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妞娘被****,拋屍高粱地;**小辮的頭被砍下掛在橋欄杆上;天使般的小姑娘白素雲被剖出心肝下酒,並美其名曰“秀色可餐”;永正家的被開膛,腹中的嬰兒仍在蠕動;剛嫂的兒子大山被刺死,刺刀從後背入從前胸出……字字血,聲聲淚,使人目不忍睹,耳不忍聞。
牢記那段中華民族受屈辱的曆史,尤有必要。
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
《風雨故園》還是一部中華民族不可戰勝的宣言書。在日本軍國主義的野蠻入侵麵前,中國人民經過八年浴血奮戰,終於打敗了日本侵略者,取得了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後勝利。順義人民在這場偉大鬥爭中,做出了自己的貢獻。“人民第一堡壘”焦莊戶、“人民第二堡壘”山裏辛莊以及順義老城周邊的望泉寺、劉家河、大東莊等村民,則更是站在鬥爭的最前列,不畏**、舍生忘死、前仆後繼、百折不撓。書中所塑造的張瀾、王永正、劉智、**德等英雄形象,就是他們的優秀代表。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向全世界宣布:中國人民是不可戰勝的!
《風雨故園》所表現的抗戰精神,在今天仍然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值得大力弘揚。愛國主義是一個永恒的主題,持久戰是我們克服困難、戰勝敵人的法寶。從這個意義上,這部小說還可以作為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形象教材。使他們繼承優秀傳統,堅持與時俱進,牢記曆史,不忘過去,珍愛和平,不斷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
京東鄉土文學的語言集錦
—淺析長篇小說“風雨故園”的語言特色
北京勞動人民文化宮文學社 元 之
文學作品的第一要素,就是語言。
王克臣的長篇小說《風雨故園》,具有自己鮮明的語言特色。
京東夏天夜晚的農村,是什麼樣的呢?作者是這樣描寫的:
夏夜,三伏天的風軟得像綢子,為勞累了一整天的男人們擦拭 著汗巴流水的脊梁。
女人們拾掇著晚飯用過的鍋碗瓢勺以及碟盤筷子一類,嘰裏呱啦的聲音傳出老遠。
村口的老槐樹下,有幾塊青石,許是祖祖輩輩納涼的緣故吧,早已被磨得光溜溜的了。
夏日的晚上,常常是坐得滿滿的。去得早的小孩,許是為自家大人們占地界,也許是由於石板夜色涼如水,一個個都仰躺著。他們看彎彎的月亮,也看閃閃的星星。
這就是京東平原的村莊夜景,一道風景線。
農諺的薈萃,是《風雨故園》的一大特色。
“豌豆大麥不出九。”—“數九”之內,要耠上豌豆、大麥。
“穀雨前後,種瓜點豆。”—瓜豆類播種時間。
“清明掛紙錢。”—小麥返青,正是人們掃墓燒紙錢時。
“一穗半穗,一個月入囤。”—小麥抽穗到收割,一個月。
“頂至拔麥子。”—小麥收獲,迎著夏至。
“夏至三庚便數伏。”—一庚即十天,從夏至到暑伏,即三十天。
“處暑找黍。”—處暑割糜黍,大秋開始。
“七上八下九回頭。”—是說河裏的魚七月份逆水,八月份順水,到九月份又往回遊。魚有個產籽周期。
“七月十三棗紅圈,八月十三棗落杆。”—棗子成熟和收獲季節。
“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秋麥播種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