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一個故事:齊國去攻打宋國,燕王為了表示聯盟之意派張魁作為使臣率領燕國士兵去幫助齊國,齊王卻殺了張魁。燕王聽到這個消息後,非常氣憤,連忙召來手下文武官員說:“我要立即派軍隊去攻打齊國,給張魁報仇。”
大臣凡繇謁見君王,勸諫說:“從前以為您是賢德的君主,所以我願意追隨您的左右。現在看來我錯了,所以希望棄官歸隱,不再做您的臣子。”燕昭王迷惑不解地問道:“這是為什麼呢?”凡繇回答:“鬆下之亂,我們的先君被俘,您對此感到非常痛苦,但仍能侍奉齊國,是因為力量不足啊。如今,張魁被殺死,您卻要去攻打齊國,這不是把張魁看得比先君還重嗎?”接著,凡繇請燕王停止發兵。燕王說:“那我該怎麼辦呢?”凡繇說:“請大王穿上喪服離開宮室,住到郊外,派遣使臣到齊國,以客人的身份去請罪,說:‘這都是我的罪過。大王您是賢德君主,哪能殺掉全部諸侯的使臣呢?隻有我們燕國的使臣被殺死,這是我國選人不慎啊。’”
燕王聽從了凡繇的建議,又派一個使臣出使齊國。
使臣到達齊國,正逢齊王舉行盛大的宴會,參加宴會的官員、侍從很多,齊王就讓燕國使臣進來稟告。使臣說:“燕王非常恐懼,因而特派我來請罪。”使臣說完,齊王甚為得意,又讓他重複一遍,借以向官員、侍從炫耀。
而後,齊王讓燕王搬回宮居住,表示寬容。燕王委屈求全,為攻打齊國創造時機和條件,接著又在郭槐等一大批賢才的盡力輔佐下不斷積養實力,壯大軍威,終於在隨後的濟水之戰打敗齊國,雪洗前恥。
假如當時燕王沒有忍受恥辱,一氣之下在準備不充分的情況下向齊國進軍,後果將不堪設想。
臥薪嚐膽,伺機而動
臥薪嚐膽,留得青山,是強者戰勝挫折、走出困境的重要策略。
俗話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一時的隱忍是挫折和失敗後的應變策略,是一種非常積極的處理方法,是真正的強者才能做到的。
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當一個人實力微弱、處境困難的時候,也是最容易受到打擊和欺侮的時候。這種情況下,人們的抗爭力最差,如果能避開大劫算是很幸運了。假如此時麵對他人過分的“待遇”怎麼辦?最好是“退一步海闊天空”,先忍下一時之氣,用“臥薪嚐膽,伺機而動”作為忍耐與發奮的動力。
這裏所說的“臥薪嚐膽,伺機而動”,應把握好以下行為界限:其一,目的應該是為了度過難關,克服別人製造的麻煩,以免影響正事;其二,這種信念所針對的麻煩是對抗性的矛盾和衝突,而不是那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其三,著眼於遠大目標,致力於成就大事,而不能采取卑鄙的報複行為;第四,這種信念的價值就在於以暫時之忍耐換取長久的不受氣。
在曆史上的開國皇帝中,劉邦可說是最能忍耐的人。楚漢相爭之初,劉邦較弱,常吃敗仗。漢高祖四年,劉邦被項羽圍困在滎陽。大將韓信不但不來相救,反而趁機要挾劉邦封他為“假齊王”,劉邦一聽勃然大怒,破口大罵:“他媽的,我坐困滎陽,日夜盼著你來救駕,你不但不來,反而要自立為王!我……”正說著張良踩了一下他的腳,劉邦是何等的聰明與能忍之輩,咽了口唾沫馬上改了口,但仍接著剛才的口氣罵道:“男子漢大丈夫,要做就做真王,做什麼假王!”立即封韓信為齊王。
劉邦封韓信為齊王後,韓信率兵前來解了滎陽之圍。後來,劉邦與項羽對陣相持時,劉邦又命韓信、彭越率軍合力打項羽,但韓信、彭越又一次按兵不動,結果劉邦再遭慘敗。張良分析了原因,認為劉邦一沒有給他們封地,二沒有許諾勝利後共享成果,所以韓信、彭越按兵不動,建議劉邦先把自己陣地以東直至海邊的地方封給韓信,睢陽以北,直至阿城之地封給彭越,然後再許諾將來與他倆共分天下。劉邦強忍著怒氣按張良的意見辦了。雖然劉邦在創業時期一忍再忍,但他的忍換來的卻是最後的勝利。一旦天下平定、大權在握時,他即能輕易地收拾得罪過他的人,真是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啊。
臥薪嚐膽,留得青山,是強者戰勝挫折、走出困境的重要策略。用頑強的意誌堅持到底,在隱忍中保持高度的自信心和強烈的成功欲,一旦時機成熟,就將破土而出。
榮登日本國產汽車16年銷售冠軍寶座的奧城良治,每日訪問100個潛在客戶,忍受著一遍又一遍的冷眼和失敗,不怕被客戶拒絕。據說,這種精神主要是因為他在童年時代受到了深刻的啟示。
童年時,有一次在田埂間看到一隻瞪眼的小青蛙。奧城良治是個調皮的孩子,就向青蛙的眼瞼撒了泡尿,卻發現青蛙的眼瞼非但沒有閉起來,反而瞪得更大。奧城良治將這段童年經驗運用在遭遇拒絕上,客戶的拒絕猶如尿撒在青蛙的眼瞼,要逆來順受,睜眼麵對客戶,傾聽他們的意見,不必驚慌失措,這就是他的“青蛙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