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成功隻需要拿來精髓1(3 / 3)

於是,是1958年,月產增至二百一十噸。增產後雖然成本稍降,但日本那時已增產到五、六千噸,成本更低。因此仍然無法開拓外銷,所以,王永慶決定第二次擴充增產。

對於第二次擴充增產,大多數人都認為增至六百噸比較保險,就連外國的顧問也持這種觀點。王永慶獨排眾議,主張增至一千二百噸。結果,在當時工業會第一處處長沈覲泰的支持下,於1960年順利完成了一千二百噸的擴建計劃。擴建之後,產量激增,成本大減。

除此之外,王永慶於1985年成立了南亞塑膠公司,做一次加工,設法協助台塑銷售PBV粉。等到第一次加工品質較穩定之後,立刻設立卡林、新東第二加工廠。

經由擴廠大量生產降低成本,並成立一次及二次加工以拓展外銷的情形下,總算解開了PVC粉滯銷的困境。以後逐漸發展的結果,不但打開了PVC粉的銷路,也促成了PVC塑膠加工蓬勃發展的局麵。

王永慶通過智慧的眼光及自身的努力,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勝利,隻要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及聰明的頭腦,你同樣能夠成就一番人生的輝煌。

3、遇到問題要追根究底

王永慶成功的第三個秘訣就是遇到問題追根究底,下定決心排除異常,解決不了問題誓不罷休。

1978年,台塑集團企業的營業額突破十億美元,此一成就證明了台塑已具備與世界大企業競爭的條件。

在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時,PVC粉原料缺乏的問題暴露無遺。王永慶看準了美國的PVC原料充足,而且比台灣更便宜,非常適宜在當地設廠。

1980年,王永慶正式進軍美國。他在美國德州休士頓建成了一家全世界規模最大的PVC塑膠工廠。該廠於1980年6月開始興建,從策劃、設計、安裝、施工、試車完全由台塑一手包辦,因此大大降低了成本經過兩年的努力,該廠於1983式投產,一船一船的PVC原料由美國運回台灣,解決了多年來原料缺乏的嚴重問題。

目前,美國市場PVC粉的售價,每公噸已達七百美元以上,而台塑公司供應國內加工廠的PVC粉價格,從1983年以來,一直維持在每公噸六百美元以下。

由此看出,不斷地追求低成本,做到物美價廉,是王永慶的經營信念。他曾說過:“經營管理,成本分析,要追根究底,分析到最後一點。我們台塑就靠這一點吃飯。我看美國人、ICI、史托福都沒有這麼做,我就曉得我們台塑有飯吃。”

這種“追根究底”的原則乃是王永慶經營企業成功的法寶。

凡遇到問題或發生異常都要深入加入分析,並且追究問題的本源。就好像河川的流水混濁了,我們要探求它的原因,必須溯流而上,一直追到河川的源頭處,才能排除異常,解決問題。因此,這種方法也常稱為“原流方法”。

有一次,他們開會討論南亞做的一個塑膠椅子。報告的人把接合管多少錢、椅墊多少錢、尼龍布和貼紙多少錢、工資多少錢,都算得很清楚,合計五百五十元錢。每個項目的花費在成本分析上統統列出來了。

但王永慶追問:“椅墊用的PVC泡棉一公斤五十六元,品質和其他的比較起來怎麼樣?價格如何?有沒有競爭的條件?”

報告人答不出來,一點用都沒有了。

王永慶再問:“這PVC泡棉用什麼做?”

“用廢料,一公斤四十元。”“那麼大量做的話,廢料來源有沒有問題呢?”又不知道。“南亞給人裁剪組合,在裁剪後收回來的塑膠廢料一公斤多少錢呢?”“二十元。”

“那麼成本一公斤隻能算二十元,不能算四十元。使塑膠發泡的發泡機用什麼樣的?什麼技術?原料多少?工資多少?消耗能不能控製?能不能使工資合理化?生產效率能不能再提高?”結果沒有,報告人根本沒有分析。

這麼一大堆工作沒有做,在王永慶看來,是絕對不行的。

他還把“追根究底”的精神帶到中外馳名的台塑“午餐彙報”上。

為了追蹤、考核台塑各有關事業單位,以了解意力貫徹的實際程度,並考察各單位主管與幕僚人員的工作能力,台塑總經理室定期安排“午餐彙報”,每一事業單位都有輪到的機會。

一般“午餐彙報”都由王永慶親自主持,氣氛嚴肅,會中王永慶一聽到有疑問的地方,立刻在該處摺角,等報告告一段落之後,以慣有的“追根問底”的方式不斷發問,若準備不充分,隨時會被問倒。因此,在會報中報告的單位無不戰戰兢兢,惟恐當場出醜。

對此,王永慶的看法是:“什麼叫做人情?人情用在努力、有貢獻的人身上是一種愛和鼓勵。假如這個人不努力、不用功、沒有貢獻,你還怎麼照顧他呢?淘汰就淘汰了,讓他有機會反省,這樣才有救。中國式的人情在過去家族式的企業上表現得最明顯,不管旁人能力如何,自己的親戚最重要。他們不講理,隻顧情。事實上,沒有理怎麼有情?”

4、實力重於學曆

日本SONY公司的社長盛田昭夫在1966年寫了一本名為《學曆無用論》的暢銷書,在日本企業界引起很大的震撼。

盛田昭夫深恐讀者把“學曆無用論”誤解為“教育無用論”,曾經鄭重表示,他寫該書之動機乃鑒於日本社會重視學曆甚於重視實力,並把學曆作為評判一個人的標準的不正常現象。

換言之,“學曆無用論”並非否定學曆,而是肯定實力的重要。

既然空有學問無用,那麼實力從何而來呢?實力是從實際經驗得來的,王永慶說:“我是一個沒有受過正式經濟教育的人,可說全憑經驗。為了求生存,我在一切條件不利之下搞起。”

“中國博士在外國開餐館,我碰到好幾位。為什麼不這樣呢?因為,中國人要到美國工業發展有兩點困難。第一,因為語言、風俗習慣等的因素,美國人用中國人的比例就比較少;第二,我們的留學生已經是博士、碩士,要到工廠中工作,他們絕對不願當一般職員、作業員,而公司內高的職位,不要說美國人的公司,就是我也沒有辦法特別安排給他們。在美國,公司主管大部分是高中、高工、高商等,因為這些人在工廠已經比大學、研究所的人多磨煉了若幹年,經驗相當豐富,每個人對於自己的工作範圍,都有單獨作戰的力量。如果想在工業界尋求發展,還是工廠的實際經驗有用些。”

1967年左右,台塑公司曾經請了國內外的學者去演講。台塑裏各級主管都很用心聽講,渴望從中學到東西。學習的場麵很熱烈,但心效很有限。其問題在於,學者所談的,不一定能夠適合聽者實務方麵的需要;而且學者所講的內容,聽者不一定能夠引用來配合自己的實務需要。

這就理論與實務之間的問題。

汽車大王福特認為,經驗乃是世界上最有價值的東西。王永慶也說:“錢是沒用的,錢人家可以從你的手中搶走。隻要有足夠的力量你就會成功,而且,無論如何,力量是人家搶不走的,培養自己的力量才是最重要的。”

他還說:“天下事情,你有沒有實力,是最實實在在的事。怎樣和人家競爭呢?就是你做的東西能不能更便宜、更好,最後是消費者承認不承認你的問題。”

幼年生活的困苦,令王永慶覺得惟有刻苦耐勞方能補其身無專長的不足,這“刻苦耐勞”不但是他的座右銘,也是他成功的主要動力。

即使在被公認為大富豪的今天,王永慶也不改其刻苦耐勞的本色,而且生活節儉,極看不慣奢侈和浪費,這同他的驚人毅力、信守諾言一樣為人們津津樂道。

麵對越演越烈的石化工業,王永慶毫不畏懼,他打算以堅強的實力去打這場硬仗。

王永慶獲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輝煌,他的事業一次又一次地達到頂峰,他通過自身的努力,刻苦奮鬥的精神實現了他一生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