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三農”金融服務水平有效提升
“十一五”以來,各銀行業金融機構積極加大對全州農田水利、農村公路、農村電網等農業生產能力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加大金融機構對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的金融支持力度,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經濟組織發展壯大,支持發展特色效益農業,支持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支持發展農村勞務經濟,支持農村生態建設,大力推進農業和農村現代化,推進帶動全州現代農業發展,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係。2010年末,全州銀行業金融機構農業貸款餘額37.51億元,比2005年末增加18.7億元,增長96%,有力地支持了州內“三農”的發展。農村信用社積極發揮支持“三農”主力軍作用,2006年至2010年間累計投放農業貸款132.11億元;農行涼山分行積極探索以企業、農戶、保險三方共擔風險的風險控製機製,借助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依托“公司+農戶+基地+保險”訂單農業的內在聯係,支持農業產業化的新模式,實行連片開發、整村推進;農發行涼山分行“十一五”期間發放糧油貸款4.9億元,支持涼山建立了中央、省、州、縣四級糧油儲備,保證了全州軍需民食的需要。同時積極服務“萬村千鄉”和“家電下鄉”,支持相關企業建立了2180家連鎖店,有效滿足農民消費需求。
(九)災後恢複重建順利推進
州內有關銀行業金融機構充分利用中央的特殊金融扶持政策,發揮金融服務功能,加大對地震災區重大產業和公共基礎設施重建,加強對災後農房重建的信貸支持,確保全州災後重建工作平穩順利完成。探索創建了“農戶聯保、穩定的產業收入作還款來源、保險公司保險(金農保一單通)、國有信用擔保公司擔保、政府風險補償金機製+建立行政保障機製”的“5+1”風險防範機製,累計向地震災區農戶8524戶發放災後住房重建貸款16321萬元,幫助災區農戶加快了災後恢複重建步伐。全州農村信用社累計發放災後農房重建貸款14789萬元,涉及農戶數13042戶,既支持了災區經濟的發展,又維護了社會的穩定。
(十)銀行業支持擴大內需取得較好成效
各金融機構積極利用國家擴大內需刺激消費的各項政策,製定相應配套政策措施刺激消費,創新消費信貸產品,大力發展消費信貸,引導消費結構升級,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截至2010年末,全州個人住房按揭貸款餘額達19.08億元,較好地滿足了廣大百姓的購房需求。
(十一)民生領域的信貸需求得到支持
“十一五”以來,州內銀行業金融機構積極對接涼山彝區綜合扶貧開發總體規劃,重點加大對就業、扶貧開發、彝區“三房”改造計劃、藏區牧民定居計劃、社會公益事業等民生領域的信貸支持。截至2010年末,農行涼山分行共支持全州“彝區三房改造”貸款538.1萬元,支持農戶220戶;全州農村信用社累計發放彝區“三房”改造貸款16889萬元,涉及農戶13601戶,投放藏區牧民定居貸款1093萬元,占全縣資金總需求量的71.15%;2006年至2010年期間,全州農村信用社累計發放助學貸款1493萬元,受益大學生人數達2457人;建行涼山分行累計資助涼山貧困高中生200人次,發放助學金30萬元,累計有100多名受助學生考入大學。
(十二)空白鄉鎮金融服務全覆蓋有序推進
各涉農金融機構按要求深入實施涼山州鄉鎮金融覆蓋計劃,通過新設網點、實施流動服務、定時定點服務、設立金融服務聯絡員、設立自助機具、發放銀行卡、安裝轉賬電話等方式,全麵推進深化金融機構空白鄉鎮基礎金融服務,擴大辦理存款、貸款、彙款、轉賬等基礎業務覆蓋麵,提升全州金融機構空白鄉鎮金融服務充分性和便利性,最大限度地滿足農民群眾的基本金融服務需求,逐步解決農村金融服務空白點問題,截至2010年末,州內三家涉農金融機構已對196個空白鄉鎮提供了金融服務。
二、保險業改革與發展
“十一五”期間,涼山保險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2010年,實現保費收入14.12億元,平均增速35.33 %;支付賠款5.8億元,平均賠款增幅為41.57%。“十一五”期間,五年共實現保費收入42.66億元,共計支付賠款12.44億元,共計上繳稅金1.27億元,保險業社會“穩定器”的作用進一步發揮。
(一)抓機遇強改革,保險業實現跨越式發展
業務實現跨越式增長。“十一五”期間,全行業保費規模擴大3.57倍,實現保費總收入42.66億元,其中,財險保費收入19.33億元,壽險保費收入22.99億元;全行業支付賠款12.44億元,增長了5.47倍,其中,財險支付賠款9.37億元,壽險支付賠款3.07億元。2010年,涼山保險業取得實現保費收入14.16億元,同比增長38.82 %,增速名列全省第三名,其中人身保險保費收入增速51.88 %,名列全省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