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十一、為什麼“我不行”(1 / 2)

真情傾訴

“我不行”先生沒有包公那樣的黑臉,也沒有武大郎那樣矮小的身材,他跟平常人沒有什麼兩樣。然而,先生總以為自己臉黑、身材矮小,遜人一等。先生做事有一大特點:凡是沒有百分之一百二的把握他不做。別人不會做的事,請他做,他會說:“我不行!”

因為說這三個字的次數太多,這三個字變成了他的雅號。

讀完這文章,我掩卷沉思:“我不行”先生究竟是誰?是你,是我,還是他?

我的哥哥就是一個“我不行”先生,他擅長畫畫,他的畫貼在家裏,到他家去的人看到總會豎起大拇指說:“棒!”可是,我請他再畫一幅給我時,他拿起畫筆就照牆上的畫去畫,我說:“為什麼不自己創作一幅呢?”他順口拋出一句:“我不行!”哥哥看到我能在學習機上打字,也要學。我把有關書籍往他麵前一放,他幾乎暈了,睜著大眼睛:“要看這麼多書啊?我不行。”噢,My God !他又來了。

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我們班的同學與“我不行“先生打上了交道。上課時,老師在上麵講得“眉飛色舞”,同學在下麵鴉雀無聲,一個個都是那麼“認真”!老師提的問題總是寥寥無幾的同學“承包”。同學們都不會答嗎?非也!有的同學怕答錯了,鬧笑話,默默無聞做一個“我不行”先生。有的同學是不願意回答問題,他們也許想:反正有人“承包”,少我一個又何妨。他們甘願做一個不喜歡出頭的“我不行”先生。

冷靜思索

中國人常掛在嘴邊說的一句話就是“我不行”。也不是不想成就大事,但一遇到困難,一個念頭就出現在腦海中了,喲,這事恐怕不是我能做的,算了吧。

但看到別人“行”的時候又每每不服氣,“那小子又不怎麼樣,他竟然會取得成功?上天啊,你真不公平,這種好事怎麼就輪不到我頭上?”

如果說,我們在許多時候,不能到達成功的彼岸,不能躍上事業的巔峰,是因為自己耽誤了自己,這話你信嗎?

這裏先給大家介紹兩個心理學概念——自我效能感與習得性無力感。

自我效能感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班都拉率先提出,它是指人對自己是否能夠成功地進行某一成就行為的主觀判斷。這種主觀判斷由兩種期待——結果期待與效能期待所構成。結果期待是指對自己行為與行為結果關係的推測。如果預測到某一特定行為將會導致特定結果,那麼這一行為就可能會被激活、被選擇。比如說,某學生認為上課注意聽講就能得到好成績,那麼他就會去認真聽講。效能期待是指人們對自己能夠進行某一行為的實施能力的判斷,也就是說,是否確信自己能夠成功地完成某一預期行為,並取得令人滿意的結果。當確信自己有能力進行某一活動,便會產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由此可知,自我效能感是指一個人在進行某一活動前,對自己能否有效地作出某一行為的判斷,也就是人對自身行為能力的主觀推測。請注意,這是一種主觀推測,它不一定與自己客觀上所擁有的能力完全相匹配。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如果你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認為自己做不好這件事,這件事做得很圓滿的可能性不會很大。

雖然我們沒有清晰意識到,但實際上客觀存在的一個事實是:當我們在接受一個任務或者遇到了困難時我們常常會問自己“我能否勝任這項工作?”“以我的能力能應付眼前的困難嗎?”對於這種自我判斷的問題的回答即體現了一個人的自我效能感的高低。而一個人的自我效能感的高低決定了其對成功的難易程度的看法。

班都拉等人的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具有以下功能:

其一,它影響著人們對活動的選擇。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傾向於選擇富有挑戰性的任務,接近自身能力極限的工作,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則相反。

其二,它影響人們在困難麵前的態度。自我效能感高的人敢於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克服困難;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在困難麵前則常常退縮、膽怯、輕言放棄。

其三,它影響活動時的情緒。自我效能感高的人熱情洋溢、情緒飽滿、富有自信;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則充滿恐懼與焦慮。

其四,它影響人們的注意指向。自我效能感高的人能將注意力和努力集中於情境的要求上,集中於活動本身;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將潛在的困難看得比實際上更嚴重。他們將更多的注意力集中於可能的失敗和不利的後果,而不是如何有效地運用其能力實現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