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培訓課程的開發概述(2 / 2)

(六)最優化

最優化原則是培訓課程設計的中心指導思想,是培訓課程設計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20世紀60年代,係統方法的建立和發展,大大推動了最優化思想的研究,越來越多的教育和培訓專家致力於探討教學最優化問題,即幫助教師尋求完成複雜教學任務的捷徑。

培訓教學最優化,其實質是探索在培訓教學中如何花費最少的時間獲得最好的效果,要達到培訓教學的最優化必須考慮在培訓過程中抓住最主要、最本質的東西。要做到正確分析培訓對象特點、科學設置培訓課程、合理安排教學進度、有效選擇教學方法與教學媒介等。

二、培訓課程開發與設計的內容

培訓課程設計與開發的內容,也就是培訓課程不同要素的組合。

在進行課程設計時,根據課程總體的宗旨要求,通過對這些要素的不同選擇和不同處理,就可以設計出各種不同的課程來。一般來說,常用的課程要素包括11個方麵:

(一)課程目標

根據環境的需求而定。課程目標提供了學習的方向和學習過程中各階段要達到的標準。它們經常是通過聯係課程內容,以行為術語表達出來。最常用的有“記住”、“了解”、“熟悉”、“掌握”等認知指標,至於“分析”、“應用”、“評價”等較高級的認知行為目標,顯然也是可以表達出來的。但是,根據教育目標分類學理論,在情感領域中的目標,如價值、信念和態度等,雖然也可以在課程的設計中設法表述出來,但在實際中通常被忽略。

(二)課程內容

在課程內容組織上,有兩點尤其重要,這就是範圍和順序。順序是指內容在垂直方向上的組織,範圍指對課程內容在水平方向上的安排。範圍要精心地限定,使內容盡可能地對學員有意義並具有綜合性,而且還要在既定的時間內安排。順序要合理安排,符合受訓者的學習習慣和課程的內在邏輯聯係,課程內容可以是這個職業領域內的概念、判斷、思想、過程或技能。

(三)課程教材

教材要切合學員的情況,提供足夠信息,並且以精心選擇或組織的有機方式將學習的內容呈現給受訓者。在學科課程中,教材是最常用的,也幾乎是必備的,在教科書的選擇上,主要是內容要豐富,針對性、實用性、操作性要強。

(四)課程模式

主要指的是學習活動的安排和教學方法的選擇,旨在促進培訓者的認知發展和行為變化。這些安排和選擇要與課程明確的或暗含的目標和方向直接相關。好的執行模式能有效地體現課程內容,並采用配套的組織與教學方法。

(五)課程策略

課程策略也就是教學策略,常常作為學習活動的一個內在部分,與學習活動有同樣的目的。一個被普遍運用的教學策略是“判斷要指令要評價”.在這一策略中,教師分析學員的學習進展情況,判斷他們遇到了什麼困難,對學習順序的下一個步驟做出指令,當學員完成指令後,教師做出評價,確定他們是否掌握了課程設計的學習內容。

(六)課程評價

對課程目標與實施效果進行評價,用來確定學員在多大範圍和程度上掌握了學習內容、在什麼程度上達到了課程的行為目標。學科課程的評價重點放在定量的測評上,衡量可以觀察到的行為。例如,在報告學員的學習狀況時,常常用諸如A、B、C、D等人們假定能表明某種程度成就的字母等級表示。

(七)教學組織

除了集體授課製以外,分小組教學也經常被課程設計者運用,分組教學為“因材施教”的個性化教學提供了某種可能。

(八)課程時間

體現短、平、快。課程設計者要巧妙地配置有限的課程時間,教師要使學員在整個課程執行期間積極地參與學習活動,把課堂時間看成是最有價值的。

(九)空間

這裏的空間主要是指教室,還有一些特殊的空間可以利用,如圖書館、實驗室、藝術室、研討室、調研場所、運動場所等。

(十)學員

考察學習背景與學習能力。

(十一)執行者

理解課程設計思想的主持人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