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寧說:休息是為了更好地工作。所以我們要學會休息。
首先,要把工作與休息明確分開。
有人在形容德國人刻板時說了這麼一件事:一個德國工人工作時十分賣力,一刻不停,快下班時在擰一顆螺絲,幹到一半的時候,下班鈴響了,這個工人沒把這顆螺絲擰到底就走人了。
看起來有點可笑,甚至覺得這人有點迂腐。但我們若從另一個層麵去理解他的行為,則是此人把工作與休息明確分開了。是好事,不是壞事。
一位白領說,自己邀請了幾個朋友聚會,想散散心,酒席上一落座還沒說上幾句話,就有人抱怨自己平時工作不順心,一下引起大家共鳴,紛紛說起不順心的事。
結果,這場聚會“變臉”成牢騷會,原本挺愉快的心情一下子變得沉重起來。
而另一位白領坦白道,有3天的休息時間,原本可以享受一番,可老是想到公司裏那密密麻麻的報表,恐懼感就產生了。
休息日本來是讓你放鬆的,公司本來也是這麼想的,可你偏偏不這麼做,這怪誰呢?當然是怪你自己。
我們的主張中,工作時好好工作,休息時好好休息,把工作“忘記”,雖然是暫時的忘記。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工作時工作;生活時生活;學習時學習;娛樂時娛樂。總之,一定要有個界限。如果無時無刻不在想工作、幹工作,工作壓力就來了。這對你個人不利,對工作也不利。
學生下課時還捧著本書,是最聰明的學生嗎?不是,肯定不是。
其次,要保持適度的睡眠。
長期通宵達旦地工作,很容易使身體產生疲勞感,隻有讓身體有張有弛、勞逸結合的工作,才能持之以恒,才能可持續發展。有人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兩隻同樣健壯的狗,一隻讓睡不讓吃,堅持了30多天;另一隻既不讓吃又不讓睡,僅10天就死了,可見睡眠是多麼重要。
所以,睡覺是養生的頭等大事,對於金領、白領來說,合理的睡眠與休息也是大腦有效工作的重要保證。要保證自己有足夠的睡眠時間。
不同年齡的人對睡眠時間的要求是不同的;不同的個體對睡眠時間的要求也有很大的差異。每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生理、心理特點決定自己的睡眠時間。
一般來說,晚上11點到深夜3點之間,睡眠質量最好。我們最好安排這段時間休息。
再次,要學會主動休息。
同樣是休息,卻有主動與被動之分。疲勞是會積累的,當你感覺疲勞時,其實你的疲勞已經積累得相當深了,這樣很容易造成身體透支。這時再去休息,就是被動休息。主動休息就是在還沒有感到疲勞的時候,休息就已經發生了。應當說,主動休息更具有科學性。主動休息的方式有多種多樣,午睡是一種不錯的主動休息方式。據稱有的IT 公司專門給員工配一張席子,當員工感覺到疲倦的時候就躺一下。當然,主動休息還可以是忙裏偷閑,比如上班覺得累時,走出寫字樓買瓶飲料喝喝;或者是做做簡易休息操、工間操。總的來說,主動休息就是用一種主動的心態去應付疲勞,不是在疲倦襲來之後,而是在它到來之前,你已經進行過必要的休息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丘吉爾已經近70歲了,卻能每天工作16個小時,一年一年的指揮作戰,實在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他的秘訣在哪裏?
他每天早晨在床上工作到11點,看報告、口述命令、打電話,甚至於在床上舉行很重要的會議。吃過午飯以後,再上床去睡一個小時。到了晚上,在8點鍾吃晚飯以前,他要再上床睡兩個小時。他並不是要消除疲勞,而是在事先防止疲勞。因為他經常休息,所以可以很有精神地一直工作到很晚。
最後,一天當中多進行幾次短暫的休息。
來個“午間一小時”吧,這相當於8小時工作中的一次“中場休息”,也是工作的“緩衝期”。這個時候可以走走樓梯,放鬆身心;也可以聽聽MP3,調整情緒。另外,“午間約會”在寫字樓白領中也悄然流行,約附近的朋友一起逛逛商場,或在附近的咖啡廳談心,短短的半小時裏,一起講講幽默故事、談談家常、八卦一下時下的流行時尚和明星動向,同事間的關係將會變得更加融洽,同時還能緩減一天的工作壓力,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