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十七年(1419年)六月,明遼東鎮總兵劉江,在遼東望海堝依托大石壘成的堡寨,用火銃擊殺來犯倭寇2000餘人,史稱望海堝大捷。作戰中,倭寇更加認識了火銃的厲害。
前述朝鮮全羅道守軍利用明洪武朝廷支援的火藥與火器,在1380年大敗倭寇的戰例,也說明倭寇在此期間可能獲得了明軍所使用的火藥與各種火器,乃至包括當時最先進的銅火銃在內。
由於中國、朝鮮和日本的史籍,對中國元末明初的火器是否傳播至日本之事缺乏記載,故迄今尚未發現14世紀中葉以前有關這一問題的證據。正如日本的有阪钅召藏說:
要想根據現有的各種記錄,來判斷槍傳入我國的時間是比較困難的。而且,有關槍傳入我國的史實記載很少,要確定槍究竟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傳入我國的,即使對於史學家來說,也很困難。
但是,在日本有關的史籍和別集中,也有一些關於中國火器傳入日本的零星記載,它們雖非信史,然而也不無參考價值。為此,日本火器史研究者洞富雄和有阪钅召藏便把它們列於自己的著作中,主要有下列幾條:
(日本)文安三年(明正統十一年,1446年),在行譽所撰《蓋囊抄》中,有使用鐵炮與紙炮的記載。
日本文正元年(明成化二年,1466年),有“琉球國官人參,而庭上消三拜退出,忽獻方物也。退出之時,於摠門之外邊,放“鐵放”一兩聲,人皆聽而驚顛也”的記載。
據《碧山日錄》記載:日本應仁元年(1467年)十一月六日的記事稱,讚州守城之營,為城下之固,築起城牆、城樓,飛炮、火槍(等)戰攻之具所至悉備焉。洞富雄據此記載分析,認為此中的火槍當與明永樂年間(1403~1424)明軍所使用的神機火槍——火銃相類似,是日本人使用火銃的最早記載,是中國明手銃直接或間接傳入日本的證據。
《北條五代記》記載:日本永正七年(明正德五年,1510年),中國的槍傳入土界市,又傳到關東一帶。
《甲陽軍艦》記載:日本大永五年(明嘉靖四年,1525年),中國的槍傳到了武田家。
上述日本史籍和別集中有關中國火器傳入日本的幾條記載,雖然還屬於孤證,有待進一步的研究,但是正如日本火器史研究者有阪钅召藏所說,日本應仁元年(1467年)以後,戰火頻仍,兵家都力求獲得大威力的兵器;外國商船也經常開到日本的沿海港口,不免有外國兵器傳入;倭寇劫掠中國和朝鮮的沿海地區,從中獲得中國明朝製造的火銃等火器,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正因為這幾個原因,所以中國槍炮在應仁年前後傳入日本之說,還是比較穩妥的。
中國明朝用火器支援朝鮮抗倭與抗擊日軍的進攻,在1593年(明萬曆二十一年,日本文祿二年)正月的平壤之戰中,又發展到新的規模。其時,日本侵略軍小西行長率兵2.4萬據守平壤。明防海禦倭總兵李如鬆率中朝聯軍5萬人,從三麵進圍平壤。正月初七日發起進攻。朝鮮都體察使(參謀長)柳成龍在其所著《懲毖錄》中,對明軍使用火器進行的攻城戰,作了詳細的描繪:
天兵(指明軍)以大炮、火箭攻之。炮聲震地,數十裏間山嶽皆動。火箭布空如織,煙氣蔽天。箭入城中,處處火起,林木皆焚。駱尚誌、吳唯忠等,率親兵蚊附登城,前者墜,後者並,莫有退者……其夜賊乘冰過(大同)江遁去”。
柳成龍在《懲毖錄》中,不但描述了平壤戰役(日本人稱為“文祿戰役”,因其發生於文祿元年)中明軍所用大將軍、霹靂炮、威遠炮等火炮與火箭的威力,而且還敘述了在文祿元年九月的慶州戰役中,朝鮮軍隊使用自製的勝字手銃、天地玄黃四種大炮、大碗口炮(又稱臼炮),以及發射的火箭、火石彈、蒺藜炮彈、震天雷式炮彈進行作戰的情況:
左兵使樸晉收複慶州。晉初實自密陽,奔入山中。朝廷以前兵使李班棄城逃走,即其所在誅之。以晉代為兵使……晉率左道兵萬餘,進薄慶州城下。賊潛出北門掩軍後,晉還奔安康。夜又使人潛伏城下,發飛擊震天雷入城中,墜於客舍庭中。賊不曉其製,爭聚觀之,相與推轉而諦視之。俄而炮自中麵發,聲震天地,鐵片星碎,中仆即斃者三十餘人。未中者亦顛仆,良久而起,莫不驚懼。不測其製,皆以為神,明日遂舉眾棄城,遁歸西生浦。晉遂入慶州,得餘穀萬餘石。事聞,升晉嘉善、應銖通政,大任醴泉郡守。震天雷飛擊,古元其製,有軍器寺火炮匠李長孫創出。取震天雷,以大碗口發之,能飛至五六百步,墜地良久,火自內發,敵最畏此物(日本稱震天雷為ほうろ火矢)。朝鮮兵書《戎垣必備》詳細敘述了它的形製構造。
由此可見,中國明朝火器和源於中國而有所改進的朝鮮火器,通過中朝軍隊對日軍的作戰,或通過剿倭、或由倭寇劫掠中朝沿海地區而傳至日本,這是日本火器技術一個順理成章的來源。
2.日本火器技術的葡萄牙來源
日本火器技術的另一個來源便是葡萄牙人傳來的火繩槍,此事發生於日本天文十二年(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八月二十五日,日本人南浦玄昌將其經過記寫成《鐵炮記》,後收入《南浦文集》中。該文稱:當時有一艘載有一百多人的船,在九州南部的種子島靠岸。船上有牟良叔舍(Francisco Zimoro)、喜利誌多(Christovano Perota)和駝孟太(Antonio da Mota)等三名葡萄牙人,以及化名為明朝五峰的王直。葡萄牙人帶有一種火繩槍,長二三尺,其旁有一穴(即火門),係通火之路,裝上火藥與小鉛丸,從火門點火,可將鉛丸射出,能擊中目標。射擊時,能發出火光與轟雷般響聲。日本人時堯見後,視為稀世之珍,將其稱為鐵炮。之後,又用重金將其購買,並派小臣篠川小四郎,向葡萄牙人學習火繩槍的使用及其火藥搗篩、和合之法,仿製成十幾支。不久,日本的一些鐵冶廠便先後仿製成日本式火繩槍。中國人稱其為鳥銃或鳥咀銃。火繩槍的仿製成功,對日本其後火器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