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西方文學家評《孫子兵法》(2 / 2)

西方作家的心聲

克拉維爾對《孫子兵法》的酷愛並非文人墨客的心血來潮,而是從其切身體會中,尤其是反思二戰期間的戰俘經曆,領會到孫子的偉大智慧。這位美國的通俗作家、亞洲家世小說家原是英國人。1943年,他剛18歲,在英國皇家炮兵任少尉,被日軍俘虜,關進爪哇和新加坡昌吉戰俘營達3年半之久。他於29歲時移民去美國,進入好菜塢電影界,成為電影劇本作家、製片人、導演中的佼佼者,並加入美國籍。1973年,克拉維爾為尋找創作靈感前來香港。在這塊寶地上他又獲得了成功。到1982年,先後創作了有關亞洲的長篇小說4部,銷售量達1400萬一1500萬冊。其中,1980年根據其《幕府將領》小說改編的12小時的電視連續劇,轟動了美國社會,觀眾人數達1.25億人。麵對個人的巨大成就和鵲起的聲譽,克拉維爾表現出類似東方學者的謙虛態度。他在1982年接受采訪時說:“我絕不是一個文學名人。我努力工作,盡力而為……說真的,我關心的是讀我的書的人能得到快樂……我希望我能把我感興趣的一些情況轉達給讀者。我還希望我或許能成為東西方之間的橋梁。”

的確,克拉維爾通過弘揚《孫子兵法》促進了東西方文化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如前所述,他在1977年參加香港“快樂穀”一次賽馬會後的翌日,香港賽馬總會幹事威廉斯送給他一本《孫子兵法》英譯本。從此與之結下了不解之緣。克拉維爾後來在其《貴族之家》小說裏,讓書中的許多人物對孫子極盡讚譽之辭。1988年,他在瑞士定居後仍關注《孫子兵法》的出版工作,不僅一版再版其英譯本,而且自費出版了德譯本。爾後又自費出版了西班牙文本和葡萄牙文本。他在1989年6月致筆者的信中,吐露了他為何在晚年要弘揚孫子思想的心聲:

關於孫子:我的祖籍是英國人,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是一名英國皇家炮兵的尉級軍官,並被關在爪哇和新加坡昌吉的日本戰俘營裏達3年半之久。因此,我對戰爭有所了解,我更知道高級軍官的情況,他們幾乎個個都很蠢和缺乏軍事知識。自從我發現《孫子兵法》這本書以來,我每想起我所參與的戰爭,我的父輩們所參與的戰爭,或者任何一場偏離戰爭常規的戰爭,我就對孫子的法則沒有深入我們的心靈而感到憤懣——我年少時進入男子公立學校,大部分的入學者都是軍官的兒子,他們將來都要加入英國三軍當軍官。在1939年,我們是15歲或16歲。我們班總共約80人,其中隻有7人在戰爭中生存下來。如果我們掌握了孫子的知識,就絕不會死那麼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