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我們對物質的要求,心中要有個度。當你有台10萬元的車時,會想,我要有台20萬元的車該多好!可是,當你有了20萬元的車時,沒準又想30萬元、50萬元、100萬元、幾百萬元的車了。永遠沒有個滿足,永遠沒有個盡頭。
所以,不要製定不適合實際情況的物質訴求,否則家庭會成為另外一個壓力源,同樣帶來精神上的超負荷。
第五,處理好家庭與事業的關係。
中國人塑造的英雄或模範人物,都是隻問事業不顧家的,個個都像劉邦那樣“爭天下者不顧家”。似乎一顧了家,就對不起事業,就夠不上英雄,就不能作為榜樣。
這實在荒謬透頂!
家庭與事業絕非水火不相容、冰炭不同器。更進一步說,如果一個人全然不顧家,我們很難相信他對公司會有多大的忠誠度,對事業有多大的忠誠度。
蘇聯有位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他是一位校長。按照蘇聯教育大綱的規定,一年級的新生進校,要進行愛祖國的教育。而在他的學校裏,不進行愛祖國的教育,卻進行愛媽媽的教育。理由是: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媽媽都不愛,他會去愛祖國嗎?沿著這一思維軌跡,我們說,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家都不愛,他會去愛自己的企業、愛自己的事業嗎?
家庭與事業不但不是對立的兩端,而且存在著兼容性。因為愛家庭,所以要好好幹事業,因為事業成功,家庭才會格外幸福。
這話好像沒錯吧!
第六,有事向家人傾訴。
在工作中遇到問題,在生活中遇到難題,心中有煩惱,背上有壓力,首選的傾訴對象應該是家人。
這是因為你盡可以在家人麵前釋放自己軟弱的一麵,而他們是絕對不會笑話你的。你可以在他們麵前無話不說,他們肯定不會出賣你。你的問題,家人可能能為你解決一半。比如,一次本以為十拿九穩的升遷機會卻失之交臂,於是你大為沮喪。這時你的妻子說:“老公,不當官就不當官,我們現在不是過得好好的嗎?我愛的就是你這個人!”聽到這樣的話,你肯定會感到一陣釋然,一種慰藉。
所以,心裏有痛,心裏有話,可以在家人麵前有一次痛快淋漓的傾訴,這大大有利於恢複心理的平衡。
第七,多與孩子親近。
如果你已經有了孩子,請多與孩子親近。
這是一種責任;
這是一種義務;
這也是一種享受。
研究表明,父母與孩子的親昵,有助於孩子智力的開發,有助於孩子良好個性的形成,也有助於孩子社會性交往能力的形成。
其實,與孩子的親昵,不僅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對自身心態的調整也十分有利。孩子是我們生命的延續,是我們未來的希望,我們在一生中那些不能實現的夢想有時也可以寄托在他們身上。在這一過程當中,我們也可以得到巨大的、無可替代的享受。
當我們麵對孩子那天真、純潔又無憂無慮的臉龐時,所有的壓力與煩惱都將悄無蹤跡。
這一點,難道還有任何疑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