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生命的最後,奮鬥在預報地震的工作崗位(1 / 1)

李四光生命中的大貢獻除了石油勘探,還有地震的預測,隻可惜李四光在進行地震工作的時候年事已高,因而在還沒有完成地震預測報告工作的時候,他就與世長辭了。但是,為了研究地震地質工作,七八十歲高齡的他依然堅持奮鬥在工作的第一線、奮鬥在病床上、奮鬥在生命的最後時刻,這種敬業精神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

可以說,為了偉大祖國的強大和昌盛,為了人們的幸福和安康,李四光奉獻了整整一生!

地震是可以預測的

“李四光力排眾議,認為地震是可以預報的。”

這就話是周總理所說過的,他認為地震是可以預測的,而且他也相信李四光先生的判斷。

1965年初,李四光開始關注地震地質問題,他不斷與地質力學所的研究人員進行地震預測問題的探討,更是行走在預測中國大江南北進行地震帶的研究、考察,不辭辛勞。

1966年,我國發生了邢台大地震,災難給人們造成了巨大的損失。李四光老人心痛不已,為了避免地震這一天災再給偉大的祖國造成損失,他不顧年事已高,硬是加快了地質的研究和分析工作,甚至深入災區進行了解、調查,後來,他發現並堅信了地震是可以預測的觀點。於是,他很快做出了一份報告,報告中指出:地震是可以被預測的,它是一種地質現象,大多是由於地質構造運動引起的,應該對地質構造進行深入的研究、預測、分析並掌握它的動向。要注意河北河間、滄州;要注意渤海;要注意雲南通海;要注意四川爐霍;要注意雲南的彝良大關;要注意鬆潘;要注意唐山……然而,當時他的這一結論並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而且許多科學家也並不認同。縱使如此,李四光也始終堅信自己的判斷,在他70歲高齡時候仍然奮鬥在地震預測工作的第一線上。他每天工作多個小時,始終致力於解決地震預報問題的工作,不斷地提出自己關於地震預報問題的解決方案的看法,不斷地與研究者進行交流、指示,不斷地進行水文、地質的觀測。

生命不息,工作不止

“要是再給我幾年時間,我一定要將地震預報給搞出來。”

“請你坦率地告訴我,究竟我還有多少時間,讓我好安排一下工作……”

為了解決地震地質和地震預報的工作,李四光老人鞠躬盡瘁,絲毫不顧自己已經是一個古稀老人,依然每天忙碌於自己的地質部部長繁忙的工作,不辭辛苦。在他心目中,他覺得自己一定要做好祖國的工作,並且爭取在自己有限的生命中將地震地質問題給研究出來,以便為祖國人民盡可能地減少不必要的痛苦和災難。

在李四光老人研究地震地質問題的時候,正值文革時期,但是他毫不害怕,依舊爭分奪秒地進行地震地質的研究工作,即便是受到侵擾、打擊和生命的危險。

然而,生命無法抵抗疾病的入侵,李四光老人最終還是因病倒下了,但是,即使是躺在病床上,他也一刻不忘地震地質工作的事情。不能站起來,奮鬥在工作的第一線,他就在病床上進行地震地質研究的指導工作,絲毫沒有放棄他摯愛的事業。

然而,生命有盡頭,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老人在為地震工作奮鬥了7個年頭之後,終於奉獻完了自己生命的所有。雖然他是帶著遺憾辭世的,但是他為地震地質預報、研究工作已經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而且對後來的研究工作來說具有長久的指導作用。

生命有盡頭,精神無止境。李四光的精神時時照耀著朗朗乾坤,被後代銘記,為後輩造福,為祖國增輝。

一位古稀老人,老驥伏櫪地工作,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令我們每個中華兒女都動容和敬佩,是我們每個中華兒女的驕傲和榜樣,正如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所說的那樣:“李四光是一位我所尊敬的前輩。”正如周恩來總理所說的那樣:“李四光是一麵旗幟,在科研工作中做出了卓越的成就,對社會主義建設做出了大貢獻。”

翟延舉——“金海5號”的育成人

翟延舉,一個平凡的人,普普通通的農民出身;翟延舉,一個不平凡的人,在極其低的起點一點點攀上國家最高科學獎獎台;翟延舉,一個“不合格”的女人,為農民謀福利而遠離摯愛親人;翟延舉,一個最合格的“女”人,用自己最柔弱的肩膀扛起了“最會種玉米的農民女科學家”的頭銜。

多年來,翟延舉將“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貫徹心中,將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銘記心中,在最最艱苦的環境中不斷學習、積極探索、紮實工作、勇於創新……二十年如一日,她終於造就了中國夏玉米榮登世界夏玉米畝產第一巔峰的偉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