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培訓效果評估理論與模型(3 / 3)

1985年史派克和科恩兩位學者提出了培訓收益函數。

(一)唐柯克帕特裏克的評估模型

國際著名學者、威斯康星大學教授唐柯克帕特裏克於1959年提出的4層次模型理論。

這個模型對培訓評估劃分了4個層次:反應層即評估學員對培訓方案的反應,包括學員對培訓項目結構、內容和方法的看法。學習層即評估學員在培訓項目中的進步。行為層即評估培訓項目使學員在工作行為和表現方麵產生的變化。結果層即評估上述變化對組織發展帶來的可見的和積極的作用。這個層次評估中前兩個層次主要是對培訓的過程進行評估,而後兩個層次主要是對培訓的結果進行評估。

唐柯克帕特裏克的評估模型中,評估層次主要是以受訓學員作為評估效果的對象,根據評估對象的活動狀況進行劃分,在層級劃分上,依據行為學的研究結果,由表及裏,由觀念到行為直至結果的變化規律來劃分層級。

(二)CIRO的模式

1970年時由美國學者M伯德、P沃爾和N拉克姆發展出一套稱為CIRO的模式。

它包括:背景評估(ContextEvaluation)、投入評估(InputEvaluation)、反應評估(ReactionEvaluation)、結果評估(OutcomeEvaluation)。

(三)傑克菲利浦的5層次模型

1996年傑克菲利浦在克帕特裏克的4層次模型的基礎上增加了第5層即ROI(財務評估層),它是對培訓效果的一種量化測定,是通過財務數據來說明培訓對企業經濟利潤的影響。其具體內容如下:

一是關於培訓項目所需資源的可能性評估,即分析企業的各項人力、物力和財力,能否保證培訓的成功,以及反應內容的評估,包括培訓的方法、手段和程序的接受情況和效用情況,二是掌握評估,了解受訓人員對所培訓的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情況,三是應用評估,評估個人和團隊在受訓後工作中的表現情況,以及對所培訓知識和技能運用的情況,四是組織效益評估,主要評估由培訓所帶來的行為變化產生的組織結果,以及培訓對於組織的貢獻和回報情況,五是社會效益評估,評估培訓項目對於企業外部主體的影響,包括客戶、供貨商等相關主體的獲益情況。

(四)培訓效果的計量評估模型

1.勞希的滿意效用比(CVR,1975)和梅西的技術匹配模型(MMP,1982)滿意效用比(contentvalidityratio)是先由一定的培訓人員和老師以及剛完成培訓的學員根據KSAO(知識、技術、能力和其他人員特征)運用頭腦風暴法進行指標體係的建立,然後運用專家打分法對KSAO指標體係進行評估,根據統計得到數據,並運用CVR方法進行計算。

技術匹配模型是用專家打分法對KSAO指標體係進行打分從而來評估培訓需求的重要程度,確定培訓的重點。

2.評估企業整體培訓投入產出的會計計量模型

企業新增的價值由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共同創造,增加值中既包括了物質資本的投資回報,也包括了人力資本的投資回報,培訓是企業人力資本投資的主要方式之一,如果要計算培訓帶來的價值,應首先計算人力資本的增加值,其次將非培訓因素帶來的人力資本增加值剔除,即可以計算培訓的收益。在此思路基礎上,通過對基本模型中各項會計要素的確認和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