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村的發展和穩定與整個經濟社會的發展提升息息相關。開展農村新型社區建設,是統籌城鄉發展、加速城鄉一體的重要抓手,是提高農民群眾生活質量和文明程度的內在需求。寧波農村新型社區建設已有數年,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由於農村新型社區建設尚處在摸索階段,在諸多方麵仍麵臨不少挑戰。為了進一步推進我市農村新型社區建設,應著力抓好規劃布局、基礎設施建設等重點任務,並加快健全資金、組織、人才、輿論等保障機製。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社區城鄉統籌

“農村新型社區”主要是指以相應的農村區域(自然村、行政村或鄉鎮轄區)為範圍、按照一定的規劃所建設、居住方式和產業方式相協調、基礎設施齊全、田園風光突出、具備社區管理和社區服務功能的基層社會生活共同體。寧波農村新型社區建設發軔於2003年的“百村示範、千村整治”工程,經過6年的不斷推進,截至2009年10月底,全市已經創建了251個農村新型社區,占全市行政村總數的10%左右。

一、寧波農村新型社區建設的主要模式

(一)一村一社區模式

這是最常見的模式,即以目前的行政村為基本單位進行農村新型社區建設,這既有利於農村的穩定,也不影響資源的有效利用,並且現今的行政村區域是經過不斷調整而成的,在一定程度上帶有中心村的功能。

(二)片區聯創模式

該模式一般由片區內若幹村莊共同組成,通過成片連線的整治,以提高區域整體環境,強化社區化服務和管理。北侖九峰山社區就是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

(三)中心村模式

該模式同樣是由區域內幾個村莊共同組成,但與片區聯創模式所不同的是,它是以中心村建設為載體,推進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其他幾個村輻射。該模式的重點是中心村的選擇。這一模式也是目前采用較多的一種,尤其是農村新型社區建設的試驗階段,如餘姚的三七市幸福村。

(四)集中遷建模式

該模式主要是順應城鎮化進程和農民分工分業的趨勢,結合下山移民脫貧、地質災害、征地搬遷等情況,集中搬遷一批自然村或行政村,同時按照城鎮建設規劃和新社區的建設要求擇地新建一批農民集中居住區並實行社區化管理和服務的一種形式。如果說中心村模式是一種內聚式的模式,那麼集中遷建是一種外遷式的模式,如鎮海區的銀鳳曉月、豐頤家園等社區。

二、寧波農村新型社區建設的現狀判斷

(一)寧波農村新型社區建設的主要做法

以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村生活環境整治為突破口,改善了村容村貌。寧波市近2000個村先後通過編製村莊建設規劃或整治方案對農村環境進行了整治。同時,相繼開展的康莊工程、百千工程、千裏清水河道工程、百萬農民飲用水工程等工程,使農村基礎設施配套差的局麵初步得到改善。此外,農村新型居住區建設也在逐步展開。

以培育各類社會組織為抓手,增強了基層民主建設。基層民主建設主要包括基層黨組織建設、基層自治組織建設以及基層融合性組織建設。基層黨組織建設和自治組織建設一直是基層民主建設的重點內容,通過幾年的有序推進,這兩方麵建設不斷完善,目前村務公開率達99.5%以上。而基層融合性組織建設是最近幾年基層民主建設的亮點。目前,以新老市民共建共促為特征的融合性組織已遍布全市,在民政部門備案登記的融合組織已有1358個,全市外來人員100人以上的村(社區)社會融合組織建成率達到100%。

以農村社區服務中心建設為平台,提升了農村公共服務水平。目前,全市已有262個村建立了農村社區服務中心,占行政村總數的10%左右。其中鎮海區62個村,村村都有村民服務中心,在全省率先實現全覆蓋,惠及十萬餘農民。這些農村社區服務中心,承擔了大量具體的社會事業和公共服務工作,有效推動了政府相關部門工作的開展,提升了農村社會公共服務水平,還引導了農村社區誌願互助性服務以及經營性服務的形成與發展。

著力建設農村社區工作者隊伍,充實了農村社區工作人才梯隊。一方麵,原有村幹部隊伍通過各類培訓,素質不斷增強;另一方麵新生力量不斷得以補充。如農村指導員製度的實施,累計為農村選派了約1.4萬人次,以推動農村工作的開展。此外,全市基本實現了“一村一社區一名大學生”的目標。這些選聘到農村和社區工作的高校畢業生,為農村新型社區建設注入了新鮮血液,為推進農村新型社區建設增添了有生力量。

以成立農村社區建設領導小組為契機,整合農村社區建設力量,加強了對農村新型社區建設的統籌規劃。2009年市委、市政府製定出台了《關於加快推進農村社區建設的意見》,建立健全了“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政牽頭、部門配合、農民主體、社會參與”的農村社區建設領導體製與工作機製。各級政府根據實際情況,紛紛成立了相應的領導小組,各鎮(街道)、開發區和試點村也建立了相應的領導班子。寧波市城鄉社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的調整以及農村社區建設領導小組的成立,有力推動了麵向農村社區各類資源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