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堅持共建共享,創新農村社區管理體係

實現政府行政管理和社區自我管理有效銜接、政府依法行政和居民依法自治良性互動,這是區別社區是新型社區,還是計劃體製下舊社區的一個重大標誌。因此,要強化政府部門、社區組織、社區公眾等力量的積極作用:對政府部門而言,關鍵是明確政府定位,劃分政府與社區之間的權責關係。政府應成為農村社區建設活動中政策的製定者、指導者和監督者。對社區組織而言,關鍵是在堅持農村基層黨組織核心地位的前提下,加強基層自治組織和融合組織建設。對此,一方麵要進一步加大扶植和支持的力度;另一方麵,要明確和強化對社區內組織的監督管理和績效評估。對社區居民而言,關鍵是重視農村居民社區意識的培養,增強歸屬感和參與性。

(四)加強農村服務體係建設,為農村居民提供豐富、高效、優質的服務

一要加強農村社區服務平台建設。在建設過程中,要始終貫穿“便民服務”的理念,根據社區經濟條件、人口規模、居住特點、服務半徑、服務成本等因素,確定農村社區服務中心布局和規模。二要大力推進社區各項服務的全覆蓋。要逐步構築起以基本公共服務為基礎、經營性服務為依托、誌願互助性服務為補充的相互銜接的農村社區化服務體係。三要改革公共服務供給基本製度,創新服務供給方式。積極探索多元供給方式,逐步從根本上破除城鄉分割的“二元”公共服務供給基本製度和模式,加快推進公共服務供給體製的改革,建立城鄉統一、均衡、平等的現代公共服務體製。

四、健全農村新型社區建設的保障機製

(一)加強農村新型社區建設的組織保障

關鍵是強化和完善農村社區建設領導體製和工作機製。鑒於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民政局、民政局承擔著農村新型社區建設繁重的日常事務的實際情況,民政局自身要積極主動地發揮統籌協調的作用,各成員單位要大力支持民政部門的工作,避免出現推諉和扯皮現象。此外,在實踐的基礎上,要適時建章立製,形成農村社區建設的長效推動機製,實現有章可依、有法可據。目前農村製度創新的重點領域在農村土地製度、農村流通體製、農村自治體製、農村教育、衛生體製和農村社會保障體製改革等在內的一係列配套體製改革。同時,各級黨委、政府要對農村新型社區建設工作進行定期督查落實和績效評估,建立黨委、政府目標考核、群眾評價和社會各界以及輿論評議相結合的農村社區建設績效評估機製。

(二)加強農村新型社區建設的資金保障

應建立以各級公共財政投入為主導、以各級涉農部門相關資金和各幫扶部門投入為輔助、以農村集體積累資金、農民自願捐助和社會各界捐獻援助為基礎的多元投入機製。一方麵,各級財政要按照建設服務型政府、完善公共財政體係的要求,以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目標,建立覆蓋農村的公共財政體製。政府要優化和整合各項涉農資金,提高農村社區建設資金集約化利用水平。另一方麵,要鼓勵動員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和個人以捐贈、投資等方式參與農村基礎設施、農村公用事業、農村生態環境和農村社區服務建設。還可大力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為農村社區公益性事業、福利性支出等提供資金支持。此外,還要重視公益金對於農村社區建設的支持作用。

(三)加強農村新型社區建設的人才保障

農村新型社區建設的人才隊伍建設的總體思路可以概括為“1+2+N”的模式。“1”,是指一支相對穩定的專職隊伍,主要是指村黨委以及村級自治組織幹部,如村支書、村委會成員等;“2”,是指農村社區建設的幫扶力量,主要指農村誌願力量以及其他以蹲點服務、掛職鍛煉或對口支援等形式幫助、指導農村社區建設的外援力量;“N”,是指廣大的農村居民,他們是農村社區建設的主體和基石。提高廣大農村居民的綜合素質,是充實農村社區建設後備人才的重要途徑。

(四)加強農村新型社區建設的輿論保障

一方麵,要加強宣傳內容的針對性。宣傳的重點包括農村新型社區建設重要意義、農村新型社區建設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之間的聯係與區別、農村新型社區建設方法等。另一方麵,要增強宣傳形式的多樣性。要充分重視電視、廣播、報刊、網絡等方便直觀的傳媒,對開展農村社區建設試點中探索出的經驗和湧現出來的典型進行及時的立體式、全方位宣傳報道。也可以用紀錄片的形式製作農村社區試點建設光盤,做好典型引路。同時要利用好農村自身的宣傳陣地,如宣傳欄、文化牆、黑板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