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朝鮮火器製造的初步發展
由於高麗辛礻禺王朝政治腐敗,於1392年被抗倭成名的大將軍李成桂推翻,李自立為王,受明太祖冊封,改國號為朝鮮,仍奉明朝年號,史稱朝鮮李朝(1392~1910)。王氏高麗在建置火桶都監時,將火桶都監從軍器監中劃出,由三品官專掌火藥與火器製造之事。至李朝太祖(1392~1399)時,將火桶都監改為司炮局,由李朝王廷內官職掌其事,後又統歸軍器寺。軍器寺設長官都提調一人,提調二人協助都提調理事,兼造火器與冷兵器。太宗李芳遠(1400~1417)繼位後,把火器製造的重點放在火桶上。1415年初,太宗下令收亡寺鍾熔銅鑄造火桶;四月,又增編火桶軍400名,與原有的600名火桶軍一起,擴建成1000人的火桶軍,編成專業隊兵,由隊長、副隊長統領;七月,軍器寺已造成火桶、火銃近萬支,仍不敷使用。可見,當時朝鮮火銃製造已有較大的發展,技術也已相當成熟。之後,李朝後繼諸王,也十分重火器製造業的發展,把中國先進的火器技術引進朝鮮,推動了朝鮮火器技術的進步。
從朝鮮的各種史籍、兵書,諸如《高麗史》、《彙纂高麗史》、《李忠武公全書》、《西厓集》、《懲毖錄》、《戎垣必備》、《國朝寶鑒》、《欽恤典則》、《大典通編》、《続文獻備考》、《大學類義》、《禦製兵學通》、《禦製兵學指南》、《禦定武藝圖譜通誌》、《城製圖說》、《軍旅大成》、《三軍總考》、《城圖全篇》、《神器秘訣》、《全羅道右水營誌》等,關於兵器、軍隊編製裝備、戰爭中使用兵器的記載,以及勤政殿、陸軍士官學校軍事博物館、牙山顯忠祠、東亞大學博物館、景福宮武器庫、延世大學校博物館、仁川博物館、高麗大學校、海軍士官學校、昌德宮秘苑倉庫、慶熙大學校博物館、慶州博物館、慶北大學校、建國大學校、釜山大學校博物館、光州南山博物館、國立中央博物館、晉州大亞民族博物館等單位,所收藏的各地傳世和出土的火器實物中,可知朝鮮自李朝以後製造的火器,在火器種類(除佛郎機炮與火繩槍外)及其形製構造上,絕大多數都與中國宋元以後的火器相近、相似或相同。如:
燃燒性火器有火球、火藥箭、噴筒等。與宋元明的同類火器相似。
爆炸性火器有震天雷、蒺藜炮等。震天雷除投擲者外,還用大炮發射。在使用方式上與中國的震天雷有所不同。
單管手銃為單兵所用,钅充身刻有勝字、製造年月、重量等字。與中國元代的“至正辛卯銃”、明初的“洪武銃”、“永樂銃”在構造上相似,刻字的內容稍有不同。都發射箭鏃與彈丸。
多管銃製於16世紀以後,有與中國嘉靖年間(1522~1566)相同的“三眼銃”,與明朝“五排槍”相似的“五連座钅充”,對明後期“十管槍”進行改進的“十連座銃”等。
輕型火炮有與中國明代後期相同的飛礞炮、威遠炮、虎蹲炮等。
重型大炮都製於16世紀以後,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按炮身所刻天、地、玄、黃四個字分為四種,炮身重1209~49斤,天字炮最重,其他三種依次減輕;分別發射重50斤的大將軍箭、33斤的將軍箭、7斤的次火箭,3.5斤的皮翎箭,或鉛、鐵彈丸,射程可達2000~800步。另一類是大碗口型火炮,有別大碗口、大碗口、中碗口三種,各重1100斤、528斤、290斤,依次發射重120斤、66斤、30斤的別大飛震天雷、大飛震天雷、中飛震天雷三種鐵製炮彈,或依次發射重120斤、45斤、35斤三種石彈,射程可達350~500步。其中三種鐵製震天雷式炮彈為朝鮮火炮匠李長孫所創製,具有射程遠、摧毀威力大的特點。
有馬成甫先生根據朝鮮火器技術的產生及其發展的曆史過和,得出朝鮮火器是中國火器直係製品的看法,是符合曆史發展實際的。當然,也應當看到朝鮮火器研製者,在學習中國火器技術過程中所發揮的創造性才能,也是彌足珍貴的。中國人民在援助朝鮮人民剿捕倭寇,以及在16世紀末的援朝抗日之戰中,也將中國的火藥與火器的製造與使用技術傳播到了日本。
日本火器技術的來源
日本火器技術的來源主要有兩個方麵:其一是中國,其二是葡萄牙。前者自1274年(元至元十一年,日文永十一年)至16世紀末,後者為1543年(明嘉靖二十二年,日天文十二年)八月二十五日以後。
1.日本火器技術的中國來源
日本人對中國火器的了解,主要是通過戰爭的途徑,以及倭寇對中國沿海的劫掠和明廷對倭寇的剿捕。前文第三節已經提到,中國元軍於1274年和1281年兩次用兵日本時,把火器帶到了日本戰場,日本才知道世間上已經有了火器,並把火器稱作“鐵炮”(てつぱプ)。鐵炮在日本的含意較寬泛,它最初是指元軍使用的震天雷式鐵火炮。後來又指日本人自製的火炮與步槍。由此可見,日本人對火器的最初命名,是從見到中國的火器開始的。也就是說,日本人對火器知識的最初來源是中國。即使是日本慶安二年(1597年)出版的記述葡萄牙火繩槍傳入經過的文獻,也把它稱作《鐵炮記》。但是,由於元廷對日本采取保密和嚴禁向日本擴散火藥製造技術的措施,所以日本人自造火藥與火器的年代,要比朝鮮晚得多。
自13世紀後,九洲和瀨戶內海沿岸的日本武士和地方豪紳,為獲取財富,紛紛來到中、朝,進行貿易,其中有一部分人伺機劫掠沿海居民,被中國明廷與高麗王廷稱為“倭寇”。並采取防倭、備倭、捕倭、剿倭的措施。明初的火藥與火銃的製造由此得到進一步發展,其製品有一部分被用於沿海的防倭設施中。1988年4月1日,山東省蓬萊縣馬格莊鄉營子裏村,出土了一對洪武八年(1375年)製造的大銅炮,屬碗口銃係列的大型銃炮。它們的全長為630毫米,口徑230毫米,實測重量73.5公斤,是已經出土的洪武銃中製造年代最早的唯一的一對碗口型大銅炮,銃身刻有“萊州衛萊字七號大炮筒,重一百二十斤洪武八年二月某日寶源局造”。明朝自洪武二年(1369年)起,倭患日增,遂於當年建置萊州衛。萊州衛瀕臨萊州灣,東鄰登州衛,是明初沿海備倭要地,故用大型銃炮加強守備能力。於是沿海各要塞,都擴建堡寨、增加兵力,增設大型火銃。洪武十三年(1380年)後,沿海守備明軍又按10%裝備手銃,可見大型火銃與單兵手銃已成為剿捕倭寇的利器。倭寇在同明軍作戰的過程中,又見到了比元代更為先進的火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