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章 宋詩篇(15)(1 / 3)

鑒賞:上聯首句以白描的手法點出州橋南北的街道。作者曾在此詩下自注:“南望朱雀門,北望宣德樓,皆舊禦路也。”但詩中對這座橋、這條街的景象未作任何渲染,淡淡著墨,樸素無華。然而當年南宋人民讀到這句詩時,會深切地感受到這條象征北宋朝廷、象征故國的“天街”,其分量是異常沉重的。次句寫站在橋邊、街頭所接觸到的百姓的反映。汴京此時被金人占領已四十四年了,眼前的這些百姓,當年還是翩翩少年,如今已是滿頭白發。這些宋朝遺民的歲月盡管流逝了近半個世紀,隻圖偏安的南宋朝廷卻年複一年地辜負了他們的期望。“年年”二字表達了人民曆久不衰的故國之思是多麼的深沉,也表達了詩人對這些遺民極大的同情和敬意。

下聯描繪了一幕汴京父老遇到南宋使節(包括作者自己)時的動人場景。上句中“忍淚失聲”四字傳情地寫出了父老們的情態。他們圍著故國使臣,一時間無窮悲憤齊上心頭,恨不得放聲痛哭,盡情宣泄淪陷之恨;而在那樣一個環境中,卻不得不把眼眶裏的淚水強行忍住,但又不能不把積壓在心底的話講出。於是,本該敘說的千言萬語,化成一句悲哀哽咽的問話:什麼時候才真正有我們宋朝大軍到來?這句詩是一句帶著疑慮的問話。“幾時真有”四字極沉重,也極傳神,既表達了父老遺民們的切盼心情,又暗藏著對南宋當局的詰問和不信任。使節們怎麼回答呢?作者沒有再寫,卻令讀者腸回九曲矣。

春日田園雜興十二絕(其二、其三、其五、其六)

範成大

土膏欲動雨頻催,萬草千花一餉開[1]。

舍後芳畦猶綠秀,鄰家鞭筍過牆來。

高田二麥接山青,傍水低田綠未耕[2]。

桃杏滿村春似錦,踏歌椎鼓過清明。

社下燒錢鼓似雷,日斜扶得醉翁回。

青枝滿地花狼藉,知是兒孫鬥草來[3]。

騎吹東來裏巷喧,行春車馬鬧如煙。

係牛莫礙門前路,移係門西碌碡邊[4]。

注釋:[1]土膏:肥沃的土壤。這裏泛指大地。一餉:一會兒,片刻時間。[2]二麥:大麥、小麥。[3]鬥草:中國南朝以來的風俗遊戲。多流行於青少年中。遊戲時,各自尋花摘草,以新奇或品種多者獲勝。[4]碌碡:石滾。南方用來壓平路麵、場地。北方多用於輾壓糧食。

鑒賞:第一首寫春天來了。一、二句寫大地春回的一派欣欣向榮景象。經過雪壓封凍而變得鬆軟的肥沃土壤,其埋在地下的各種花草種子本來就蠢蠢欲動,想衝出地麵,接受春日的陽光,再加上春雨的頻繁催促,大地春回,淺綠鋪地。“萬草千花一餉開”,花花草草好像頃刻之間都冒出地麵,將大地裝扮得萬紫千紅,生機盎然。這是泛寫,好像是用廣角鏡拍下的一張放大了的美麗的春天圖畫。後麵三、四句收回視線,看看春天給自己身邊帶來了什麼變化。啊,也是多麼美麗,多麼令人驚訝啊!房後種有花草的畦地裏特別蔥綠秀美,正如整個大地一樣,也是百花競放,爭奇鬥妍,傳來淡淡的幽香。低頭再看,這就奇了。我家沒有種竹,院牆下哪來的“鞭筍”呢?鞭筍是竹根,可以竄到很遠的地方,有的還可鑽出地麵一部分。舊時老師體罰學生,往往就用這鞭子打人,傷皮肉而不傷筋骨。詩人也許抬頭一看,啊!是鄰居的鞭筍穿過牆下,竄到我的院子裏來了。此句極力歌頌了春天的力量,陽光的力量,春雨的力量,萬物競生的力量。可以說,末句是這首詩的點睛之筆。

第二首寫清明時節的農村景象。一、二句寫清明時節農事的變化。大麥、小麥種在山上,看上去這山青,那山青,一山接一山,一坡挨一坡。因二麥耐旱耐寒,所以種在山上;而山下的水田還未插秧,要再等一陣時間村民才會因插秧而忙碌。過去,田園詩人隻能概寫農事與農俗,而範成大連時令對種植的關係都了解得這麼透徹,寫得這麼具體,這是遠遠勝過以往的所謂“田園詩人”的。而他,才是真正了解農事與農村的田園詩人。三、四句寫農村景況及人們過清明節時的舉動。瞧,桃花、杏花在各個村子裏及四周開放,看上去像錦緞一樣,美麗極了;清明前後,人們唱歌跳舞,敲鑼打鼓,歡迎春天的到來,歡度這溫暖的節氣。經過一冬的嚴寒,終於又迎來了一年一度的清明,不僅氣溫將漸漸增高,莊稼也會長勢愈好,期盼中的豐收讓人內心充滿喜悅和激情。

第三首寫春社活動。古代凡村舍地方大都建有土地廟,以供土地神。土地神保一方平安。為了祈求豐收,立春後第五個戊日為春社。人們在“社”下,即土地廟前祭祀,燒紙錢,以求土地神的護佑。鼓擂得震天響,以發泄心中的歡娛之情;祭禮後是村人宴飲,直到下午,才“日斜扶得醉翁回”。酒醉歸家的父老們卻發現路上到處是狼藉的野花青草;大人們知道,這是小孩們玩“鬥草”遊戲的結果。由此可見,社祭時,大人有大人的活動,小孩有小孩的玩法,多麼和諧的農村風俗圖。

第四首寫官家行春。漢代,太宗每到春天即出巡,以勸耕、賑救。宋時這規矩仍在。一、二句寫官家車馬來時的景況。村民聽到遠方傳來吹吹打打和馬蹄疾馳的聲音,村巷裏頓時喧嚷起來,知道這是官家“行春”來了。這是遠寫。車馬隊進村了,“鬧如煙”,可以這樣聯想:車馬隊揚起一片塵土。鄉紳、大小地方官相擁相迎。老百姓也空巷而出,好不熱鬧。那些放牛娃本來將牛拴在路邊樹上玩去了。見官家人馬來了,怕擋了路,大人們便忙喊他們將牛拴到村頭的石滾上。官家的威風,大人的驚慌,小孩的天真無所謂,聽了大人的話又如何忙亂,都在這三四句詩中體現出現來了,寫得十分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