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成吉思汗陵(1 / 3)

成吉思汗陵寢,當地人簡稱為“成陵”。與曆代帝王的陵寢相比,它顯得非常簡單樸素。“一代天驕”的陵園坐落在鄂爾多斯伊克昭盟伊金霍洛旗的草原上。它由三座巨型蒙古包組成,主體建築是仿元代城樓式的門庭和三個相互連通的蒙古包式的大殿。主體建築內分正殿、東殿、西殿,東西走廊和後殿幾個部分。正殿內安放著成吉思汗的塑像,背靠巨大的亞歐地圖,地圖上標示著當年蒙古遼闊的版圖;東殿安放著成吉思汗第四子及其夫人的靈柩;西殿供奉著成吉思汗的戰刀和馬鞭以及象征成吉思汗九員大將的九支蘇力德。蘇力德是一種武器,俗稱長矛。東西走廊的牆壁上是大型壁畫,描繪了成吉思汗從降生到去世一生中的重大事件。後殿內供奉著成吉思汗銀棺以及夫人的靈柩,整個陵園雖然簡單樸素,但是,它矗立在廣袤寧靜的大草原上,使人望之肅然起敬。陵園之外,潔白的羊群在搖曳的牧草中時隱時現,五彩的野花綻放在碧綠的草地上,潺潺流淌的溪水聲不時帶來悠揚的馬頭琴聲,美麗的草原景色襯映著肅穆的成吉思汗陵,顯得非常莊嚴和諧。

成吉思汗陵寢,準確地說,是成吉思汗的遺物塚。

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再次跨上戰馬,攜夫人、率眾將第六次出征西夏。眼見數次征戰的結果將見分曉,西夏王朝即將崩潰,而成吉思汗卻在這關鍵時刻倒在了病榻上。望著他那日見虛弱、皺紋如老渠縱橫的灰臉,大汗夫人決定送他去甘肅榆中興隆山休養,這是成吉思汗第三次去興隆山。前兩次,他在那裏恢複了身心健康。然而,這一次奇跡沒有出現,畢竟他已是66歲高齡,連年征戰不停,早已耗盡他的心血。去年從馬背上摔下後,傷病使他一蹶不振。這興隆山的風水,再也無法使大汗回春,他的臉色一天灰過一天,常常處於昏迷之中。此時,服侍在病榻前的大汗夫人又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她要把大汗送到六盤山下的清水行宮,讓大汗看一看軍營中的旌旗,聽一聽沙場上戰馬的嘶鳴。大汗的身體能經得起崎嶇山路的顛簸嗎?眾人不解。“如果經受不了,他就不是我們的大汗!”夫人堅定地說。入夜,大汗乘坐木車悄然離開興隆山。此時,也許隻有大汗理解和感謝夫人的苦心:大汗要死了,但是他要死在疆場上,死在他的軍營之中。行至途中,昏迷中的大汗突然說話了:“天命難違,我要升天了。我死後,你們要秘不發喪。”停頓了一會,大汗的聲音更加微弱了:“秘不發喪,你們懂嗎……”夫人和眾部屬淚流滿麵,他們明白,秘不發喪是為了當前緊張的戰事。大汗見部屬明白,便點頭並向前揮手,示意繼續上路。六盤山巍峨的山峰看見了,軍營中風展旌旗的聲音聽見了,清水行宮到了。大汗昂起頭,將整個身子都探出了木車外,夫人用手將大汗托住,任憑他昂首遠眺。漸漸的,冰冷透過大汗的戰袍傳到了夫人的手中。她知道,大汗的靈魂已升天,但是,大汗昂首遠眺沙場的姿勢始終保持未變。三天之後,西夏軍隊投降,征戰23年之久的西夏王朝徹底滅亡。

成吉思汗生前對自己的安葬之地曾有交待。他病逝時,正值暑天,夫人和眾將決定迅速地、秘密地將大汗遺體送出六盤山清水行宮,去漠北安葬。載著遺體的駱駝車日夜兼程行至鄂爾多斯伊克昭盟的布爾陶勒蓋,突然遭遇狂風,飛沙走石,連天蔽日,車輪也深陷於泥淖之中不能前行。被迫停止行進的運靈車隊,不禁憶起成吉思汗征討西夏時曾經路過這裏。當時,躍馬揮鞭的大汗不知何故將馬鞭從手中失落,當他下馬尋找馬鞭時,被眼前水盛草豐的秀麗景色所撼動。上馬後,他降旨曰:“江山破敗兮,此可以留守;國家興盛時,此可以久處;金鹿來去兮,此可以羈留。”現在大汗靈車路過此處,天地玄黃之中,也許是大汗的神靈在提示什麼。於是,眾部將一改決定,在此建八白宮,即八座白色的氈帳,將大汗的部分遺物收藏其中,在這裏祀奉。八白宮,也就是成吉思汗的遺物塚。建成後,頓時,風停沙息,深陷泥潭之中的靈車和護靈隊伍又能繼續北上了。後來蒙古人將八白宮所在布爾陶勒蓋更名為“伊金霍洛”。蒙語意思是“聖主的陵寢”。成吉思汗的遺體運送到漠北後,按照蒙古貴族傳統習俗,葬禮是秘密進行的。密葬後蓋上原土,待到第二年,綠草叢生,墓葬痕跡完全消除。如此這般,700多年來,成吉思汗真正的陵寢就成了一個難解之迷。

在真正的成吉思汗墓地不為人所知的情況下,伊金霍洛就成了成吉思汗陵寢的所在地。由500戶成吉思汗親近軍官後裔組成的“達爾扈特”常年看守。他們以守陵為業,父亡子繼,世襲罔替。除了成吉思汗外,達爾扈特不給任何君王戴孝。當年順治皇帝駕崩,達爾扈特安然若常,清廷查問,守陵人以忽必烈大帝的立法回答,清廷聞之,不僅沒有查辦,而且下詔予以保護。由此可見,伊金霍洛的成吉思汗陵寢在蒙古人心中的地位。700多年來,它是蒙古同胞心中的聖地和豐碑。每年,蒙古同胞都要在此舉行大祭,無論曆史的風雲如何變幻,年年歲歲,護衛和祭奠長盛不衰。

在成吉思汗陵園內,有一組曆史圖片,記錄了抗日戰爭時期成陵西遷的部分曆史場景。透過這組圖片我們看到,成吉思汗不僅為蒙古人民所景仰,更是受到了中華民族的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