,還要在市場上吃點喝點,回家的時候,再把羊趕回來。

這位姑娘把灰綿羊趕到市場,向別人借來鋒利的剪刀,把羊毛剪下來賣掉,得來的錢,先買點鹽,再吃點喝點,然後再把剪過毛的綿羊趕了回去。

老頭子高興得直點頭,稱讚這個年輕的姑娘確實聰明伶俐。

這位聰明伶俐的姑娘所用的也是避免和排除邏輯矛盾的辦法,使看來做不到的事情成為做得到的事情。“既要賣掉羊,又不許真賣掉羊”這個要求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但這位姑娘把它處理成“賣掉羊毛,不賣掉羊”,這樣一來,既可以用賣羊毛的錢買鹽和吃喝,又可以把綿羊趕回去。老頭子提出的難題,她很好地給解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