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尼克鬆用孫子思想抨擊“相互確保摧毀”理論。1980年5月,前總統尼克鬆在其所著《真正的戰爭》一書中,運用《孫子兵法》分析批判了“相互確保摧毀”戰略:
相互確保摧毀(MAD)的概念有著三個嚴重的錯誤。當然,首先是蘇聯我行我素,使這一概念成為泡影。其次,這一概念在戰略上和政治上都是錯誤的。它使美國在威懾一旦失靈時無合理的選擇方案;萬一發生戰爭,它也不主張選擇合乎理性的政治或軍事目標。一個合乎理性的威懾力量不能以非理性的反擊作為其基礎。例如,未來的美國總統難道能冒風險以犧牲紐約、費城、芝加哥和華盛頓的代價來挽救柏林嗎?第三個錯誤是這個概念有悖於道義。美國決不能自行陷入窘境,使其戰略暗示:蓄意屠殺平民是一個正當的目標。威懾不應建立在這種威脅之上。上述兩個基本的缺點,即戰略方麵和道義方麵,是相互聯係的。公元前五世紀時,中國的戰略家孫子寫道: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
尼克鬆進而認為,戰勝對手不能單靠軍事威懾,必須運用孫子的謀略,即“避實擊虛”、“以奇勝”。當時的蘇聯強在軍事上,而其經濟力量並不強大,能征戰卻難以持久。美國應抑製蘇聯的強點,打擊其弱點。他寫道:
兩千多年前,中國古代的戰略家孫子提出這一原則:以正合,以奇勝。他的真知灼見是“奇正相生”,奇正並用乃是取勝之道。
在當今時代,我們別無選擇,隻有“以正合”——以我們的軍事力量對付蘇聯的軍事力量;保持我們的聯盟團結和加強西方的聯合力量。這是避免失敗之路;這是遏製蘇聯推進之途。這是必不可缺的第一步,正如退潮之前必須停止進潮一樣。下一步——走向勝利,“以奇勝”——緊接而來的是更加複雜、更為微妙也更加費力。但是西方仍然擁有最大的優勢,隻要我們能夠妥為利用這種優勢。
這需要耐性,需要持之以恒。蘇聯推進的方式總是進兩步,偶爾退一步。成功地逆轉其推進的方式將是退一步,進兩步。
尼克鬆所說的運用謀略——“以奇勝”,很大程度上是指依靠西方的經濟實力、精神力量和價值觀念逐步獲勝。當然,保持軍事實力,加強核威懾和取得軍控談判中的有利地位仍是實施謀略取勝的前提。這一點在其1985年所著的《1999——不戰而勝》一書中說得更為詳細。
(二)布熱津斯基運用孫子謀略研究地緣戰略(Geostrategies)
美國著名學者,前卡特總統國家安全顧問茲·布熱津斯基在1986年出版了《運籌帷幄》一書。在這本堪稱冷戰時期西方的地緣戰略學代表作中,作者在全書最後一章的始末段,都引用了孫子的謀略思想作為結束冷戰的必由之道。在篇首援引了“不戰而屈人之兵”等孫子名言後,他在全書結尾段寫道:
孫子說:“上兵伐謀”。進行持久的曆史衝突,情況亦然。模仿孫子的話來說,美國欲在美蘇爭奪中不戰而勝,上策是挫敗蘇聯的政策和利用蘇聯的弱點。美國如果用地緣戰略論的眼光高瞻遠矚,這兩點都可以做到。
布熱津斯基當年從地緣政治的角度,分析研究了前蘇聯和華約集團的強弱點。前蘇聯固然是一個超級大國,是軍事強國,但在技術上有差距,特別是社會經濟問題嚴重,思想僵化,政治上缺乏活力。長期的“計劃經濟”製度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也嚴重挫傷了生產者和經營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如日常消費用的鞋子的式樣等標準都得由政治局下達指示。前蘇聯高度集中而又嚴重官僚化的經濟,效益很差。在80年代中期,其經濟水平被認為“隻不過是發展中國家內最先進的國家之一”。由於物質生活的不豐裕,廣大公民常常為購買生活用品而排長隊。這時候,他們會看到享有“特供”的前蘇聯高級官員的轎車,飛馳而過駛往鄉間別墅。這種反差在人民心理上所造成的影響是深刻和持久的。基於以上的和其他一些情況,布氏認為前蘇聯本身存在著不能克服的弱點,因而可以“不戰而勝”。
《運籌帷幄》一書,從地緣戰略角度指出,美蘇爭奪中有3條主要戰線:歐洲的遠西戰線,東亞的遠東戰線,中東南亞的西南戰線。在各條戰線上分別有其“關鍵性”國家(linchipinstate),其中波蘭在遠西戰線上尤為重要。因為波蘭在地緣政治和地緣戰略方麵舉足輕重。“如果波蘭取得比較自主的地位,那必然會破壞蘇聯對立陶宛和烏克蘭的控製。如果波蘭擺脫莫斯科的控製,分離主義傾向可能隨之加劇,從而破壞大俄羅斯人的支配地位”。
顯而易見,“關鍵性國家”的概念在地緣政治鬥爭中,是與孫子所說的“得天下之眾”的“衢地”,不謀而合。80年代末席卷東歐的“風暴”之源正是在波蘭,足資證明。誠然;布熱津斯基是波蘭裔的美國學者,擔任過哥倫比亞大學共產主義研究所所長,對前蘇、東問題頗有研究,尤其對波蘭問題的研究“情有獨鍾”。但是,應該說他在寫《運籌帷幄》一書時是把地緣戰略觀點和孫子的思想相聯係的。這與全書以“謀攻篇”的觀點作結束語是相一致的。布熱津斯基在《運籌帷幄》的中譯本序言中寫道:
本書原著在美國出版,主要探討美國對蘇聯的戰略。現譯成中文,與中國讀者見麵,我感到十分高興,這是因為:中國是一個大國,可以肯定地說,將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中國的戰略思想和實踐在世界軍事藝術史上最為豐富,因此,我特別關注中國的軍事和戰略理論家對我著作的反應。
我在本書的最後一章,引用了孫子的一段話。中國的地緣戰略位置令人注意到孫子的另一段話。孫子在《九地篇》中說:“諸侯之地三屬,先至而得天下之眾者,為衢地。”運用孫子的這段話,從更廣的範圍討論美國的戰略和美中關係的重要性,我認為那是最為恰當不過的了。
最後,我想提一下,我曾有數次機會同中國最高領導人在一起討論戰略問題。從我在華盛頓第一次會晤鄧小平主席,到後來在華盛頓同他會談(請他到我家做客時和他在白宮會見美國總統時),直到在北京再次與他會麵——在前前後後多次交談中,給我留下的深刻印象是,中國目前政策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中國領導人高瞻遠矚的地緣戰略思想,而這種思想深深紮根於對地理位置和曆史經曆作用的深刻認識,即各民族國家的地理位置和曆史經曆對決定其當代戰略有著無可置疑的重要作用。而美國則由於建國曆史甚短,在處理國際事務中常常表現得對這些因素的作用缺乏深刻的認識。正是鑒於這種情況,我主要為美國軍政要人撰寫了這部著作,以彌補這方麵的不足。
(三)《大戰略》作者高度評價《孫子兵法》
1973年出版的柯林斯所著《大戰略》一書,在“代序”中的“公認的戰略創新者”一節裏,開宗明義地指出,“孫子是古代第一個形成戰略思想的偉大人物。”在第三章“戰略的實質”中,作者談及大戰略的含義與利德爾·哈特的結論(即“大戰略”的“真正的目的與其說是尋求戰鬥,不如說是尋求一種有利的戰略形勢”等語),指出“這不完全是個新觀點。孫子早已認識到:‘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在第四章“作戰原則”中,作者根據孫子與克勞塞維茨的作戰原則以及富勒的現代作戰原則,綜合英軍、美國陸空軍、前蘇軍的作戰原則和要素,列出“目標”、“進攻”、“集中”、“節約兵力”等18項作戰原則。其中,《孫子兵法》占了前6項,即從“目標”到“突然性”原則。可見,《孫子兵法》的思想仍對現代作戰行動起著指導作用。
柯林斯用孫子的名言闡述“機動”原則,特別是戰略機動的實質,是十分精辟的:
機動是實現集中的手段。機動是與思想上的僵化或物質上的靜態相對立的。它意味著將戰略重點迅速從一種方式轉到另一種方式的能力,這同在時間和空間上重新調整部署一樣重要。孫子在許多世紀前就指出:“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根據計劃、壓力或意料不到的時機等情況,機動性不僅是軍事的,也可以是政治的、經濟的和心理的……
(四)用孫子思想總結越戰教訓
1,《大戰略》一書的認識。對美國在越戰中失敗的原因,柯林斯認為美國“過於片麵了”。
我們過分依靠使用正規的軍事手段,致使我們忽略了本該同時運用的美國實力中的其他的有效手段。孫子說:“上兵伐謀。”在越南戰爭情況下,“謀”即指革命戰略。美國忽視了孫子的這一英明的忠告,愚蠢地投入了戰鬥。我們過高估計了我方的能力,過低估計了敵人的能力。我們熱衷於使用武器力量,其結果是很快產生了一個不起決定作用的目標:戰場上的勝利。於是,政治目標和軍事目標又一次脫節了,使我們蒙受了損害……
事實上,美國在越南戰場上的情況是,“打贏了每場戰鬥,但卻打輸了戰爭”。因為美軍“遠征”到越南既有悖於越南人民的意誌,也得不到美國人民甚至國會的支持。正如孫子所說“上下同欲者勝”,而美國國內的反戰情緒高漲,豈能打贏這場戰爭。
2.駐越美軍司令的認識。擔任過駐越美軍司令的威廉·威斯特摩蘭上將,在其回憶錄《一個軍人的報告》中,也用了孫子的名言談及越戰失敗的原因:
正如孫子所說:“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我還想起了惠靈頓公爵對上院的致詞:“大國打不了一場小戰”。我本人在1966年2月檀香山會議上曾做過以下的概括:“每一次戰鬥、每一場戰爭都會出現這樣的時刻:雙方由於似乎是無休止地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更多的資源和更堅定的信念而消耗得筋疲力竭。這時,決心再努一把力的一方就是勝利者。”
美國人民對一場進行了17年有餘的戰爭感到厭倦。他們的孩子直接在這場戰爭中戰鬥了7個多年頭。他們沒有,也許是不能清楚地看出和理解,這場戰爭對美國的切身安全究竟有什麼關係……
3.尼克鬆的認識。尼克鬆也引用了同一孫子名言,還加上了“兵貴速,不貴久”(“作戰篇”)一句來分析越戰失敗的原因。他不得不承認,“民主國家”打不起持久戰,隻有在公眾輿論支持戰爭的情況下,才能打好仗。如果進展不大,公眾輿論是不會支持打久拖不決的戰爭的。對於美國遠渡重洋、跨過半個地球派兵到越南打仗的事實,孫子的話就更有意義了。
分析美國越戰失敗原因最為深刻的,要算美前國防部長羅伯特·麥克納馬拉所著的《回顧:越戰的悲劇與教訓》一書了。書中,他第一次就越戰向全世界真誠地懺悔:“我們錯了,徹底錯了!”他在書尾總結了美國在越南遭慘敗的11條主要原因。雖然沒有直接引用孫子的話,但是他列舉的屬於既不“知彼”又不“知己”所造成的錯誤就有6條。
(五)《孫子兵法》進入美國軍事院校課堂
1983年,美陸軍軍事學院出版了《軍事戰略》一書。這是一本論文集,供美國軍事院校作參考教材。在這部集美國現代軍事戰略研究之大成的著作中,有一篇是專門介紹《孫子兵法》的。選輯《孫子兵法》的編者是小阿瑟·呂克(ArthurF。Lykke,Jr。)上校。他首先引用了利德爾·哈特為英譯本所寫的前言,概述了對《孫子兵法》的高度評價。接著指出,盡管《孫子兵法》成書於公元前五世紀,但其軍事思想至今仍有重大意義。隨後他分10節共18小段對《孫子兵法》原文作了迻譯,其英譯文采用的是賈爾斯版本。這10節的標題分別是:(1)兵法之上策;(2)“善戰者之勝”道;(3)戰爭指導——“用兵之法”;(4)戰備——“恃吾有以待也”;(5)詭道;(6)攻擊方法——奇正之變;(7)軍爭;(8)長久的戰爭——“久則鈍兵挫銳”;(9)“將有五危”;(10)無私無畏——為將者“唯人是保”。從其所摘《孫子兵法》的內容來看,主要側重於指揮官的素質和有關的作戰原則,以供美國高級軍事學員們學習研究。
其實,美國軍事院校講授《孫子兵法》的曆史可以追溯到1921年。美國陸軍軍事學院在其1921—1922年度的講課教程計劃中就有一課是講孫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