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耐是一種魅力
發財的秘方是忍耐二字。能忍耐的人,可以得到他想要的東西。忍耐,沒有一件東西能阻擋你前進。
讓我們先來看看一位禪者的魅力:
簡陋的茅棚裏住著一位禪師,有天晚上講經回來,借著皎潔的月光,他看到有個小偷正在茅屋裏翻東西。小偷找了半天,沒有任何收獲,在離開時恰好遇見禪師。原來,禪師怕驚動小偷,一直站在門口等待。他知道小偷一定找不到任何值錢的東西,早就把自己的外衣脫掉拿在手上。
正在小偷慌張得手足無措的時候,禪師說:“你走老遠的山路來探望我,總不能讓你空手而歸呀!夜涼了,你帶著這件衣服走吧!”
說著,把衣服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不知所措,披著衣服溜走了。
禪師看著小偷的背影消失在山林中,不禁感慨道:“可惜我不能把月亮送給他,就讓月光照亮他回去的路吧!”
第二天,禪師走出茅棚時,在台階上看到了昨晚施舍的衣服,疊得整整齊齊。
禪師非常高興,喃喃地說:“我終於送了他一輪明月!”
這位禪師表現出來的從容和慈悲,感化了小偷的靈魂。真可謂,虛懷若穀,方能容納百川。
學會寬容,學會忍耐,學會慈悲,這些將為你增添魅力,助你踏上成功快車!
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麵對別人的嘲諷及種種利益的誘惑,你一定要學會忍耐,把別人的嘲諷當成前進的動力,麵對種種誘惑毫不動心,隻有這樣,成功的大門才會為你敞開。日本礦山大王古河市兵衛,小時候做過豆腐店工人,後來受雇於高利貸業者,當收款員。因工作表現優異,幾年後被提升為經理。
明治維新初期,經濟形勢轉變,物價暴跌,商品滯銷,古河的雇主豪商小野沒有避過倒閉的厄遠。這時古河毫不吝嗇地把自己的多年積蓄全部拿出來替主人還債。為此轟動天下,被稱為“奇人”。
兩年後,當古河買下一座廢銅礦時,第一銀行董事長澀榮一因為對古河的為人佩服得五體投地,主動提出不要擔保金借給他一萬兩金子,作為經營銅礦的資金。替主人還債的義舉,換來了澀榮一的信任。在把一萬兩金子借給古河時,他說:“一萬兩金子借給你,盡全力去幹吧,如果這一萬兩金子不能還給我,我也不會抱怨的。”
當時,澀榮一曾被不少人嘲笑為有精神病。這種不計自身得失,成全別人的“傻勁”,在那個重視利益得失的商場,真是令人敬佩。
這個銅礦是早已被人遺棄的廢礦。因此,古河的開掘剛開始,就遭到世人的嘲笑,都把他看做瘋子、傻瓜。
然而他有耐心和倔強意誌,世人的嘲笑是不會擊垮他的。可是,一年過去了,二年過去了,始終看不到一絲銅的影子,資金一天天在消耗。
在這種情況下,古河仍然一點兒都不氣餒,麵對困難,咬緊牙關,抱定死在礦山的決心。他跟礦工們同甘共苦,慘淡經營,4年如一日。正當一萬兩金子幾乎要化為烏有時,苦盡甘來,銅終於挖出來了。
古河這種積極進取、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的韌勁,而又不擺老板架子,確實是別人所做不到的。後來,有人問古河成功的秘訣。他說:“我認為發財的秘方是忍耐二字。能忍耐的人,可以得到他想要的東西。忍耐,沒有一件東西能阻擋你前進。”
忍耐即是成功之路,忍耐才能轉敗為勝。
《韓非子》中有個小故事:
從前,晉國想攻打小國虢,而伐虢必須經過虞國。因此,晉王贈給虞國國王很多寶物與駿馬,要求虞王讓晉國軍隊通過虞國,以便順利攻打虢國。虞國有一位大臣極力反對。他說:“我國與虢國關係十分密切,如果借路給晉國,那麼虢國滅亡的同時也將是我國滅亡之日。請陛下絕對不要接受晉國的禮物。”
但是受到耀眼的寶石和美麗的駿馬所誘惑的國王不聽大臣的忠告,而借道給晉國。結果正如大臣所料,晉軍在滅了虢之後,回程便攻打虞國,寶石和駿馬當然又物歸原主了。
由於虞國國王受到眼前利益的誘惑而不顧後果,終於亡國。也許有人會取笑虞王的愚蠢,其實像這樣的事情在現實生活中也是經常發生的。
再舉一個例子。有“水塔王”之稱的台灣良機實業公司總經理張廣博,幼年時家境貧寒,經常幫人割草、放牛或賣冰棒,以補貼家用。在那一段辛苦的日子裏,使他領悟到許多人處世的道理,其中令他畢生難忘的,就是有關賣冰棒給他的啟示。念小學時,每逢夏天放學後,張廣博就背一個裝滿40支冰棒的木箱,沿街叫賣。
有一天,才賣出幾支,突然間下起陣雨。因為溫度降低,不但冰棒賣不出去,而且木箱內溫度提高,裏麵剩下的30支冰棒開始慢慢融化。
眼看箱裏的30支冰棒逐漸融掉,他著急了,不時打開箱查看融化程度。不料,因為多次打開木箱,外邊熱空氣跑入,更加速了冰棒的融化。
這下子把他急壞了,心想:“反正就要融掉了,不吃白不吃。”於是一口氣吃掉30支冰棒。
原本就有點感冒的張廣博,吃下30根冰棒之後,病情轉為重感冒。他迷迷糊糊在床上躺了兩個多月,才逐漸康複。
由於舍不得冰棒白白融掉,一口氣吃掉它,沒想到引來一場大病,結果非但不能出去掙錢,反而花掉一大筆醫藥費。
張廣搏的事例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忍耐也有一定的限度,能忍則忍。而且該放棄的就必須立刻放棄。否則會因小失大。
以一時之忍而成遠大目標
較高的“忍”是有意識地主動消隱一個階段,借這一階段來了解各方麵的情況,為將來的大舉行動做準備工作。
“頭懸梁,錐刺股”的故事大家一定並不陌生。
蘇秦自幼家境貧寒,衣食不足,讀書便成了奢侈之事。為了維持生計,同時得到讀書的機會,他隻得常年做苦工,後來離鄉背井來到齊國拜師求學,跟鬼穀子學習縱橫之術。
不料他首次謀取功名就遭遇挫折,隻得落魄而回。到家時,蘇秦已骨瘦如柴,滿臉塵土,狼狽不堪,與乞丐沒有兩樣。
見他這副樣子,妻子搖頭歎息,繼續織布;嫂子扭頭就走,不願做飯;父母兄妹也不理他,還暗中譏笑:“按族人的傳統,每個人都應安分守己做自己的事,努力務農或經商。現在卻好,放棄這種最根本的事業,去賣弄口舌,落得如此下場,真是活該!”
蘇秦知道自己失敗的原因是急於求成,缺乏忍耐,於是振作精神,容忍家人的汙辱,搬出所有書籍,發憤讀書。
他每天苦讀至深夜,經常不知不覺伏在書案上入睡,在夢中痛罵自己。一次,他昏昏然坐到書案前,因手臂被什麼東西刺一下而猛然驚醒,原來是書案上放著一把錐子。他因此想出了製止打瞌睡的辦法:錐刺股(大腿)。以後每當要打瞌睡時,他就用錐子紮自己的大腿一下,讓自己猛然“痛醒”,以繼續讀書。他的大腿常常是鮮血淋淋,慘不忍睹。
家人見狀,心有不忍,勸道:“你的心情,我們可以理解,但你沒有必要自我虐待啊!”
蘇秦回答:“不這樣做,就會忘記過去的恥辱;隻有這樣,才能催我苦讀!”
經過一年苦讀,蘇秦獲益匪淺,寫出了“揣”、“摩”二篇。這時,他充滿自信地說:“用這套理論和方法,可以說服六國國君了!”
於是蘇秦開始用“錐刺股”所得的學識和“錐刺股”的精神意誌,遊說六國,終獲器重,掛六國相印,合縱連橫,開創了成功的人生局麵。==
大千世界,各種各樣的人都有,有君子也有小人,麵對小人,要學會忍耐。在自己處於困境時,學會忍耐,從中吸取教訓,才能轉敗為勝。
民間有一句俗語,叫做“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意思是說人在權勢、機會不如別人的時候,不能不低頭退讓。但對於這種情況,不同的人可能會采取不同的態度。有誌進取者,將此當作磨煉的機會,藉此取得休生養息的時間,以圖將來東山再起,而絕不一味地消沉下去;那些經不起困難和挫折的人,往往將此看作是事業的盡頭,而畏縮不前,不願想辦法克服困難,隻是一味地怨天尤人、聽天由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