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1.你了解第一隻克隆羊嗎(2 / 2)

①科學家們先從第一頭6歲的芬蘭多塞特母綿羊的乳腺中取出一個乳腺細胞,用作無性繁殖,因此,科學家認定這頭母羊就是以後誕生的多利的“母體”(注意,不是“母親”)。

②雖然一個乳腺細胞內含有組成一頭綿羊所需的所有基因,但是在各種基因中,隻有乳腺細胞所必需的蛋白質基因具有活性,這就是以往眾多科學家認為人類不能從一個普通細胞創造出一個高等生物的原因。

③乳腺細胞在實驗室控製的環境下生長著、分裂著、複製著自己。但是,如果這些細胞缺少營養,它們便會進人靜止狀態,而就在此刻,乳腺細胞內的所有基因有可能被激活。

④科學家再利用藥物促使第二頭蘇格蘭母綿羊排卵,將這隻未受精的卵細胞從母羊體內取出。

⑤這隻卵細胞,被放到實驗室內一個極細的試管底部存活。

⑥科學家小心翼翼地用另外一種極細的吸管將卵細胞膜刺破,從中吸出含有染色體的細胞核,這樣就製成了一個具有活性但沒有遺傳物質的卵細胞空殼。

⑦乳腺細胞與卵細胞在電流刺激作用下融為一體,組成一個含有新的遺傳物質的卵細胞,然後卵細胞內的分子按照乳腺細胞內的基因開始在試管中分裂、繁殖,逐漸形成羊羔胚胎。

⑧羊羔胚胎的細胞簇開始在試管內生長發育。

⑨當胚胎生長到一定程度,科學家將其植人第三頭母綿羊的子宮內,使它懷孕,這第三頭母綿羊在整個試驗中扮演的是“代理母親”的角色。

⑩由此誕生的羊羔便是由第一隻芬蘭多塞特母綿羊無性繁殖成功的多利。

我們巳經知道,在多利的誕生過程中,有三隻母綿羊做出了貢獻。那麼,這三隻母綿羊是不是都是多利的“母親”呢?答案是否定的,它們都不是多利的母親。

從分子生物學的角度講,作為母親,它充分而必要的條件是提供給後代一隻完整的卵細胞,後代就是在這隻卵細胞基礎上,再與作為父親所提供的精子細胞相結合,變成一隻受精卵,然後經過細胞分裂才逐漸發育成長起來的。沒有一個母綿羊給多利提供過一個完整的卵細胞。第一隻芬蘭多塞特母綿羊提供的是一個體細胞一乳腺細胞,很明顯它不是一個卵細胞,當然不能算作多利的“母親”,而隻能算作多利的“母體”,因為多利身上的遺傳基因與它是完全相同的。

第二隻蘇格蘭黑色母綿羊雖然提供了一個卵細胞,但是這隻卵細胞卻被科學家用極細的試管吸出了含有染色體的細胞核,因此,它隻能算是一個卵細胞的空殼,這第二隻母綿羊自然也不能算作多利的“母親”。

第三隻母綿羊便隻是提供了一個孕育胚胎的場所一子宮,它將多利在自己的體內懷了148天時間,如果要算“母親”的話,它充其量隻能算作“代理母親”。

多利的生育成功,對克隆技術的商業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為當利用複雜的核移植技術培育出少量轉基因動物以後,不必再利用克隆方法,完全可以通過像多利那樣由正常懷孕、分娩來獲得更多性狀改良的下一代。

多利於1998年4月13日當地時間淩晨,自然分娩順利產下了一隻母羊羔,這隻取名“邦尼”的小母羊體重2.7千克,邦尼的父親是一隻普通的威爾士公山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