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成功隻需要拿來精髓1(2 / 3)

米店開張之初很困難,因為生意的對象是每個家庭,而他們都已經有了固定的米店供應。王永慶隻能挨家挨戶去拜訪推銷好不容易才爭到幾家願意試用。

麵對此種困境,王永慶心想:“如果我的品質與服務不比別人好的話,這幾家好不容易爭取來的試用客戶,說不定在試用之後,又會回頭向原來的米店買進了。這樣一來,就更談不上再去發展其他新客戶了。”

於是,王永慶便在米的品質與服務上苦下功夫。

那時稻穀在收割之後,都鋪在馬路上曬太陽,碾成米後往往雜有米糠、砂粒、小石頭等。雖然這種現象很普遍,賣米和買米的人都見怪不怪,但王永慶認為這樣的米品質太差,他便將那些米糠、砂粒、小石頭等雜物撿幹淨後才賣給顧客。

在服務方麵,他也想出了一套改被動為主動的方法。當顧客上門來買米時,他就主動提出送貨上門,這種好事對顧客來說當然是求之不得的。

當王永慶把米送到顧客家中,並將米倒入缸裏的時候,他就掏出一本小小的筆記本,記下這家的米缸容量;然後,他又向顧客詢問該戶人家人口和飯量情況、一天米的用量等等,便依據這些資料計算出這家顧客米的用量,以及這次送來的米大約食用的天數。在顧客吃完米之前的二、三天,他就主動把米送到顧客家裏去了。

這樣一來,不但這家顧客可以確保無斷米之慮,而且他也可以確保顧客不會因為斷了米而臨時轉向其他米店買米。

米賣出之後,接著是收錢的問題。什麼日子去收錢對顧客最方便呢?對於大多數薪水階級來說,當然是發薪日。所以王永慶便一一一記下所有顧客的發薪日。等到顧客發薪日之後,他再去收米款,結果,十次有九次都能順利收到錢,顧客對這種收錢方式也很滿意。

那時,王永慶的隔壁也有一家碾米廠,是一位名叫福島正夫的日本人經營的,他比王永慶大二十多歲。在日治時期,日本人和中國人經營米店有懸殊的待遇差別,福島正夫有很多條件都比王永慶優厚。但王永慶並不服輸,他立誌要超過福島正夫。

福島正夫的碾米廠做到下午六點就停工休息,而王永慶則做到十點半,王永慶比他每天多做四個半小時;每天碾米都會弄省一身的石灰粉,福島每天花三分錢洗熱水澡,而王永慶則省下三分錢,隻在屋外的水龍頭洗涼水澡,即使是冬天也不例外。王永慶認為,每天省下三分錢,就等於多賣出三鬥米的利潤。

在嘉義的二十六家碾米廠當中,後來王永慶排名第三,福島第四。王永慶如願以償。

日本人實施配給製後,發動宣傳要民間采用代用食。再經過一段時間,代用食也無以為繼,民間呈現饑荒狀態,王永慶的碾米店被迫關門了。

“客戶是上帝”,作為一個商人,如果失去了客戶的支持,產品銷售不出去,那麼企業也就不能生存。以良好的品質和優秀的服務贏得了顧客的好感,有了顧客的支持,企業才能健康、順利地向前發展。

2、成功的關鍵在於自己的努力。

麵對困難、失敗、打擊毫不退縮的人才能成為人生真正的強者。能夠從失敗中一躍而起的人更是強者中的智者。

王永慶的米店與碾米廠雖然關閉了,但經過十年辛苦努力,他也有了一些積蓄。次年,他便在家鄉直潭裏買了一些土地。於是,在他二十六歲那年,終於從一個一無所有的貧寒子弟一躍成為小地主了。

後來,他到嘉義的鄉下開設磚廠,磚廠用煤炭燒窯的時候,會冒出濃煙;而濃煙有損稻穀,所以當稻子開花的時候,日本警察就會強迫磚廠停工。

王永慶在嘉義的磚廠就在這種艱難的情況下慘淡經營,後來因為不易取得燒窯用的煤炭,他把磚廠搬到板橋。板橋的磚廠經營一段時間也因故停業了。

雖然他刻苦經營米店及磚廠因故先後結束了,可是當時有一件事給他很大的啟發。

抗戰時期,由於糧食不足,鴨鵝當然也缺乏飼料,隻得在野外吃野草。四個月下來,瘦得隻剩皮包骨頭,隻有兩斤重,比一般的輕三到四斤。

王永慶買下了許多瘦鵝,用包心菜的粗葉子喂養。兩斤重的瘦鵝再經過兩個月的飼養,重達七八斤,非常肥大。究其因,乃是瘦鵝具有強韌的生命力,不但胃口奇佳,而且消化力極強,隻要有東西吃,它立即就會肥大起來。

喂養瘦鵝給王永慶兩點啟示:第一,一個人在失意之時,要像瘦鵝一樣忍耐饑餓,鍛煉自己的忍耐力。隻要餓不死,一旦機會到來,就會像瘦鵝一樣,迅速地強壯肥大起來。第二,瘦鵝之所以瘦,問題不在鵝,而在養鵝的人飼養方法不當。企業經營的道理也一樣,經營不善,問題不在員工,而在老板管理方法上。

1943年,王永慶27歲,他又從米店、碾米廠、磚廠等轉向林木業發展。

在建南汽車貨運林老先生的資助下,他開始了木材生意。可是由於經驗不足,不久便血本無歸。這一時期可算是他前半生最黯然的日子了。所幸林老先生再一次幫助他,才得以站穩腳跟。

八年抗戰勝利了,台灣擺脫日本統治,重回祖國懷抱。二次大戰時飽受美機轟炸之下的台灣,處處斷垣殘壁,一切百廢待興。因此,建築業呈現蓬勃的景象。王永慶經營的木材業自然也跟著水漲船高,業務蒸蒸日上。

到了1946年,王永慶13歲時,他的積蓄已達到五千萬元。

王永慶說:“貧寒的家境,以及在惡劣條件下的創業經驗,使我年輕時就深刻體會到,先天環境的好壞不足喜亦不足憂,成功的關鍵完全在於自己的努力。這個信念在以後漫長的歲月中,深深影響支配我的處事態度。在創辦台塑企業的過程中,曾經遭遇過種種的困難,我都是以這一信念勉勵自己以及台塑企業的同仁。因此,我們能夠一次又一次地克服難關,持續踏出穩健的腳步,追求成就和不斷的自我超越。”

說來令人難以置信,王永慶是因塑膠而發跡的,但他初時是想投資塑膠工業時,竟幾乎對“塑膠”的真正含義一無所知,遭到台灣工業會化工組主任嚴演存的白眼。但一年以後,他對塑膠之性質、製程、生產、加工、用途等均了如指掌,令人刮目相看。由此可知他努力求知的精神。

四十年代的台灣,由於受到戰爭的破壞,百廢待舉。當局擬定的塑膠原料工業,原囑永豐工業老板何義負責,但何義考察日本、美國、歐洲歸來之後,認為前景黯淡,遂宣布放棄。

但是美援好不容易爭取到了,不做太可惜了。於是,當局找到原想申請做輪胎的王永慶。當時的王永慶對塑膠完全外行,手頭僅有一點資料,他卻逆流而上,不加思索答應了。

1954年3月,王永慶登記設立台灣塑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自有資金約五十萬美元。美援有六十七萬美元。

王永慶回憶說:“那個時候,台灣的經濟發展環境恰如一片荒蕪的廢地。我們所麵對的是,資金缺乏、技術落後、原料困難、市場極其狹窄且封閉的情景,在這種艱苦的環境中從事PVC塑膠粉的生產,就好像是一個手中缺乏工具的人,開始在極為貧瘠的土地上耕耘。”

1957年了月台塑建廠完成,正式開工生產。每月產量隻有一百噸,是世界上規模最小的。即使如此,當時台灣市場每月的需要量隻有十五噸。所製成的產品隻有膠膜,品質很差,做成雨衣一穿就破;其餘的用途有軟質PVC,將它壓製成細條狀,用於編製小袋子,其消耗數量亦很有限。

加之風聞台灣當局要保護管製進口,原本便對自產品質沒有信心的加工業者,立即把七個月十噸的需要量一次出口,使得從1957年3月到12月,台塑生產的PVC塑膠粉一噸也賣不出去,庫存堆積如山。

台塑當時的處境,騎虎難下,進退兩難,幾乎到了山窮水盡、奄奄一息的地步。除非開拓外銷市場,否則死路一條。

要拓展外銷市場,以當時每月一百噸產量的規模,毫無競爭力。所以,王永慶決定一方麵擴廠,希望藉大量的生產以降低成本;一方麵籌建一次加工廠,為台塑的PVC粉找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