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大王——愛迪生
記憶力差並不影響事業,也不減損偉大,關鍵要看自己是否擁有遠大的理想,吃苦耐勞的精神。
世上最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同時以健忘聞名於世,但是他通過自身努力,及麵對失敗毫不退縮的頑強奮鬥的精神,成為科學史上名垂不朽的功臣。
這位偉人的幼年時期,就是以健忘聞名。在學校裏他會把所學習的完全忘掉,在全年級中的成績最差,連教師們也無可奈何,沒有一個人不抱怨他又蠢又笨。有些醫生檢查他的腦子,發現有特殊的怪現象,竟武斷地預言,他必定死於腦病。
據熟悉愛迪生的人說,他一生隻在學校裏呆過三個月,以後完全在家中接受母親的教育。母親真是一個聰明的人,誰會想得到她竟能把人們認為不堪造就的兒子教育成一代偉大的發明家呢!
究竟愛迪生健忘到怎樣的地步呢?這裏有一個小事實:有一次他到納稅機關去納稅時,正用全副腦力思索科學上的一個重大問題。納稅的人極多,像一條長蛇般排列,依次到櫃前付款。等輪到他的時候,他竟說不出自己的名字,雖竭力思索了好一陣子,無奈已忘得一幹二淨;結果還是鄰居告訴他,他才知道自己的名字是湯瑪斯·愛迪生。這個笑話立刻傳揚出去,直到今天,還沒有被人忘記呢。
愛迪生努力工作的程度也是驚人的,他常常整天整夜地埋頭在實驗室研究。有一早晨,仆人送早點來時,他正睡著,仆人不敢去驚動他。但這時,他的助手已吃完早餐,趁著片刻的休閑,存心想愚弄他一次。他們把空碟子放在愛迪生麵前,等到他醒來,看見這些空碟子、空咖啡杯子和滿桌的麵包屑,竟懷疑地擦了擦眼睛,想了一下,以為自己已用過了早餐,於是,照例在吸完一支香煙後開始工作。直到助手們哈哈大笑以後,他才知道被愚弄了。
由愛迪生的健忘,我們聯想到不少偉人有關“記憶力”的傳說:
美國最著名的植物學家亞沙葛雷,能夠記住兩萬五千種植物的名字;凱撒也可以記住他那數萬心腹士兵的姓名。但棒球名星貝比魯斯卻記不住人的麵貌和姓名呢!
查理·卓別林有一位七年不離其左右的私人書記,但奇怪的是,據這位書記說:卓別林並不知道他姓什麼。
埃及的默罕半頓大學有一個慣例,每年新生入學考試,必須背誦整部《古蘭經》。說起這部《古蘭經》,幾乎與基督教的《新約全書》一樣長,是回教的聖經。背誦一次,至少要費三天時間。但是每年都有二萬多人能夠毫無遺漏背誦完畢,這種記憶力是多麼驚人啊!
英國名詩人拜倫曾自誇能背誦他所寫的全部詩句。但華爾特斯的記憶力可真壞透了,他竟會忘記自己所寫的詩篇。有一次,他就把自己的作品錯認為拜倫寫的,並熱烈地讚美呢。至於英國的散文家、哲學家培根也可以默寫自己最著名的一部作品,而且一字不差。但美國的舞台明星約瑟夫·賈弗森雖然連續演了十三年《怕婆傳》,可還是時常忘記台詞。就拜倫和華氏比較,培根和約氏相比,記性的好壞真是有天壤之別。
林肯曾說過一個“記憶秘訣”:當你要牢記什麼的時候,不妨高聲朗讀,使視覺和聽覺同時發生效力。
英國曆史學權威麥考雷的記憶力,有點像中國俗語所說的:“一目十行,過目不忘”。任何一本書,他隻要讀過一遍就可背誦。他寫過許多曆史巨著,但從來沒有用過什麼“參考書”。
美國老羅斯福總統的記憶力也是值得誇讚的,他在接見賓客時,最喜歡注意他們的小節、麵貌或舉止,隻要見過你一次就永遠不會忘記。當他第二次再見到你時,馬上可以叫出你的名字,往往使你歡喜得不說不出話來。無疑的,這對於他的政治活動有極大的幫助,常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力”。有一次,他和一位闊別已十五年的日本銀行家見麵,最使這位日本銀行家驚奇的是,他們一見麵,他便大談十五年前初次會見時所曾談過的一件事情。
英國有位富翁喬治·彼得,當他十歲時,有人請他計算這麼一道難題:“現在有四千四百四十鎊的存款,年息4.5分,問4440後,應得多少利息?”他不慌不忙地隻費了兩分零一秒的時間,便把答案算出來了。
假使你自以為記憶力不堪造就,也不必悲觀,像李納杜拉芬西這位世界著名人物,要是不把重要事物記載在便條上,一會兒工夫就忘得一幹二淨;有時候,雖然記在便條上,他又會把便條遺失,並且想不起在什麼地方遺失了每個人的記憶力有所不同,有的強,有的差,許多人認為記憶力的強弱影響著一生的發展,通過以上這些事例也許你會明白,記憶力差並不影響事業,也不減損偉大,關鍵要看自己是否擁有遠大的理想,吃苦耐勞的精神。
獨占鼇頭的商業巨子——王永慶
麵對困難、失敗、打擊毫不退縮的人才能成為人生真正的強者。能夠從失敗中一躍而起的人更是強者中的智者。
世界上成功人士有許許多多的,他們的成功方法也多種多樣,聰明者能夠在一些成功人士身上吸取一些適合自己的精華,借鑒他們的經驗,從而找到適合自己的道路,順著這條道路邁向輝煌的明天,創造燦爛的人生。
根據台灣《大人物》雜誌社1985年6月的一項調查顯示,王永慶目前是台灣知名度最高、最具有神秘色彩的人物。
1985年8月24日華視“周末派”節目指出,王永慶是大多數年輕人崇拜的偶像。
《卓越》雜誌在1984年7月所做的一項調查顯示,王永慶所主持的台塑集團企業,在“商業道德與社會責任”、“管理製度”、“未來發展潛力”等三方麵均獨占螯頭,成為台灣經營最卓越的集團企業。
這些調查結果表明,王永慶目前是台灣家喻戶曉的一位神秘偶像人物。
王永慶由一個米店小工,一躍成為台灣道巨富,他是怎樣從白手起家到幾萬巨富的呢?以下是他成功的秘決,但願對渴望成功的人能有所幫助。
1、以品質和服務取勝
1917年1月18日,王永慶出生於台北縣新店鎮直潭裏。王永慶出生的時候,村裏住著數百戶人家,讀書識字的沒幾人,絕大多數是文盲。因為貧苦,村民們為了節省糧食,三餐經常吃稀飯,稀飯消化快,吃完沒多久就餓了。隻有在年節的時候才準備白飯與一點豬肉,痛痛快快吃頓飯,等年節一過,又開始以稀飯渡日了。
王永慶家的生活也不例外,終年辛勞,隻能勉強求得溫飽,日子過得很苦。
但是,王家對子女的教育仍然非常重視,王永慶七歲的時候,其父母王長庚夫婦便把他送到新店國民小學就讀。
王永慶念小學時,對書本沒興趣,也從來沒有認真過,在校成績都是在最後十名之內。他後來說: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天性,有的人喜歡念書,有的人對這方麵就不感興趣,我在國民小學的時候,對念書就缺乏興趣,現在回想起來,除了個人的因素以外,缺乏環境的引導也很有關係。”
王永慶小學畢業後,在家鄉連做苦工的機會都沒有,所以在他15歲那一年,就立誌要出去闖一番天下了。
1931年,他在征得父母的同意後,並在叔叔王永源的介紹下,來到嘉義當米店的小工。日據時代的嘉義是台灣商業的重鎮,它更是米穀的集散地。嘉南平原的米穀集中於此,南輸北運,生意熱絡,繁榮異常。
王永慶回憶說:“那時一心所想的,就是能有個工作不要餓肚子就好了。我不但沒有因為離家而感傷,反而滿心欣喜與歡慰,因為好不容易我終於找到了工作,有飯吃了。”
白花花的大米曾經是王永慶夢寐以求之物,今日竟能與其終日為伍,所以他在獲得此項工作之後,不但高興而且格外的珍惜。他除了兢兢業業全力以赴之外,並細心觀察老板經營米店的一些訣竅,以之作為日後創業之準備。
一年之後,也就是王永慶十六歲那一年,以他父親四處張羅借來的二百元做本錢,自己在嘉義開了個小小的米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