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居民閱讀和圖書消費現狀(2 / 3)

在性別上看,女性比男性更愛閱讀小說類、生活休閑類、心理勵誌類、詩歌散文類等以休閑娛樂內容為主的紙質圖書類型。而男性比女性更愛閱讀曆史哲學類、專業考試類用書、經濟管理類和科技類以實用的專業性為主的紙質圖書類型。女性在紙質圖書類型的選擇上更偏愛生活化的、休閑化的、文學化類型的書籍。而男性則更偏愛理商科目類的、學科專業的內容。

在年齡上看,專業考試類用書、心理勵誌類、教輔/教材類的書籍,15—18歲年輕人的閱讀比例最高,並且隨著年齡的增大其閱讀比例下降。與之相反的是,曆史哲學類、經濟管理類、科技類的書籍,隨著年齡的增大,其閱讀比例增加。而小說類、詩歌散文類和外語類,隨著年齡的增加,其閱讀比例先減少後增加。從各個年齡段來看,年輕人更偏愛同學習相關的考試類用書和教輔類書籍。一方麵說明年輕的學生群體對於自身的學業十分看重,另一方麵說明學生群體其他類型的書籍涉獵不足,並不是十分有利於學生群體的全麵發展。在中年群體中閱讀比例較高的類型是經濟管理和曆史哲學兩類。

(二)閱讀行為——怎麼讀

閱讀的頻率表明了居民的閱讀粘性,不同類型(如報紙、雜誌、圖書)或不同介質(如紙質、電子)都有不同的閱讀粘性。頻率越高,表明居民的閱讀情況越好,該種閱讀方式對居民的吸引力越大。

1.閱讀介質打破類型閱讀周期

從讀者閱讀紙質報紙、雜誌以及圖書的頻率來看,報紙的閱讀頻率在三種閱讀類型中最高,在閱讀紙質報紙的居民中有22%會每天閱讀,說明了紙質報紙對於閱讀群體的粘性較大。其次閱讀頻率較高的是紙質圖書,閱讀圖書的居民中19%會每天閱讀,而雜誌閱讀頻率最低,這也和雜誌的出版周期有關,大多數閱讀者的頻率集中於每月2—3天或每周1—2天。

從不同類型的電子媒介閱讀頻率來看,一方麵是閱讀頻率的大幅提升,另一方麵電子媒介的便捷屬性,也打破了紙質媒體的周期性閱讀習慣,最明顯的是雜誌,不再受到閱讀周期的限製,隻能遵循出版周期每周或每月進行閱讀。數字閱讀時代的雜誌,也變得隨時、隨地。有數據表明,閱讀頻率大幅提升,閱讀電子雜誌的人群中,有51%的人會每天閱讀。

而綜合紙質、電子介質的各種媒體,每天閱讀電子報紙或上網瀏覽新聞的人群比例達到73.3%,遠遠超過了其他閱讀類型。由此可以看出,電子報紙或上網瀏覽新聞的數字淺閱讀的閱讀方式已經成為當今湖南省城市居民獲取資訊的最主要的媒介渠道,同其他閱讀類型相比,這種使用手機隨時隨地查看新聞或通過互聯網方便快捷的瀏覽資訊的信息獲取方式吻合現代城市居民緊湊的生活節奏。信息就這樣“見縫插針”似的進入到現代人“急吼吼”的生活學習之中。

2.更輕更快更高頻率的數字閱讀

在對比紙質報紙和電子報紙或上網瀏覽新聞閱讀頻率的情況可以發現,就每天都閱讀的頻率來看,紙質報紙的閱讀頻率遠遠低於電子報紙或上網瀏覽新聞的閱讀頻率,紙質報紙的人群比例為22.4%,而電子報紙或上網瀏覽新聞的人群比例為73.4%。在內容提供方麵,紙質報紙和電子報紙或互聯網新聞類似,都是最新的國際的、社會的時事新聞為主,因此可以說電子報紙及互聯網新聞是在數字化時代及互聯網時代的傳統紙質報紙的替代品,換句話說紙質報紙同電子報紙及互聯網新聞是在同一領域進行競爭,搶奪受眾的時間或眼球。

與此同時,傳播相同內容的不同媒介的紙質報紙和電子報紙或互聯網新聞存在工具性的差異。首先,從媒介實體上看,人們閱讀紙質報紙通常在印刷的紙張上完成,而電子報紙或互聯網新聞則可通過手機、電腦、PAD等多種數字終端完成,其中手機是人們的重要工具。其次,在時空維度上看,紙質報紙在對新鮮資訊的報道上具有時間上的延後性,而互聯網資訊的產生,尤其是社會化媒體如微博,是流動性的。身處在互聯網資訊中的人們,可以隨時進入到這條“信息的河流”中去閱讀。在空間上,手機等移動終端的出現使得互聯網擺脫了PC端束縛成為移動互聯網,掌中的手機使得資訊閱讀變得隨時隨地可獲得。WIFI或3G網絡的無處不在意味著互聯網大門隨處向人們打開,資訊閱讀的行動成本或許就意味著手指輕觸幾下屏幕,與之對應的,尋找報刊亭購買報紙的傳統閱讀就顯得成本過高。顯而易見的是,前者更契合當代的生活節奏,快而高壓的生活頻率更適合碎片化的易得的輕閱讀,與之相比傳統的紙質報紙閱讀之重則處在競爭的下風了。

紙質雜誌VS電子雜誌:

在雜誌閱讀領域紙質雜誌和電子雜誌的競爭情況。之前的分析指出,電子雜誌在競爭上處於弱勢地位,大部分讀者未進入電子雜誌閱讀市場,依然保留紙質雜誌的閱讀習慣。而電子雜誌則有所不同,在“每天閱讀”這一閱讀頻率的人群比例來看,電子雜誌讀者中有50.8%的人會每天閱讀電子雜誌,這說明盡管電子雜誌在閱讀市場上處於邊緣位置,其卻擁有一定比例的忠實讀者,在閱讀行為上保持良好的粘性,對於這部分電子雜誌的讀者而言,其為每日必讀的生活必需品。因此,盡管同樣為雜誌,但是對於紙質雜誌和電子雜誌的讀者來說卻擁有不同的主流閱讀習慣,紙質雜誌的閱讀頻率較電子雜誌的閱讀頻率更低,紙質雜誌的閱讀是以周為單位進行的,而電子雜誌則是以日為單位進行的,一方麵是由於互聯網閱讀的便捷性和易得性以及內容更新頻率更高;另一方麵則是由於紙質雜誌的閱讀成本更高。

紙質圖書VS電子圖書:

盡管湖南省城市居民用戶在閱讀紙質圖書和電子圖書的規模上相近,但是每天閱讀紙質圖書的讀書人比例僅為19.2%,而在電子圖書的閱讀頻率方麵,每天閱讀電子圖書的比例為48.0%,遠遠高於每天閱讀紙質圖書的比例。根據調查數據顯示,手機已成為閱讀電子圖書的最重要終端,讀者使用比例為83.0%,正是由於電子閱讀設備的便攜性,更好的契合了城市居民的生活節奏,使得居民閱讀電子書的頻率提高,粘性增長。

另一方麵在閱讀圖書的類型上來看,紙質圖書閱讀排名前三的圖書類型是小說、生活休閑和曆史哲學三個類別。小說類紙質圖書閱讀優勢較為明顯。科技類及外語類紙質圖書閱讀比例較低。電子圖書的閱讀類型中,排名前三的圖書類型是小說、生活休閑和曆史哲學三個類別。盡管這三個類型的排名同紙質圖書相同,但是在閱讀比例上來看,電子圖書的小說類型的閱讀人群比例超過75%,遠遠高於紙質圖書的小說閱讀人群比例的52.4%。而在電子圖書的其他類型的閱讀比例上則大部分低於紙質圖書的人群比例。由此可知,電子圖書的讀者閱讀訴求更集中於小說的閱讀,偏重於較為輕鬆、休閑的內容而不是專業性的、知識性的更加“艱難”的內容。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電子閱讀的閱讀頻率高於紙質圖書的閱讀頻率的現象,城市居民在碎片化時間內,拿出手機閱讀較為輕鬆的小說而愉悅身心,緩解工作生活上的壓力。

(三)閱讀意識——如何看待閱讀

人們對閱讀存在著不一樣的看法,這使得報刊書籍等各類型的閱讀內容與我們形成不同的關係。有時候閱讀是一種社會學習、專業積累,有時候閱讀是自由想象、情感共鳴,有時候閱讀是放鬆心情、開懷大笑。閱讀意識,即對閱讀的看法,是閱讀行動的指導與基礎,對具體從事閱讀活動的實踐有重要影響,對閱讀的喜愛,對閱讀重要性的認知,對閱讀內容的仔細程度,將決定著由閱讀所取得的收獲。因此對於城市居民閱讀意識的測量,將會幫助我們了解居民閱讀的內在推動力,進一步深入了解居民的閱讀現狀。

1.閱讀是一種愛好

從對閱讀的興趣和閱讀積極性兩方麵來看居民的閱讀意識,其中閱讀積極性會從積極去閱讀、專門時間閱讀和不閱讀的緊迫感三方麵來考量,以5分為滿分,該項得分越高則表示興趣或積極性越高。

從四項指標所反映的情況來看,“閱讀是興趣愛好”這一項的得分最高,為3.73分。其次是“會積極主動的閱讀”得分為3.61分。由此看來,對於大多數湖南省城市居民來說,是將閱讀作為一項興趣愛好的,同時會有較為積極的態度去進行閱讀。

但同時,在“不閱讀會有緊迫感”和“專門時間閱讀”兩個方麵,平均得分分別為3.08分和2.97分,相對較低。在工作學習生活中騰出專門時間進行閱讀活動是一種相對規律性的也是自律性的行為,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們在對待閱讀行為的嚴謹的態度和嚴肅的程度。因此,“專門時間閱讀”得分較低則一方麵說明社會快步伐的節奏壓縮了城市居民可自由支配的時間,另一方麵說明了人們所從事的閱讀行為可能是不規則的、碎片化的散亂分布或嵌在忙碌的日常工作生活之中。“不閱讀會有緊迫感”測試了被訪者對自身閱讀行為的自律性和必要性,緊迫感一方麵從內在來源於個人對自身的要求,另一方麵從外在來源於社會或群體環境對個體的壓力。在“不閱讀會有緊迫感”上得分相對較低則表明對於大部分被訪者來說,閱讀行為更像是興趣愛好,有時間和心情的時候可以進行,即便沒有也不會給自身造成太大壓力。總體來看,對於湖南居民而言閱讀更像是一種興趣的滿足,而不是一種強製性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