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證據說明在整個十字軍東侵時期(1097~1291),穆斯林用過火器或作為炸藥的火藥。
可見,阿拉伯人使用含硝縱火劑的年代,大致不會早於1248年。
2.阿拉伯文獻中有關硝的內容
最早提到硝的文獻是1240年成書的《單藥大全》,作者是阿拉伯著名的藥物學家伊本·白塔爾(Ibn al-Baitar,1197~1248)。他出生於西班牙馬拉戛(Malaga),自幼愛好植物和醫學,成年後繼承父業為獸醫,曾到過希臘、埃及和小亞細亞一帶,對阿拉伯、波斯、印度和東方國家的藥物品類較為熟悉,於1248年在大馬士革去世。《單藥大全》(kitāb al-jāmifi al-adwiya al-mufrade或Treatise of Simple Drugs)收錄了1400多種藥品,其中有300種為新增,是阿拉伯收錄最完備的醫藥典籍。此書的寫本藏於巴黎國立圖書館,其編號為NO。1071.1840~1842年,德國人鬆特海穆(J。von Sontheimer)將其譯成德文兩卷本。1877年,法國人勒克拉爾(L。Leclere)又將其譯成法文本。後來又有人譯成拉丁文本。1895年,德國火器史研究者拉毛基(J。von Romocki)在《火藥史》卷1中也介紹了《單藥大全》的概要,並附有阿拉伯原文。
《單藥大全》中關於硝石的阿拉伯文名稱有“亞洲石”(asiyūs)、“巴魯得”(bāroūd)、“中國雪”(thalj al-sin或neige de Chine)等三種。亞洲石原意為石灰,白塔爾借以稱呼硝石。巴魯得是阿拉伯語,有時指硝石,有時又指火藥。中國雪是阿拉伯人為硝石取的新名稱,因其潔白如雪而又來自中國之故。阿維森納在解釋亞洲石時,說它是一種能產生鹽的石頭。拉毛基依據白塔爾所提供的資料,認為“硝石是1225~1250年間由中國傳入阿拉伯的,阿拉伯人又把這種知識介紹給歐洲人,從而使英國人羅傑爾·培根(Roger Bacan,1214~1292)能知道此物”。
一個名叫庫圖比(Yūsuf ibn Ismā’il al-kutubi)的伊拉克人,在將《單藥大全》縮編為《行醫須知》時,對硝石的醫藥和軍事用途作了敘述:“巴魯得是北非使用的亞洲石華之名,伊拉克通行語中名為“牆鹽”。此鹽甚為劇烈,能傷腸子……他們用此鹽製造起火與走火,以增加其亮度和可燃性”。法國火器史學家拉努和法韋(Ildephone Favé)認為這裏所指的是發射劑,而“起火”則可能是火箭;文中的巴魯得即13世紀阿拉伯文手稿中的硝石,即白塔爾所說的中國雪,是從中國直接或間接傳來的。拉努和法韋的看法,已被大多數火器史學家所認定。
比較詳細論述硝石提純工藝的阿拉伯文獻,當推哈桑·拉馬·納紮姆丁·阿赫達卜(Al-Hassan al-Rammāh Najm al-Din al-Ahdab,1265~1295)所著的《馬術和戰爭策略大全》(Kitāb al-fursiyawa al-munasab al-harbia),約成書於1280~1295年。哈桑出生於伊利汗國的轄區敘利亞,從他在書中對使用火槍、飛火、火箭等火器的戰術問題,以及對其他軍事問題的論述,可知他曾參過軍。該書有兩種阿拉伯文字本,均藏於巴黎圖書館中。其中編號為No。1127的寫本,介紹了火槍、火箭、煙火,以及火藥配方與硝石的提純問題,並引用了若幹中國文獻資料。法國火器史研究者拉努和法韋,德國火器史研究者拉毛基,英國火器史研究者帕廷頓等人,都十分重視該書所提出的論點,並對其中的許多內容,作了較為深入的研究。該書闡述了硝的提純方法:
先將幹柳木燒成灰,並按化灰方法將灰放入水中,再按硝石與細木灰9:1的份額混合,放入壇中,加水加熱,直到木灰與硝石不再粘合為止,並要防止發火。
此法與中國《武經總要》等書所說傳統的硝石提純方法基本一致,從中也可窺知宋代硝石提純法之一斑。此法雖於13世紀末葉見諸於文字,但從中卻可看出阿拉伯人在13世紀後半期,已經完全掌握了硝石提純的工藝和技術,而這種工藝和技術也正是火藥配製工藝和技術的一個組成部分。
阿拉伯人研究的火藥配方
哈桑在《馬術和戰爭策略大全》中,還列出了當時阿拉伯人所研製的不少火藥配方,其中的含硝量略高於近代黑火藥,而與中國的傳統火藥配方相似或相近,所用的藥料有“中國紅信”(即雄黃,As2S2)、“中國鐵”(鐵屑)、白鉛、石鹵砂(氯化銨)、乳香等。其成品名稱有:中國花、中國起輪、茉莉花、月光、日光、黃舌、起輪、流星、白睡蓮和五色煙等。帕廷頓將書中的各種火藥配方,按硝、硫、炭所含的組配比率依次排列,其中幾種主要的配方列示如下:
飛火:10:1:3
中國花:10:178:2或10:2:314,和中國鐵
火箭藥:10:112:3;10:218:214;或10:112:212
日光:10:118:214;10:118:2
茉莉花:10:2:3,和鐵屑5或6
Mūraq(?):10:34:4,和鋼312
月花:10:3:12,和香石(Incense stone)12
在全書所列71個配方中,有61個配方的硝和硫之比為10:0.5~10:3;有52個配方提到木炭,木炭與硝石之比大多為3:10.
哈桑著作的另一個編號為No。1128的寫本中,還列出了中國箭的火藥配方,其中硝10、硫118或114、炭258,其組配比率為72.7%:8.2%:19.1%,或72.7%:9.9%:17.4%。這些配方除硝、硫、炭三種成分外,還含有鐵屑、雄黃、白鉛等物料,與中國古代火藥配方中加入一些其他成分一樣,其目的是增強燃燒、致毒或殺傷力。帕廷頓認為,“哈桑的著作最顯著的特征是廣泛利用了中國材料,雖然他沒有用‘中國雪’來稱呼硝石”。
比哈桑著作較晚的另一部用阿拉伯文寫成的兵書《諸藝大全》,係為埃及境內的馬穆魯克(Mamulūk)王朝(1250~1517)蘇丹所編,寫本藏於俄國聖彼得堡圖書館,拉努和法韋認為它約成於1300~1350年間,作者沙姆丁(Shams al-Din Muhammad)於1350年逝於敘利亞。書中引用了哈桑著作的內容,還提到了伊兒汗國的統治者合讚汗(1295~1304在位)。書中稱火藥為dawā,也是阿拉伯語“藥”的意思;此外還列出了一個火藥配方,硝、硫、炭各為10分、1.5分、2分,其組配比率是74%、11%、15%。”
上述征引的阿拉伯文獻表明,阿拉伯火藥研製者自1248或1249年以後至14世紀初,在學習中國火藥配方的基礎上,經過改進和提高,改製成適用於阿拉伯人使用的多種火藥配方,推進了初級火藥的發展;為阿拉伯人對火器的製造與使用技術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阿拉伯人製造的初級火器
論述阿拉伯人所製初級火器的文獻,是一部用拉丁文書寫的《焚敵火攻書》(Liber ignium ad comburendos hostes),簡稱《火攻書》)。
1.《焚敵火攻書》記載的阿拉伯火器
《火攻書》的阿拉伯文本迄今未見,其作者是托名希臘人“馬哥”(Marcus Greaecus)的阿拉伯人,現存三種較完整的寫本,抄寫的年代各不相同。其一是藏於巴黎國家圖書館的寫本,約寫於13世紀末,內有35個配方,共16頁。其二是藏於德國慕尼黑圖書館的寫本,約寫於1438年,內有22個配方。其三是藏於德國紐倫堡圖書館的寫本,約寫於1400年,內有25個配方。還有其他不完整的寫本,文句長短和抄寫年代各不相同。巴黎館藏本的編號為Nos。7156和7158,內容比較完整,成稿年代也最早。1804年,法國學者杜泰爾(Du Theil,1742~1815)奉拿破侖一世(Napoléon I,1769~1821)之命,校訂並出版了巴黎館藏本。1893.年,法國化學史家貝特羅(Marcelin Berthelot,1827~1907),將其譯成法文,收入其《中世紀化學》(chimie au moven age)中。1895年,德國火器史研究者拉毛基將其轉譯成德文。1960年,帕廷頓又譯成了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