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變的目的隻有一個,那就是讓自己變被動為主動,從而更好地駕馭事態的發展。雖然應變中的“變”是多種多樣,千姿百態的,但是,“應”卻可以見招拆招,將“變”迎刃而解。應變是考驗一個人快速反應和臨場發揮的試題,從中無不體現你的才智和膽略。
語言是我們在溝通過程中的主要工具,我們運用語言進行溝通的同時,不免會遇到形形色色的困難和窘境。麵對周遭環境的突然惡化,麵對談話的戛然中斷,麵對對方令人猝不及防的刁難,我們該如何應對呢?
對諸如以上突發的危機,我們一定要學會語言上的應變,好讓我們在短時間內想出應對之策,在複雜多變的環境中,化險為夷。
既然“變”是千變萬化的,那麼“應”也是多種多樣的。我們要看情況而選擇應變的策略。
日本前首相田中角榮青年時期,曾宣布他五十歲時不論政績如何都退出政壇,然而他五十五歲正值事業巔峰期的時候,輿論將舊話重提,問他如何早已過了五十歲還不退休?
田中應變地說:“我宣布五十歲退休的話是在二十多年前說的,那時候人的平均壽命才不到六十,現在都超過七十歲了嘛!”
田中這番話終於給自己解了圍,足見轉移語義的妙用。
同一個語詞或語句,在不同的語境中或從不同的角度看會有不同的含義。像田中角榮這樣通過語義的轉移,自圓其說,來改變不利的情境的方式,很是聰明。在外交場合不乏像這種化尷尬為神奇的例子,周總理用的卻是另一套路數。
美國代表團訪華時,曾有一名官員當著周總理的麵說:“中國人很喜歡低著頭走路,而我們美國人卻總是抬著頭走路。”此語一出,話驚四座。周總理不慌不忙,臉帶微笑地說:“這並不奇怪。因為我們中國人喜歡走上坡路,而你們美國人喜歡走下坡路。”
美國官員的話裏顯然包含著對中國人的極大侮辱。在場的中國工作人員都十分氣憤,但由於外交場合難以強烈斥責對方的無禮。如果忍氣吞聲,聽任對方的羞辱,那麼國威何在?周總理的回答讓美國人領教了什麼叫做柔中帶剛,最終尷尬、窘迫的是美國人自己。作為一個外交家或政治人物,既然善於運用語言特義為自己解除因境,那麼他就必然善於運用雙關修辭保護自己和攻擊對方。但是作為一名普通人,我們在生活中又該怎樣說話,才能達到維護與反擊的目的呢?
有一個常愚弄他人而自得的人,早晨,他正在門口吃麵包,忽然看見鄰居騎著毛驢哼哼呀呀地走了過來。於是,他就喊道:喂,吃麵包吧!鄰居連忙說,謝謝您的好意,我已經吃過早飯了。湯姆一本正經地說,我沒有問你呀,我問的毛驢。然後得意地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