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不要與機會女神擦肩而過1(3 / 3)

“他的運氣比我好。”有些人看到別人事業發達,常常為自己的不景氣而感歎。事實上,問題不在於機遇不垂青自己,而在於自己缺乏一種靈敏攫取的意識,貽誤了時機,以致抱恨終生。

杭州的“龍井”名茶,以其獨特的風味行銷於茶道盛行的日本市場。可正當其暢銷之際,日本有關部門突然通知杭州廠家不準再用“龍井”商標,因為日本已有一家企業將其商標“龍井”注冊。中方企業和外貿部門曾多次與日方協商,要挽回局麵,但商場自古以利為先,日方堅決不肯讓步。無奈之下,杭州“龍井”茶隻好飲恨退出日本市場。

甘肅省的著名雜誌《讀者文摘》發行量為我國文摘類刊物之首,深受讀者歡迎。但因為沒有將刊號注冊登記,被美國一家雜誌在我國搶注。就這樣,紅紅火火的《讀者文摘》隻得忍疼割愛,被迫於1993年7月1日改名為《讀者》。

第一汽車製造廠曾生產了中國第一輛汽車。但幾十年來,他們從未想到給東風牌汽車注冊。最後,東風商標竟被一個小廠搶注,後經國家有關部門的調解才得以圓滿解決。而第一汽車製造廠卻因此支付了一大筆賠償金給那家搶占先機的小廠。

商場如戰場。在商場上,時機對於任何人,都是一視同仁的,而人對時機的利用則不盡相同。有人視而不見,無動於衷;有人見之不放,機遇獨得;有人優柔寡斷,坐失良機。

不過,時機的顯露常常是朦朧而模糊的,惟有目光敏銳的人,才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抓住拓展事業的絕好機會。反過來說,正是因為時機不易判斷和把握,也才給精於此道的人帶來發展的大好機會。如果人人都看得出,拿得準,那也不叫什麼時機了,至少坐失良機的人也少了。認準了,就千萬不要放過。

商場如戰場。在風雲變幻的商海競爭中,一旦時機到來,必須當機立斷,該攻就攻,甚至要連續攻擊;該收場就收場,不該收場而收了場,同樣會遭到損失。商戰客觀上要求人們對世態商情作清醒判斷,當機立斷,不允許拖拖拉拉而坐失良機,隻要你憑著聰明的頭腦、獨到的眼光,掌握了有利時機,你就找到了發家致富的根本,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獲得勝利。

當然,伴隨機會而來的,往往是風險,所以要想逮住機會,是需要勇氣的。

慧眼識“機”

成功往往與冒險是一對孿生兄弟,如果不敢冒險,遇到困難繞著走,那困難背後的甘果也不會被你摘取。

在競爭激烈的當今社會,要想獲得成功並非易事,因此,麵對機會女神的來訪更要好好利用它,不要讓它白白溜走。

要發現機會,尋找機會。首先,要有開闊的胸懷、廣闊的視野,把眼光放在更廣闊的領域,而不是局限於某個狹小的範圍內或某個單純的渠道上。其次,要善於分析,“撥開烏雲見太陽”。機會常常改裝打扮、以問題的麵目出現,如對某一重要問題的解決本身就存在著良機。

華籍留學生小康在美國某研究所就職,一天,室主任請他看一份規劃報告,準備在小康看後呈送所長。小康看後認為:“這個報告不行,如果依照它辦理,將會導致失敗。”他向所長大膽地談了這一看法,所長說:“既然他的不行,那麼就請你拿一份行的出來吧。”第二天他拿了一份報告呈遞所長,得到所長的讚賞。一個月後,他被提升為室主任,原主任被解雇。在這個例子中,如果小康不善於抓住向所長表現才能的機會,就很難得到重用。

宋太宗時,朝廷發生了“潘楊之案”。“潘楊”指的是潘仁美與楊延昭,一個係開國世臣,堂堂國舅;一個係鎮邊大帥,世代忠良。這個案子在當時是一個燙手的山芋,誰也不敢接,生怕一招不慎,輕者革職流放,重者淩遲處死、株連九族。

當時的晉陽縣縣令寇準卻發現這是一個升遷的好機會,他認為這個案子如果辦好,可望升為南太禦史甚至宰相,官運亨通。於是果斷地接下“潘楊之案”,並實事求是地公正決斷,深得上下的信任與賞識,終於升為宰相。

發現機會,不要隻注意一個方向,要學會左右間顧、洞察四方。另外,成功往往與冒險是一對孿生兄弟,如果不敢冒險,遇到困難繞著走,那困難背後的甘果也不會被你摘取,而你也隻能平平庸庸地度過一生。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敢冒險的人不一定會成功,但成功的人很多都因為冒過險。

尋找機遇,如同寫作的人尋找素材和創作契機,如果沒有識別能力,思維遲鈍,機遇碰到自己身上也不會發覺。所以識別機遇的能力非常重要。

在商業活動中,如果你不能在時機來臨之前就識別它,或在它溜走之前果斷采取行動,那麼,幸運之神就會與你失之交臂。

1865年,美國南北戰爭宣告結束。北方工業資產階級戰勝了南方種植園主,但林肯總統遇刺身亡,全美國沉浸在歡樂與悲痛之中。這時,日後成為美國鋼鐵巨頭的卡內基卻看到了另一麵,他預料到戰爭結束之後經濟複蘇必然降臨,經濟建設對於鋼鐵的需求量會與日俱增。於是義無反顧地辭去鐵路部門報酬優厚的工作,合並由他主持的都市鋼鐵公司和獨眼巨人鋼鐵公司,創立了聯合製鐵公司。同時讓弟弟湯姆創立匹茲堡火車頭製造公司和經營蘇必略鐵礦。

上天賦予了卡內基絕好的機會。美國擊敗了墨西哥,奪取了加利福尼亞州,決定在那裏建造一條鐵路,同時,美國規劃修建橫貫大陸的鐵路。卡內基認識到,幾乎沒有什麼投資比鐵路更加賺錢了。

此時,聯邦政府與議會首先核準太平洋鐵路,再以它為中心線,核準另外三條橫貫大陸的鐵路線。一條從蘇必略湖橫穿明尼蘇達,經加拿大國界附近的蒙大拿西南部穿過洛基山脈,到達俄勒崗的北太平洋鐵路。一條以密西西比河的北契爾巴港為起點,橫越過得克薩斯州,經墨西哥邊界城市的埃爾帕索到達洛杉機,從這裏進入舊金山南太平洋鐵路。另一條由堪薩斯州到溯阿色河,越過科羅的多河到達聖地亞哥的聖達菲。

1873年,經濟大蕭條的境況不期而至。銀行倒閉、證券交易所關門,各地的鐵路工程支付款突然中斷,現場施工戛然而止,鐵礦山及煤山相繼歇業,匹茲堡的爐火也熄滅了。

卡內基斷言:“隻有在經濟蕭條的年代,才能以便宜的價格買到鋼鐵廠的建材,工資也相應便宜。其他鋼鐵公司相繼倒閉,向鋼鐵挑戰的東部老板也已鳴金收兵。這正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絕不可以失之交臂。”在最困難的情況下,卡內基反常人之道,打算建造一座鋼鐵製造廠。他計劃進行一個百萬元規模的投資,建貝亞默式5噸轉爐兩座,旋轉爐一座,再加上亞門斯式5噸熔爐兩座……1875年1月開始工作,鋼軌年產量將達到3萬噸,每噸製造成本大約69萬美元。而在當時鋼軌的平均成本大約是110萬美元,新設備投資額是100萬美元,第一年的收益就相當於成本,比股票投資還贏利。

股東們同意發行公司債券。工程進度比預定的時間稍為落後。1875年8月6日,卡內基收到第一個訂單,2000支鋼軌。熔爐點燃了,每噸鋼軌的製成勞務費是8.26萬美元,原料費40.86萬美元,石灰石和燃料費是6.31萬美元,專利費1萬美元,總成本不過才56.6萬美元。這比原先的預計還要便宜。

1881年,卡內基與焦炭大王費裏克達成協議,雙方投資組建F·C佛裏克焦炭公司,各持一半股份。同年,卡內基以自己三家製鐵公司為主體,聯合許多焦炭公司,成立了卡內基公司聯合體。

卡內基的鋼鐵產量居全美1/7,正逐步向壟斷公司邁進。1890年吞並了狄克仙鋼鐵公司之後,一舉將資金增到2500萬美元,公司名稱也變為卡內基鋼鐵公司。不久之後,又更名為US鋼鐵公司集團。

卡內基的成功與他善於抓住有利時機休戚相關。有人把機遇稱為運氣,不管稱謂如何,有一點是絕對的,那就是利用機遇比怨天尤人更為有益。

培養識別機遇的能力,就能掌握抓住機遇的竅門,並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就會有助於你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