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可能經常會遇見“進退兩難”的無奈,既不想在一棵樹上吊死,也不忍心重頭再來。但是,事實上,我們將眼界放寬的話,就會發現,如果在僵持的時候,你懂得了另辟蹊徑,或是讓步三分,你就會得到新的光明。“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讓步法則,能讓你在人際關係中前進更多。
“與人方便,自己方便”,是一句老話,其所涵蓋的意義也不難理解,就是“給別人方便,就是給自己方便。”古代有首膾炙人口的《讓牆詩》,記不住是哪位名人寫的,可這首詩的內容筆者是了然於胸:“千裏捎書為一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講得就是這方麵的道理。至於關於這句老話的例子就更多了。
在非洲大陸上有一種甜瓜,它的滋味十分迎合土豚的口味,是土豚的最愛。然而,土豚並不是吃了甜瓜之後拍拍屁股就走,它把自己吃了甜瓜後拉下的糞便用泥土埋起來,因為糞便中有未消化的甜瓜籽。土豚就這樣“種”下了很多甜瓜。那些種子有土也有肥,來年便結出更多的甜瓜,土豚於是就有了更多的食物。土豚和甜瓜互利互惠,彼此都得以繁衍生息下去。
淡水龍蝦被捉住放在桶裏,千萬別以為它們不可能爬出去,要是不蓋上網罩它們真的就逃走了。知道它們是怎樣爬過高高的光滑的桶壁的嗎——它們一個頂著一個組成了一架“蝦梯”,以齊心協力去試圖擺脫即將成為盤中餐的命運。
螃蟹在陸地上也可以生存,但離開水的時間不能太久,所以它們就一路不停地吐泡沫來沾濕自己和同伴,一隻螃蟹吐出的泡沫是不可能把自己完全掩蓋起來的,幾隻螃蟹一起吐,那些泡沫連接起來就形成了一大片,螃蟹們也就營造了一個富含水分並且能夠容納它們每一個於其中的空間,彼此都爭取到了生存的機會。
自然界且有這麼多例子證明如此的道理,作為人生活在社會中,就更應該能體會到這個道理的存在了。人在世上,難免都會遇到困難,幫助別人,無形之中也幫助了自己,這樣的例子也不下少數。
一個鄉下人進城經商,在一條街上開了家店鋪。剛來不久,他就發現這條街不僅生意不好,而且路麵坑坑窪窪,到處是殘磚亂石。鄉下人覺得奇怪,就向相鄰的商家請教。相鄰的商家告訴他,路不好走,經過的人或車輛就會慢下來,人們走進店鋪的幾率就會增加,這樣才能增加商機。鄉下人對這種邏輯很不以為然,他不聽周圍人的勸阻,堅決搬走路上的磚石,並找人將路麵修平。從此,這條街人車暢流,呈現出一派繁華景象,商機非但沒有減少,反而大增。眾人疑惑不解地問鄉下人:路通暢了,人們駐足停留的機會少了,何以商機反倒增多了呢?鄉下人答道:路不好,人們多繞道而行。經過的人少了,商機又怎能多?
這個故事至少讓我們明白了這樣一些道理:有的時候,利人才能利己。社會是大家的社會,既然如此,我們生活在一個共同的社會中,就必然是人人為我,我也為人人,大家都在互相服務對方。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遇到這樣的情況時,不少人往往將這句話置於腦後而不顧,甚至反其道而行之,要求別人給自己方便的時候多,自己方便他人的時候少。“與人不便自己不便”,這樣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不難遇見,諸如:說話沒有回旋餘地,最後把自己置於尷尬境地;辦事不留後路,結果把自己逼到死胡同;行路互不相讓,導致人車相撞。得理不讓人,反成沒理人……
近幾年私家車越來越多,起初商家們在門前沒劃出停車位,留有適當的進出車通道。駕駛員們在停車時多數是怎麼方便怎麼泊車,結果就完餐回去時,經常是“四麵堵車”。凡是駕車出去就餐的人,可能都有過這樣的經曆,當酒興正濃時,不是服務生喊自己的車牌號讓動動車,就是自己酒足飯飽後,前後左右都是車的現象。
給別人的方便也是給自己方便,這從哲學上講是辯證統一的關係,從社會上來說是一種豁達和美德,當今來看也是社會和諧的需要。如果我們能夠做到,處處事事都依照這樣的原則行事,“寧願自己攬下麻煩,不給別人增添困難”的話,心存這般古道熱腸,辦事定會左右逢源。你不僅會贏得四海朋友,而且還會招來八方財源。與人方便自己方便,好心回報如願以償。我們又何樂而不為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