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歸來的李彥宏也在適應中國的環境。2000年1月1日,李彥宏麵對5個員工宣布了兩條公司製度:公司裏不許抽煙和帶寵物。共同的海外背景麵對同樣的本土環境,李彥宏和合作夥伴徐勇分別負責技術和銷售。4年來一直是密切合作與互補的關係,雖然有分歧,有爭吵,但遇到困難時大家同心協力一起扛過去。
在浮躁的互聯網產業,李彥宏以一種另類的平和心態,不急功近利,不隨波逐流,在專注經營搜索領域中自己這“一畝三分地”。
所有百度的華爾街投資人對百度公司的運作非常滿意,專注的技術發展,節儉的支出,仍取得了公司整體價值的提升的成績。
李彥宏帥氣的長相加上儒雅謙和的性格,容易給人親和感。然而內向的他卻不擅長與人交往,更像社會的觀察家。無論在公共社交圈還是平時的運動中,他更多時間沉默不語,在觀察著這個社會和這些人與事。
他的生活是簡單的,每天花費時間最多的就是上網,在美國學習時開的是二手的本田,現在回國創業後仍是開本田車。因為家人在矽穀,他每三個月去一次美國用兩個星期時間與家人團聚。
內秀的性格讓人以為他不會作秀。可是2002年底的“百度激情夜”李彥宏的出場讓人有張朝陽的感覺:又一個作秀的CEO。百度市場總監畢勝對此評價:“Robin(李彥宏英文名)放在哪裏哪裏亮。”
李彥宏的愛好比較廣泛,像打高爾夫、滑雪、遊泳等,玩伴多數是在矽穀時認識的工程師朋友還有公司的同事、合作夥伴、大學同學等。
像很多矽穀技術人員的理想一樣,李彥宏的理想是希望靠技術改變世界。“希望自己做的事能改變大多數人的生活方式,讓足夠多的人受益,這是我的人生理想和目標。無論當初做Infoseek還是現在做百度,我看到每天有上千萬的人在用自己的技術,大家從中受益了,我心裏就特別高興,覺得對社會做出了貢獻。而且現在這個社會越來越趨向合理,你對社會做出貢獻了,社會也會給予你同樣的回報。”
對於很多創業者來說,如果說創業者是為了賺錢和發財,這種心態通常使之抵禦風險的能力非常低。而創業者如果認準了要做事做出東西來的初衷,一旦做成,社會會給你同樣的回報,財富隨之而來。
管理公司多年,李彥宏經常會感覺自身還有許多地方需提升。畢竟不是一個受過正規訓練的職業經理人,現在要做職業經理人做的事情,有時候,遇到自己從來沒有見到的事情,都要靠學習甚至感覺來做事。他希望如果有一天能夠找一個合適的CEO的時候,讓自己更輕鬆一些。他甚至想到了到時候退休,“退休以後周遊世界是我的生活理想”。
注重細節
2007年,百度帶給業界震撼的並不僅僅是它的各種搜索產品,還有它的國際化戰略以及進軍C2C市場的計劃。
2007年被認為是百度的國際化元年。
在成為國際化公司的具體實施上,李彥宏更是早就暗中布局,讓百度的董事會和管理層逐步全球化。例如聘請國際化人才——百度首席財務官王湛生、全球最具盛名的搜索引擎專家之一首席科學家威廉·張(William.l.Chang)以及剛剛加盟百度擔任商業運營副總裁的沈皓瑜。
李彥宏還改組了百度的董事會:現在,除了李彥宏自己是管理層之外,四個獨立董事中三名都是外國人。其中就有2007年6月剛剛出任百度獨立董事的索尼前掌門出井伸之,原普華永道合夥人威廉姆·邁克和中國第一個納斯達克上市公司的董事長丁健。
在李彥宏看來,對運營細節把握成功的企業才能真正走向國際化。企業目標清楚的時候,沒有必要說更多。紮紮實實去做,真正看到自己的運營方麵存在哪些問題,把它做好做得更精細。
“實際上很多企業的成功最後都是在細節上做成的。我覺得對於中國企業國際化來說也是一樣,剛開始有各種各樣的創新,不同企業各自有領先的時間段,但是這種領先很難長期持續下去。而隻有在細節上把握,在運營上集中精力去把自己擅長的事情做好,才是真正的核心競爭力。我們看到所有令人尊敬的國際型的企業都非常專注在管理的細節方麵,我也希望百度會這樣。”李彥宏在百度世界大會上說。
李彥宏在百度世界大會上坦承,在這12個月期間,從開始思考國際化到走出國際化的步伐,他的信心來自兩個方間,一個是百發在中國市場中培養的根據用戶需求去開發產品的能力,另一個是百度通過強大的技術平台來釋放新媒體的特性和潛力,這樣的核心競爭力使百度能夠在不同的地區和市場快速複製。
到2007年第二季度,百度服務的客戶數量已經達到了12.8萬家;更為重要的是,每個客戶的投放也在增加,並且續費率居高不下。
在李彥宏看來,百度能做到這一點的重要原因是,搜索的工作不是向億萬人展示廣告,而是與億萬人建立聯係,並且這種聯係是根據他們自己的請求建立的。
現在,百度正通過這個數據庫挖掘更多的商業價值——電子商務。百度的計劃是,基於獨有的搜索技術和強大社區資源,建立中文互聯網領域最具規模的網上個人交易平台。
李彥宏的信心來自,此前在沒有任何引導的情況下,市場上主要C2C交易平台超過40%的流量是從百度獲得的。
李彥宏試圖充分利用這一特點,獲得發展電子商務的極大優勢。為此,李彥宏專門成立了獨立事業部運營百度C2C交易平台的業務。目前有關C2C交易平台的產品技術研發工作已經展開,百度也正全力招兵買馬,完成最重要的新事業部團隊組建工作。2008年,百度會正式推出麵向用戶的C2C網站——百度認為,此舉標誌著中國電子商務進入“ESE時代”。
締造新東方的締造者——俞敏洪
俞敏洪,畢業於北京大學本科英語專業,新東方學校創始人,俞敏洪現任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長兼總裁,全國青聯常委、第十一屆、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被媒體評為最具升值潛力的十大企業新星之一,20世紀影響中國的25位企業家之一。近年來,俞敏洪及其領銜的新東方創業團隊已在全國多所高校舉行上百場免費勵誌演講,被譽為當下中國青年大學生和創業者的“心靈導師”、“精神領袖”。
從常熟師範到北大
前兩次參加高考時,俞敏洪的英語成績分別隻有33分和55分,而那時他的目的也隻是想到常熟師範學校去讀個大專,就連這樣的願望最後也沒有達成。就在他幾乎準備放棄時,縣政府辦了一個補習班,請來一位曾經培養出北大學生的老師來給學生補習英語,俞敏洪由於成績不夠而落選。後來,他的母親知道了這件事,居然找到從教育局到江陰一中的所有相關人員,最後求他們給自己兒子一個機會。俞敏洪記得特別清楚,母親從城裏回來的時候,剛好下大雨,從城裏走到村裏全是小路。母親回來的時候渾身是泥,因為她摔在溝裏好幾次。看到這個場景,俞敏洪產生了一種感覺,自己第三年是不可能不上大學的。進了補習班之後,俞敏洪一改往日的自卑,被選為班長,並且努力而勤奮地學習。俞敏洪說:“當你覺得拚命是一種快樂的時候,你的學習成績不太可能上不去。”後來,俞敏洪的高考總分和英語分數都超過了北大錄取分數線。
從北大畢業後,俞敏洪留校當了老師,而且一幹就是7年。在北大任教的那段時間,他身邊的朋友和同學大多留學到美國或加拿大。雖然俞敏洪心裏也有些落差,但卻未流於表麵。
俞敏洪也曾作過出國的努力,在三年半的時間內,有七八所大學給他寄來錄取通知書,甚至有學校給他一個四分之三獎學金,但最終都因為經濟的原因未果。後來,俞敏洪因為自己考過了托福和GRE,就參與了一所民辦的講課輔導,因而被學校嚴厲批評記過並在閉路電視上播放,成為校內的知名人物。由於在外麵講課拿到的工資比教書要多,俞敏洪決定離開北大。
拿命換來的新東方
1993年的時候,俞敏洪的學生越來越多,結果其他的英語培訓機構的學生開始減少。每到老俞在廣告欄貼廣告的時候,總有人在旁邊等著撕新東方的廣告,有一次甚至用刀將一名員工捅進了醫院。俞敏洪隻能去求助警察。當時大概來了六七位警察,他也不知道該講什麼,隻有一杯接著一杯的喝酒,半小時不到,一斤多五糧液就喝了進去。結果俞敏洪被送到了醫院,差一點兒就沒命了。一位警察在病房裏和他說,隻要他不做違法的事情,在海澱區,新東方不會有任何問題。“這是拿命換來的。”俞敏洪說。在民警與教育局的協調下,新東方終於在廣告欄上有了自己的一塊地方,還是最下麵的不起眼的角落。
後來,俞敏洪開始做免費講座,因為這種宣傳方式別人無法模仿,也不能阻撓。第一次講座,他預計能來50人,就租了一個小學教室,結果來了500人。沒辦法,俞敏洪隻能把學生叫到操場上,在黑暗中給學生講了一個多小時。
夢想打造中國最好的私立大學
到了1995年,俞敏洪已經能夠有機會出國讀書,但當時新東方的發展越來越好,他開始舍不得這個學校了。俞敏洪是一個喜歡和許多人在一起做事的人,便決定到美國和加拿大請他的大學同學回來一起做新東方。於是,俞敏洪就帶著北京“個體戶”的身份,來到了加拿大,結果最後被俞敏洪遊說回來的隻有三個人。
新東方上市之後,俞敏洪被稱為“中國最有錢的老師”。盡管俞敏洪自稱沒有變化,但是和國外的資本家吃早餐,西裝革履地去參加各種會議和講座,自己的各種行動也成了公眾的焦點。俞敏洪過去的夢想一直是環球旅遊,現在他的目標則是打造一所中國最好的私立大學。
俞敏洪的人生經曆可以用流傳在新東方裏的一段話來詮釋:世界上如此多的考試,很多考試我們必須參加,無可逃避,否則我們連進門的機會都沒有。但光憑考試,沒有踏踏實實的知識經驗和智慧,就算你進了門也看不到世界的精彩。我們生活中最重要的是,自己對自己的考試,如果我們戰勝了自己的缺點和自卑,不管我們有沒有參加考試,有沒有拿到高分,有沒有上大學或者出國,我們都會取得成功。
海爾的領軍人——張瑞敏
張瑞敏,山東省人,高級經濟師,1995年獲中國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學位,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
1984年,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製改革的決定》,被壓抑已久的消費需求迅速上升。1984年,中國電冰箱的總產量是57.7萬台,然而到了1988年中國電冰箱便以757.6萬台的總產量躍居世界第一。在那個“用紙糊一個冰箱都能賣出去”的年代,1984年12月26日,35歲的青島市二輕局家電公司副總經理張瑞敏,來到青島電冰箱總廠擔任廠長。當時工廠全年銷售額348萬元,虧空147萬元。工廠人心渙散,員工素質也很差,工廠木窗戶都被人卸下來當柴燒掉了。
從1984年到1991年,海爾專注於冰箱產品,狠抓內部管理,並且製定了包括“不準在車間大小便”等內容的“13條”管理規定。雖然產品供不應求,但張瑞敏沒有像其他企業那樣擴產增量,而是提出“先賣信譽,再賣產品”的戰略目標,從那時起海爾便顯現了不同凡響的戰略眼光。
1985年,一位用戶投訴冰箱質量問題,張瑞敏在查出倉庫裏還有76台冰箱存在質量問題後,當場決定砸掉這76台冰箱。要知道當時一台冰箱價值800多元,相當於一名職工兩年的收入。海爾砸冰箱成為轟動性的社會事件,砸醒了中國企業的品牌意識和市場競爭意識。1988年,海爾奪得了中國電冰箱史上的第一枚國優金牌。
張瑞敏製定了“起步晚、起點高”的技術引進原則,引進了當時亞洲市場上還沒有的四星級雙門電冰箱。海爾在引進德國利勃海爾公司電冰箱生產技術和設備的同時,還引進了1942條德國DIN標準以及ISO國際標準。引進技術和設備不僅打開了海爾人的眼界,也給海爾人的觀念帶來了強烈衝擊。海爾集團總裁楊綿綿說:
“引進播下了一粒種子,促使我們進行了一係列的改革。德國一個普通的做果菜盒的操作工人,每注塑出來一個果菜盒,他就欣賞一下,我從他的眼光裏看到的是一種欣賞,對自己勞動成果的欣賞。欣賞之後,他就在這個機器周圍一通忙活,把下一個產品做得更好。這個工人讓我感動了很久,給了我靈魂上的震撼。”
經過1988年的搶購風之後,1989年的市場整頓導致不少冰箱出現滯銷。此時,張瑞敏再次逆流而動:琴島—利勃海爾電冰箱提價12%!當年,海爾不僅是國內唯一沒有降價的電冰箱品牌,而且銷量同比增長32.9%。
1989年至1992年,中國電冰箱行業轉入連續下降的階段,冰箱企業由1980年的200多家減少到了1992,年的73家。大浪淘沙,海爾不僅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勝出,而且於1991年成為家電行業第一個“中國十大馳名商標”。
快速擴張
1991年12月,在青島市政府的支持下,海爾合並了青島電冰櫃總廠和青島空調器廠,成立了海爾集團,由此進入了多元化發展階段。1992年5月,鄧小平發表南巡講話,要求改革開放“膽子要再大一點,步子要再快一點”。張瑞敏抓住機遇,在青島東部高科技開發區征地800畝,建立了海爾工業園。當時資金缺口非常大,工業園建設需要15億,但海爾隻能拿出8000萬。由於銀行不敢貸款,剛剛開始建造地基,工程就停了。危急時刻,上海的資本市場啟動了,海爾通過上市融到不少資金。上市不僅讓海爾渡過了資金難關,更使海爾了解了資本市場。
1991年到1998年,張瑞敏帶領海爾迅速擴張,先後兼並了被稱為“休克魚”的18家虧損企業,並通過注入海爾管理與企業文化,使其迅速扭虧為盈。海爾也從單一生產冰箱的小廠發展為生產冰箱、洗衣機、彩電、電腦、手機等十幾個門類家電產品的集團。海爾兼並“休克魚”的經驗也被作為案例走進了哈佛商學院的課堂。海爾也在意大利、泰國、印度等國收購經營不善的工廠,再用海爾的管理模式和文化去複活這些“休克魚”,使自己成為名副其實的所在國本地企業,有效降低了關稅、物流等成本。
逐鹿全球
張瑞敏有一句名言:“國門之內無名牌”。海爾逐鹿全球的雄心起始於張瑞敏1984年的一次經曆。當時他去德國談判引進設備,在當地舉辦的晚會上放焰火的時候,德國人說這個焰火非常漂亮,是從中國進口的。張瑞敏去德國超市看不到中國的產品,這給了他很大刺激。張瑞敏心想:焰火是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到兩千年以後,我們還要靠四大發明吃飯?他告訴自己,將來企業發展起來後出口的第一個國家就是德國。
1990年10月海爾通過美國UL認證,1991年通過歐洲CB認證。1995年起,海爾著手在海外投資建廠:1996年在印尼雅加達建立了海爾在海外的第一家以生產電冰箱為主的合資生產企業;1997年6月,菲律賓海爾LKG電器有限公司成立,1997年8月,馬來西亞海爾工業(亞細亞)有限公司成立;1999年2月,海爾中東有限公司成立;1999年4月,海爾在美國南卡羅來納州投資3000萬美元獨資建廠。在青島機場前往市區的路上,有一座冠以海爾名字的公路橋和一條有著13年曆史的“海爾路”。而在青島市黃島區海爾工業園東側,還有另一條“海爾大道”。2001年4月,美國政府無償將海爾工廠門前的街道命名為“海爾路”,這是美國唯一一條以中國企業品牌命名的道路。2002年,海爾買下美國紐約曼哈頓地區標誌性建築原格林尼治銀行大廈作為海爾美國貿易公司總部。2003年以來,海爾開始在海外利用自身強大的接單優勢,以虛擬經營的思路利用當地企業定牌生產,這樣的工廠2003年一年就發展了9家。目前,海爾已經擁有30個海外生產基地,19個海外貿易公司,全球員工總數超過6萬。在美國、中東、東南亞、歐洲等市場上海爾實現了本土化生產,開始在當地形成設計、生產、銷售一體的本土化品牌。在巴基斯坦,海爾已在中高端市場占據35010左右的市場份額。海爾以歐、美、日、韓為主要基地,設立了9個研發中心,28個合作研發機構。為了攻克大容量、多區隔、抽屜式冰箱的難題,海爾挖來了全球頂級公司裏麵的研發精英人才,包括日本三洋、美國惠而浦等家電巨頭的頂尖設計師。2006年,海爾在研發方麵投入67億元,占全球營業收入的6.2%。海爾在國際上申請了7項國際標準,已經批準了2項,這也是中國家電企業僅有的2項國際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