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臏有個同學叫龐涓,對孫臏的才能十分忌妒,但表麵上卻裝作和孫臏很要好,相約以後一旦得誌,彼此互不相忘。後來,龐涓先行下山,在魏國做了將軍,他派人邀孫臏下山共同輔佐魏王。孫臏到來之後,他先是虛情假意地熱烈歡迎,而後委之以客卿的官職,孫臏自然對龐涓感激萬分。然而半年之後,龐涓卻玩弄陰謀手段,捏造罪名,誣陷孫臏私通齊國,對他施以臏刑,臉上也刺上字。目的是從精神上消蝕孫臏。
對龐涓所做的一切,孫臏起初毫不知情,後來當他知道陷害他的元凶就是龐涓時,下定決心要報仇雪恨。他擺脫龐涓手下的監視,暗地裏潛心研究兵書戰策,準備有朝一日逃離虎口。為了蒙騙監視的人,他甚至裝瘋賣傻,以糞便為食,與牲畜作伴。
不久,齊國使者來到魏國,把孫臏藏入車中帶回齊國。在一次王公貴族的賽馬活動中,大將田忌將足智多謀的孫臏推薦給齊威王。在齊威王麵前,孫臏暢談兵法,盡敘平生所學,受到齊威王的賞識,被任命為齊國軍師。
公元前354年,魏國派龐涓率大軍圍攻邯鄲,企圖一舉消滅趙國。孫臏與田忌商量,提出“圍魏救趙”的作戰大計。不但解了邯鄲之危,並在桂陵之戰中以逸待勞,大敗魏軍。魏軍幾乎全軍覆滅,龐涓僅率少數兵士倉皇逃脫了。
桂陵之戰後13年,魏王又派龐涓率兵攻韓。齊王答應救援,派田忌為大將,孫臏為軍師,攻魏救韓。孫臏冷靜分析了敵我雙方的具體情況,根據魏軍悍勇輕敵和急於求成的心理,提出退兵減灶的作戰方針,忍一忍魏軍狂妄之氣,誘敵深入。而後齊軍故意作出怯戰的樣子,減少鍋灶表示齊軍大多數逃亡,以此來麻痹敵人。魏軍果然中計,窮追猛趕,齊軍卻一味退卻,最後在山高路窄、樹多林密的馬陵設下埋伏。同時,孫臏還命人把路旁一棵樹的樹皮刮去並寫上“龐涓死於此樹之下”八個大字。並吩咐士兵說:“夜裏發現紅光,就萬齊放箭!”
天黑之後,龐涓率兵馬不停蹄地追到馬陵。見路上橫七豎八地扔著許多木頭,便命士兵下馬下車,準備開路追擊,卻忽然看見路邊的白色樹幹上隱隱約約有幾個大字。龐涓疑心特重,便命人點火觀看,沒等看完就連叫不好。但為時已晚,齊軍亂箭齊發,魏軍頓時大亂,四麵被圍,既無法抵抗,又無路可逃。龐涓身負重傷,眼見敗局已定,隻好拔劍自刎。齊軍大獲全勝。這就是曆史上被稱為經典之戰的馬陵之戰,而孫臏從此也名揚天下。
孫臏的確是傑出的軍事家,同時也是一個深知忍字秘訣的人。麵對命運的不公,麵對“朋友”的誣陷,他忍隱不發,潛心等待時機的到來。這不但需要一份驚人的忍耐力,同時也要有一種卓越的審視力和觀察力。
忍耐的程度並沒有明確標準,但是忍耐往往能產生令人滿意的效果。學會忍耐是一種求勝的處世方式。
百忍成金
適當的容忍也是一種有效的自我保護措施,大事清楚,小事糊塗,正是一種智者的風度。
人生道路上,常常會陷入尷尬、困苦的境地,這時,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學會忍耐,不要玉石俱焚,不要糾纏不清。唐代蘇州寒山寺的兩位主持寒山與拾得曾有過一番很精彩的對話。一日,寒山問拾得:“今有人侮我,冷笑我,藐視我,毀我傷我,嫌惡恨我,詭譎欺我,則奈何?”拾得曰:“子但忍受之,依他,讓他,敬他,避他,苦苦耐他,裝聾作啞,漠然置之。冷眼觀之,看他如何結局?”這可算是爐火純青的藝術了。雖然這種忍耐是消極避世的方法,但“冷眼觀之,看他如何結局”,卻別有一番正氣在,包涵了一種俯視人生的姿態。
據《舊唐師·婁師德傳》記載,婁師德是一個既有學識又氣量寬宏的人,名相狄仁傑就是他舉薦的。但狄仁傑為相後,並不知道這件事,還因為看不慣婁師德而經常排斥他,以致於到後來婁師德隻好出京城而遠到邊地去做官了。武則天知道後,拿出婁師德舉薦狄仁傑的表章給他看,說你怎麼這樣對待有恩德於你的人呢?狄仁傑看了,大為慚愧:他從來也不與我辨是非,也不說這件事,我受婁公如此包涵還不如,我比他真是差得太遠了!婁師德為朝廷的重臣幾十年,謙恭勤謹,從不懈怠,嚴於律己,寬於待人,在矛盾重重的中樞機構中從未參與幫派之爭,也無大起大落的經曆,始終受到人們的推重,這與他穩重的處世風格是不無關係的。因此,適當的容忍也是一種有效的自我保護措施,大事清楚,小事糊塗,正是一種智者的風度。
當馬琴利做美國總統時,特派任某人為稅務主任,但為許多政客反對。他們便派代表前往進謁總統,提出詢問,要求說明派該人當稅務主任的理由。為首的國會議員,身材矮小,脾氣暴躁,說話粗聲惡氣,開口就給總統一頓難堪的譏罵。如果當時總統換成別人,也許早已氣得暴跳如雷,但是馬琴利卻視若無睹,不吭一聲,任憑他罵得聲嘶力喝,然後才用溫和的口氣說:“你現在怒氣應該平和了吧?照理你是沒有權利這樣責罵我的,但是,現在我仍願意詳細解釋給你聽。”
這幾句話把那位議員說得羞慚萬分,但是總統不等他道歉,便和顏色地說:“其實也不能怪你,因為我想任何不明究竟的人,都會大怒若狂。”接著便把理由解釋清楚。
其實不等總統解釋,那位議員早已被他折服了。他懊悔不該用這樣粗暴的態度責備一位和善的總統。當他回去報告谘詢的經過時,搖搖頭說:“我記不清總統的全盤解釋,但隻有一點可以報告,那就是——總統並沒有錯。”
這故事告訴我們:向來為人所輕視的“忍氣吞氣”,具有極大的妙用,不發怒不但使馬琴利的解釋獲得有效的作用,而且使那位議員徹底悔悟,以後永遠不再作出令人難堪的舉動。有些狡猾的人,往往故意使你大發脾氣,你一發脾氣,便作出種種不合理的事,結果無異使你自投圈套,自討苦吃。
一天,夢窗國師搭船渡河,船剛離岸,忽然聽到有人大喊:
“等一下!”
岸邊跑來一位佩刀拿鞭的將軍。
時值兵荒馬亂時期,全船人都不同意回頭,船夫也叫那位將軍等下一趟。這時國師出來說:
“現在離岸尚近,給他行個方便吧!”
船夫見是出家人講話,於是開船回到岸邊,讓那位將軍上船。
將軍氣嘟嘟地上船後,恰好站在國師身邊。他不由分說,拿起鞭子劈頭就給國師一下,嘴裏罵道:
“滾開,禿驢,把座位讓給老子!
鮮血從國師的臉頰流了下來,但國師一言不發,平靜地將位子讓給那位將軍。
大家敢怒不敢言,目光裏充滿了對國師的同情、崇敬和對將軍的鄙夷、憎恨。將軍此時也自知理虧,有點坐立不安。
船靠岸,國師隨眾人下船,走到水邊,默默地捧水洗去臉上的血跡。
那位蠻橫的將軍終於愧疚難當,跑到水邊,跪倒在地,對國師說:
“禪師,對不起!”
國師心平氣和地說:
“不要緊!出外的人心情總是不太好,趕快執行自己的任務去吧!”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能夠領悟到什麼叫“仁者無敵”!仁者無敵,不外乎慈悲為懷,寬恕包容。同時,正應了那句名言:強者最溫柔,弱者最殘酷。反過來想一想,假如國師在挨了鞭子後破口大罵,那麼,等待他的將是那位蠻橫將軍的佩刀。
在性格溫和、不易發怒的人麵前,更要學會忍耐,否則隻能使自己處於尷尬難堪的境地。假如你麵對的是一個易發怒的人,你也要學會忍耐,用“以柔克剛”的方法讓他心服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