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曆史上,政治鬥爭、軍事鬥爭乃至權力鬥爭,極其複雜,瞬息萬變。忍受暫時的屈辱,磨煉自己的意誌,尋找合適的機會,也就成了一個成功者必不可少的心理素質。
另一種較高的“忍”是有意識地主動消隱一個階段,借這一階段來了解各方麵的情況,消除各方麵的隱患,為將來的大舉行動做準備工作。隋朝時候,隋煬帝十分殘暴,各地農民起義風起雲湧,許多官員也紛紛倒戈,投向農民起義軍。隋煬帝疑心很重,對朝中大臣,尤其是外藩重臣,更是疑心重重。唐國公李淵曾多次擔任中央和地方官,所到之處,悉心結納當地的英雄豪傑,多方樹立恩德,因而聲望很高,許多人都來歸附。這樣,大家都替他擔心,怕遭到隋煬帝的猜忌。當時,李淵的外甥女王氏是隋煬帝的妃子,隋煬帝向她問李淵未來朝見的原因,王氏回答說是生病了。隋煬帝又問道:
“會死嗎?”
王氏把這消息傳給了李淵,李淵更加謹慎起來,他知道遲早為隋煬帝所不容,但過早起事又力量不足,隻好隱忍等待。於是,他故意廣納賄賂,敗壞自己的名聲,整天沉湎於聲犬色馬之中,而且大肆張揚。隋煬帝聽了這些,果然放鬆了對他的警惕。這樣,才有後來的太原起兵和大唐帝國的建立。
以忍耐暫時躲避,來重整自己,用遠大的目標來激勵自己脫離困境,從而獲得成功,不虧是聰明者之舉。
培植忍耐之樹
在你心中的庭院,培植一棵忍耐之樹,雖然它的根很苦,但果實一定是甜的。
要想適應社會發展,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一定要學會忍耐,下定決心,堅持到底,最後就會獲得成功。
所謂忍耐,並不是消極地等待,等著從天上掉下餡餅,而是忍受等待的痛苦,並繼續努力。
讓我們看一看飛蛾破繭的過程:
生物學家說,飛蛾由蛹變繭時,翅膀萎縮,十分柔軟;在破繭而出時,必須忍受一番痛苦的掙紮,這樣身體中的體液才能流到翅膀上,才能使翅膀完全充血而有力,支持它在空中飛翔。
生物學家做了一個實驗,在蛾要破繭而出時,用剪刀把繭上的絲剪出一個小洞,以便蛾子順利出生。不一會兒,蛾子輕鬆地爬了出來,但它身體臃腫,翅膀也異常幹癟,無法伸展。這樣的蛾子隻是跌跌撞撞地爬行,怎麼也飛不起來,沒過多久就死掉了。
其實,飛蛾要想生存,必須以頑強的毅力忍受出生時的折磨,否則,它無法活下來。同樣,人的一生也會麵臨種種困境,如果不具備頑強的忍耐力與抗爭力,就無法創造出輝煌的人生。
在你心中的庭院,培植一棵忍耐之樹,雖然它的根很苦,但果實一定是甜的。在忍耐時期,你要努力把根紮得很深很深,吸取養料,樹幹在不知不覺地成長,最終你將得到甘甜的果實。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拯救了英國的丘吉爾,也曾遭受到好幾次令他幾乎無法承受的打擊。
他40多歲時,差點被驅逐出政治界。因為他的驕傲以及過分活躍的活動,而引起別人的仇視、不滿,其間大約有20年的時間,被隔離了參與所有政治活動的機會。但他沒有灰心,而是繼續努力,等待時機。
在他50歲那年,德國希特勒抱著稱霸世界的野心,侵略歐洲各國,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那時法國已被占領,整個歐洲大陸幾乎都在希特勒的控製之下。當然,接下來的目標一定是英國了,就在這個嚴峻的關頭,丘吉爾出任英國首相,使整個形勢有了好轉。
那時候,希特勒已經占領了比利時、荷蘭、法國,並且認為下一個目標就是英國,所以每天都對英國本土作疲勞轟炸。英國遭到這種猛烈的攻擊,全國幾乎都認為將要被占領,隻是時間的早晚而已,且當時英國和德軍占領區僅僅相隔一條40公裏寬的海峽。
但是英國幸運地發明了一種雷達,利用這種雷達可以預先知道德軍發動攻擊的時間,所以可以等著德國飛機的來襲,而加以迎擊。空軍的高度防備和丘吉爾所領導的全國軍民,反擊了希特勒猛烈的攻擊,解救了英國。
後來希特勒把目標轉向俄國,英國的危機真的過去了。不久希特勒在俄國的戰場上被打敗,盟軍的勝利也指日可待了。丘吉爾在非常惡劣的形勢中,以忍耐的精神獲得了最後勝利。在你的心中培植一棵忍耐之樹,對成功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
忍耐和寬容還是消除你與對手間隔閡的最有力武器,也是獲取別人敬重的一個渠道。
在日本的曆史上,有一位加藤將軍。一次,他邀請同僚——也是他的對手福島正則將軍來家裏品茶。在福島將軍到來之前,有位家臣在忙亂中撞毀了加藤將軍房間的紙牆。家臣雖然叫人將紙牆修好,但紙色新舊不同,依然留下明顯的痕跡。
福島將軍到後,一眼就看見牆上的色彩不和諧,便向加藤詢問原因。加藤把事情的原委告訴他,福島臉色一變說:“像那種粗手粗腳的家臣,留著幹什麼?還不如推出去斬掉算了。”加藤將軍聽了,不以為然地說:“福島正則君,你雖然武功顯赫,受人敬重,但是太缺乏悲天憫人的胸襟了。”寶島正則頓時無言以對。
培植忍耐之樹,需要你從生活中的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習慣成自然,你會發現自己在不知不覺中已經成了一位“忍者”。
忍可醫治百辱
一忍可以製百辱,一靜可以製百動。
當今的社會充滿了種種機遇與挑戰,身為現代人,要想獲得成功,應該把握時機、見機行事,輕舉妄動者非但不能獲得成功,有時還會落得個身敗名裂的下場。因此,能忍則忍,在忍耐中積蓄力量,等到有一天抓住機遇,猛烈出擊,就會獲得成功。
講一個“忍”字,是要培養自己剛強的毅力和堅韌的耐力。能忍得旁人所難以忍受的東西,才能為將來事業的成功積累資本。
宋代蘇洵曾經說:“一忍可以製百辱,一靜可以製百動。”這就是說忍的作用可抵抗千軍萬馬,可以說是“忍小謀大”的“策略”。諸葛亮對孟獲七擒七縱,一忍再忍,終於製服了叛軍,保住整個國家的安寧。
孟獲是三國時南方少數民族的首領。率眾起兵反叛,諸葛亮奉命率兵平定。當諸葛亮聽說孟獲不但作戰勇敢,而且在各部族人民中很有威望時,就想到如果把他爭取過來,會使蜀國有一個安定的大後方。於是,下令對孟獲隻許活捉,不得傷害。當蜀軍和孟獲的部隊初次交鋒時,諸葛亮授意蜀軍故意退敗,引孟獲追趕。孟獲仗著人多勢眾,隻顧向前猛衝,結果中了蜀軍的埋伏,被打得大敗,自己也做了俘虜。當蜀軍押著五花大綁的孟獲回營時,孟獲知此次必死無疑,便刁鑽使橫,破口大罵。誰知一進蜀軍大營,諸葛亮不但立即讓人給他鬆了綁繩,還陪他參觀蜀軍營寨,好言勸他歸降。孟獲野性難馴,不但不服氣,反而倨傲無禮,說諸葛亮使詐。諸葛亮毫不氣惱,放他回去,二人相約再戰……就這樣七擒七縱,終於感化了孟獲。
孟獲回去之後,說服各個叛亂部落全部投降,南中地區重新歸屬蜀漢控製。自此,蜀國大後方變得穩定,南方各族人民也得以休養生息、安居樂業。
常言說,事不過三。忍讓一次兩次都可以,再三再四就有些按捺不住。可是諸葛亮為了己後方的穩定麵對孟獲捉了放,放了捉,耐著性子忍下去,並沒有因為孟獲的行為而放棄。諸葛亮之所以這樣做,就是想以德服人,使孟獲心悅誠服,下定決心不再叛亂。這就能夠使自己獲得一個穩固安定的後方,使國內人民免於戰亂之苦,同時也能逐漸積蓄力量對付魏吳。如果諸葛亮對孟獲的傲慢無禮和不識時務無法忍耐,抓住之後一刀殺掉,就隻能出一時之氣,反而會激起其他族人的反叛。他不但會為此疲於應付,而且會因無暇他顧而使曹魏和東吳有機可乘,丟了天下。所以忍與不忍的區別在於,不忍隻能發泄一下眼前怨氣,忍卻能得到長遠利益的回報。
戰國時有一位忍辱負重、奮鬥不息的傑出軍事家,他一生坎坷不平,甚至連真實姓名都沒留下,隻因其曾遭陷害受到臏刑,砍掉兩塊膝蓋骨的刑罰,故史書上稱他為孫臏。孫臏少年時下定決心學習兵法,準備作出一番大事業。成年後,他出外遊學,到深山裏拜精通兵法和縱橫捭闔之術的隱士鬼穀子先生為師,勤奮地學習兵法陣式。鬼穀子把《孫子兵法》教給孫臏,不到三天便能倒背如流,並且根據自己的理解闡述了許多精辟的見解。鬼穀子興奮地說:“大軍事家孫武後繼有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