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寧波市企業職工培訓現狀看,寧波市企業職工培訓的現狀並不樂觀,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的問題。
(一)培訓工作重視不夠
在被調查的企業中有42%認為自主培訓條件不足,客觀上軟、硬件不具備,主觀上沒有意識到職工培訓工作的重要性。一是管理層認識上有偏差,重物質資源投入,輕人力資源開發,以為企業是生產經營的場所,培訓是教育部門和院校的事,企業搞不搞培訓,怎麼搞是自己的事,與生產經營相比,更加注重眼前的經濟利益。因此,把員工教育培訓的責任轉嫁給社會,更有甚者認為培訓是為他人作“嫁衣”。二是員工參與培訓的積極性不高,這與企業的管理機構和文化氛圍有很大的關係,企業沒有真正從行動上支持員工培訓,員工認為參加培訓勢必影響生產經營和個人經濟收入,時間難以保證,抱著無所謂的態度。
(二)培訓的組織體係不健全
隨著企業的改製和民營企業的崛起,原有職工培訓體係被打破而新興的組織機構尚未形成。一是教育培訓職能不明確,一些企業轉製後,減員增效將機構調整,實現人事管理向人力資源管理轉變,削弱了職工培訓是人力資源管理的內在責任。調查發現,絕大部分私營企業至今沒有明確職工培訓的職能部門或責任人。二是組織形式欠靈活,據抽樣調查顯示:70%的企業職工培訓缺乏靈活多變的組織形式,要麼是行業、企業自主培訓;要麼是院校合作培訓;要麼是選派員工參加社會化培訓。培訓形式的單調性,導致員工的知識結構、工作態度、服務理念、專業技能方麵的拓展受到限製。三是培訓缺乏計劃性,即使有計劃方案,也沒有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根據不同員工需求和企業發展目標進行規劃,或急功近利,或蜻蜓點水,把員工培訓當成一種應急式、隨意性的工作,缺乏係統性和前瞻性。四是培訓內容單一,大部分中小企業仍沿用傳統培訓方法,內容局限於安全知識、廠紀廠規教育和適應性崗位訓練,即要求員工會基本操作,而不注重職業道德和企業文化的培養,更談不上員工職業生涯和創新能力的培訓,致使員工缺乏公共的價值觀念,造成個人價值觀與企業理念的錯位。五是缺少績效評估環節,大部分企業都沒有對員工培訓的效果進行考核驗收,對受訓者是否掌握培訓的知識、技能、理念和態度等一概不知。
(三)職工教育經費不到位
少數企業未能按國家規定提取職工工資總額的1.5%(其中1%職教統籌經費除外)作為職工教育經費,有的即使提取了職工教育經費,但沒有做到專款專用;有的企業主要用於新裝備引進技術培訓上;有的主要用於管理幹部的學曆教育和技術骨幹的技能鑒定上。總之,沒有普及到一線員工的基本技能培訓,雖然職工教育培訓經費列支範圍很廣,但按規定必須要有60%以上的經費用於一線職工教育和培訓。因此,一些企業的職工培訓工作難以全麵鋪開,在一定程度上與經費的使用有直接關係,也製約了企業一線員工技能水平的提升和潛能的發揮。
(四)缺乏相應的激勵機製
技能人才缺乏培訓、考核、使用和待遇相配套的激勵機製。2005年勞動部門抽樣調查寧波市4899家企業,從業人員606253人,所謂的技術工人156528人,真正持職業資格證書的技能人才隻有40260人。技能人才受表彰及獲獎的比例很低,分別為2.7%和1.7%。同樣,享受政府及企業津貼的技能人才很少,占從業人員總數的4.4%,四大社會保險平均參保率為36.5%。以上數據說明,大多數企業技術崗位未能做到持證上崗,職工技術等級與現行分配、社會保障政策脫節,尤其是高技能人才薪酬低,沒有把學識、技術水平、創新能力、貢獻和工資獎金掛起鉤來,嚴重挫傷了職工求知、求學的熱情,導致職工對培訓提不起精神。
(五)民辦培訓機構發展滯後
由於民辦培訓機構經費來源渠道不暢,普遍存在辦學規模偏小、培訓工種單一、設施設備陳舊、師資力量薄弱等現象。因此,大多數培訓機構隻能辦一些投入成本較低的專業(工種)培訓,與寧波市機械加工業、製造業迅猛發展對員工培訓的需求相比,一方麵專業調整滯後,設施設備投入不足,導致民辦職業培訓機構無法保證職工技能提升、新技術、新工藝訓練的需要,另一方麵辦學理念滯後,缺乏與企業的溝通聯係,利用企業的資源優勢,采取校企合作培訓模式,送教上門,實現互利互惠。
綜上所述,從對寧波市企業職工培訓調查分析可以看出,在職工培訓方麵,企業還存在著短期性行為,政府的組織和引導還有待於進一步加強。在這兩個問題方麵,作為培訓主體的企業的態度是培訓工作組織和培訓市場發展的基礎,而這一切,政府的引導和組織作用不容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