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朝堂紛爭難解難 靈帝授意宦黨爭(1 / 2)

次日早朝,金鑾殿內氣氛凝重,漢靈帝麵沉似水,端坐龍椅之上,掃視群臣後緩緩開口:“今日朝堂之上,眾愛卿可暢所欲言,朕且聽聽諸位對朝政之事的見解。”

言罷,便不再言語,目光落於群臣之間,實則暗中留意袁家眾人的反應。

袁家眾人自是知曉漢靈帝之意,皆沉默不語,誰也不願率先挑起劉備封賞之事的爭端。

何進站在一旁,眉頭微皺,心中權衡利弊,思索著自己的立場,決定暫作壁上觀,以免卷入這場風波之中難以脫身,因而也選擇閉口不言。

見無人應答,皇甫嵩出列,雙手抱拳,向漢靈帝行禮後朗聲道:“陛下,臣以為昨日所議劉備等人的封賞之事,實乃關係到大漢邊疆穩定與臣子忠心。

劉玄德於雁門之戰,功績斐然,其與麾下將士浴血奮戰,在林鈺的智謀輔佐以及呂布的助力之下,方使匈奴潰敗而逃,保我大漢百姓安寧。

此等大功,封侯賞賜恰如其分,且能激勵眾將士奮勇報國,望陛下聖裁。”

盧植與蔡邕對視一眼,緊接著紛紛出列表態。

盧植高聲道:“陛下,皇甫將軍所言極是。劉備身處邊陲,臨危不懼,盡顯忠義與果敢。

林鈺等人雖出身平凡,然其謀略出眾,為戰役之勝起到關鍵作用。若因門第之見而忽視其功績,不予相應封賞,恐令天下賢才寒心。”

蔡邕亦附和道:“陛下,雁門一役彰顯劉備之能,林鈺之智,此皆陛下之福,大漢之幸,理應重賞以昭陛下聖明。”

一時間,支持劉備封賞的聲音在朝堂上回蕩,但相較之下,其陣營人數寥寥,而大部分臣子則在一旁觀望,靜待局勢發展。

見皇甫嵩等人率先發言,袁家的門生故吏們豈會坐視不理,紛紛出列。

其中一位袁家心腹站出來,恭敬行禮後說道:“陛下,臣等以為,劉備不過一介白身出身,雖偶立戰功,然其資曆尚淺,能力與忠誠亦難以與世家子弟相提並論。如此輕易封侯賜官,恐難服眾望,且壞我大漢百年之規製。”

言罷,其他袁家門生紛紛點頭,交頭接耳,朝堂中頓時議論紛紛。

漢靈帝坐在龍椅之上,聽著袁家門生的言論,心中惱怒不已,嘴角卻泛起一絲冷笑,微微向張讓使了個眼色。

張讓心領神會,率領一眾宦官出列。

張讓尖著嗓子說道:“喲,諸位大人這話說得可就不對了,異族勢大,匈奴、烏桓等部落屢次三番入侵大漢,陛下用人自當不拘一格。

劉備於邊疆立下赫赫戰功,護我大漢百姓,此乃實實在在之功,怎能因出身而論?

若依諸位所言,難道我大漢隻能依靠世家子弟,那尋常出身之人縱有報國之誌、濟世之才,也隻能被埋沒不成?”

宦官趙忠也上前一步,幫腔道:“張公公所言甚是。陛下乃天子,自有權衡臣子之功過的聖明。

袁家諸位大人如此執著於門第之見,莫不是想獨攬朝政,將陛下的恩賜據為己有?”

宦官們的言辭犀利,令袁家眾人臉色微變。

又有一個官員站出來反駁道:“張讓,你莫要血口噴人,我等一心為大漢,隻是遵循祖製,維護朝廷綱紀。

劉備之事,本就疑點重重,其崛起過速,難免令人懷疑背後是否有別有用心之人扶持。”

此時,何進在一旁目睹雙方爭執,心中暗忖:這張讓如此大膽地為劉備等人爭辯,背後恐是漢靈帝的授意。

若繼續如此,自己身為外戚,夾在中間,稍有不慎便會陷入萬劫不複之地。看來,自己需重新審視這局勢,斟酌站位了。

張讓聽了袁家之人的反駁,冷笑一聲:“袁家大人莫要在此危言聳聽。劉備於雁門的功績,有目共睹,眾將士皆可為證,陛下欲封賞功臣,以安天下,你們卻百般阻撓,到底是何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