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歲以下的兒童並不完全懂得什麼是愛,他們隻有在感受到自己被人愛的時候,心裏會產生一些感謝和高興的反應。大多數八歲到十歲的兒童在愛的能力上也沒有很大的進展。他們麵臨的主要問題仍然是希望無條件地被人愛。
——弗洛姆《愛的藝術》
孩子就像一張白紙,白紙可以任人描繪,但也最具有穿透力,不像黑那樣包容,像紅那樣絢爛,像綠那樣活力,在八歲以前小孩子總是在被人無條件的愛,這是一種無可厚非,小孩子像璞玉那樣純潔,見了誰都是一樣,沒有黑白,沒有情緒,但小孩這種純潔表現在對待小動物上則是一種殘忍,他們會毫不猶豫的將小動物踩死,將小強撕成兩半,並且笑得屁顛屁顛,之後露出隻有一顆的牙齒。
曾有長者慨歎:嬰兒無情。這句話說的沒錯,人初降世間,宛如一張純白的紙,懵懂無知,任何禮數、知識都需要學習;又好像一塊璞玉,不成形未成器,任何心性、氣質都有待開發。
八歲以前,我們根本不懂得什麼是愛,更不會知道如何去主動地愛人,隻是在無條件地獲取愛,被動地接受他人給我們的愛。因為我們不能獨立行走,不能照顧自己生活起居,不能表達自己,所以隻有依靠那些愛我們的人們,並在各種愛中安然地成長。
隨著我們漸漸長大,我們心裏會有一種清楚的認知:“媽媽對我好,爸爸對我好,爺爺奶奶對我好……很多人都喜歡我,並對我好”,並會因這份認知而產生一種喜悅的心情。但是一直到十歲,我們都會處在這種對愛的蒙昧狀態,仍然要不斷地從愛我們的人身上汲取愛,並希望自己能夠無條件地被人愛下去。這沒有什麼錯,我們隻是處在愛的最淺層,隻擁有了感恩的能力,卻沒有發展出愛的能力而已。
孩子永不知道如何哭泣,他所住的是完全的樂土。他所以要流淚,並不是沒有緣故。雖然他用了可愛臉兒上的微笑,引逗得他媽媽熱切的心向著他,然而他因為細故而發的小小的哭聲,卻編成了憐與愛的雙重約束的帶子。
每個孩子就像天上的一顆星星,都有自己閃光可愛的一麵,他們的世界透明真實到你不忍心去破壞,不忍心去傷害,以為他們是無知,殊不知他們可以和我們成年人毫無障礙的交流溝通,你的情感變化他們會完全的捕捉到並有所感受。孩子,這是因為大人都忘記他們曾經也小過的了。
大人經常忘記自己也小過的,所以你玩得很高興的時候他會過來嗬斥你。他忘記了他自己小時候是怎麼玩的。
你做了什麼錯事,他會一直逼問你,“你為什麼要這樣,你說,你說,你為什麼要這樣。”他忘記了,他小時侯也沒做過幾件對的事。而且也說不出所以然,事實上,這樣的大人,他們如今做的事他也說不出所以然的。
他認為他的痛苦都是大事都是重要的事,小孩子的痛苦就都是兒戲。他忘記了他小時候弄壞了心愛的玩具,和被隔壁小流氓欺負時的悲傷了。
小孩子的愛也是愛,這個,孩子,你別指望有多少大人能理解能尊重。我們小孩子能做的,就是努力長大,很努力很努力地長大,並且長大以後,不要忘記自己小時候。
孩子的愛,不是愛,是一種自然流露,流淌出的都是最淳樸的人性美和生命美。
——騰訊網友淺意識去愛家人
那些相信愛可以從成為一種社會的、普遍的現象,而一種零星出現的個別特例的人都擁有一種力度和信仰,而這一信仰正是建立在洞察人類本性基礎上的,是一種以認識人的本質為基礎的理性信念。
——弗洛姆《愛的藝術》
去愛家人這樣的話題是不用贅述的,很多人都會說你這不是廢話嗎?但其實不然,你有沒有這樣的感覺?和家人的關係經常感到緊張,那說明你愛了,你愛的方式不對,如果你對外部世界感到厭煩,對別人感到冷漠,那說明你也根本不愛你的家人。
在看過愛的現狀之後,你的心裏是不是對這個社會充滿了傷心失望,從而很難再相信愛的存在了呢?愛無能、愛匱乏這些社會性的現代病征確實困擾了現今社會的大部分人,但是,在現代人之中還是存在著一些懷著信仰同時又不缺乏力度人在相信著愛的存在。
像我們都知道的,“提燈女神”南丁格爾、特蕾莎修女、“非洲聖人”史懷哲、印度聖雄甘地他們用自己的堅持,盡自己所能去幫助更多的人,愛更多的人。他們都相信,在這個愛匱乏的社會裏,隻要每個人都努力,都相信愛的存在,那麼愛就可以從一種偶然出現的個別現象變成一種社會性的、具有普遍意義的現象。這種對愛的信仰是建立在洞察人類本性的基礎上的,才是至高無上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