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7章 地方篇(25)(2 / 3)

著力優勢資源開發,壯大支柱產業。一是加大對“兩江一河”流域生態能源業的支持力度,截至2010年末,金融機構累計投向水電行業貸款餘額80.69億元,較2005年增長634.15%。共支持水電開發項目67個,支持開發水能資源1626.05萬千瓦,占全州水能資源可開發量的29.3%,通過信貸支持,水電企業累計實現發電收入56.85億元,各類企業增加生產值33.5億元,帶動地方稅收收入4.8億元,創造勞動崗位3.3萬個,優勢資源的開發與建設明顯壯大了當地支柱產業,惠澤了高原農戶牧民,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得益彰。二是支持銅礦、鐵礦、鉛鋅業等優勢礦產業開發。重點支持了四川裏伍銅礦、康定甲基卡鋰輝礦、白玉呷村銀多金屬礦、道孚潤豐礦業等,累計發放貸款2.8億元。三是扶持旅遊資源有序開發。在“旅遊興州”發展策略的指引下,金融機構加大對旅遊項目的信貸支持力度,重點支持“環貢嘎山兩小時旅遊經濟圈”和“香格裏拉核心景區”,全力支持海螺溝、木格措、跑馬山、亞丁等成熟旅遊區開發,推動旅遊產業的發展。向27戶旅遊企業,14個旅遊項目新增旅遊業貸款投放6.72億元,較2005年增長238%。

信貸支農力度不斷增強,有力推動“三農”經濟發展。“十一五”期間金融機構圍繞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切實擔負起支持“三農”發展責任,合理安排涉農信貸資金,優化優惠涉農信貸審批流程、創新“三農”信貸產品,切實增強“三農”信貸能力和提高農村金融服務水平,取得良好效果。農業銀行加快推進“三農事業部”建設及惠農卡發放力度,農村信用社立足農村,發揮農村金融主力軍作用,積極探索農戶小額信貸發放模式,湧現出得榮“整村推進”及爐霍小額信貸組織等小額信貸模式。截至2010年末,農戶小額貸款餘額9.46億元,較2005年末增加7.06億元,增長293.64%。

大力支持“民生金融”發展,積極做好“三農”、就業、助學、等金融服務。金融機構積極采取措施,準確把握牧民定居貸款需求規模,切實製定信貸計劃,確保牧民定居貸款及時發放,解決了牧民建房資金不足的實際困難,保證了牧民定居行動計劃的順利推行,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應,共計向11696戶牧民累計發放牧民定居貸款2.04億元。按縣設置下崗失業小額擔保貸款擔保基金,農村信用社、郵政儲蓄銀行開始辦理小額擔保貸款,至此小額擔保貸款承辦主體擴大到所有銀行機構,小額擔保貸款得到全麵推廣,切實促進了創業促就業工作;推出勞動密集型企業小額擔保貸款,以充分發揮勞動密集型企業對解決就業倍增效能。共辦理下崗失業貸款369筆、金額530萬元,幫助近400個下崗職工實現了再創業。共計發放勞動密集型企業小額貼息貸款1700萬元,有力的支持了勞動密集型企業的發展。累計向1445名經濟困難大學生發放國家助學貸款545.2萬元,使其順利完成學業,開創了“銀校鑄誠信、貸款零違約”的成功典範。

(五)外彙管理成效顯著,外彙業務不斷拓展

加強對外商直接投資資金流入的監管和外債轉貸款登記管理,落實各項貿易信貸政策,同時采取多種形式,加大外彙宣傳力度和政策執行的反饋力度;積極探索投資、貿易便利化措施,打造良好投資環境,以“推改革、促流出、重監管、抓手段”為工作重點,切實貫徹外彙管理體製改革要求,進一步促進貿易和投資便利化,支持外向型經濟的發展,“十一五”期間,實現外彙收入達到12666萬美元,較“十五”末增長了5倍;辦理出口備案的企業12家,出口報關額達3017萬美元,均為同期曆史最好水平。一是外彙指定銀行數量增加。目前轄內已有3家外彙指定銀行,較“十五”期間增加2家。二是外彙業務種類不斷增多。從單一的外幣兌換到西聯彙款、出口收結彙、資本項下結售彙業務,再到開辦遠期結售彙、人民幣與外幣掉期業務等為企業提供避險工具,呈現了多樣化的發展趨勢;進出口業務、境外投資、文化類服務貿易業務在“十一五”期間實現零的突破。三是涉彙主體多元化。由單一的銀行、個人擴展到進出口企業、外商投資企業、境外投資者、政府相關部門、學校、寺廟等多類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