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0章 巧舌破尷尬,主動打破僵局話語技巧(1 / 1)

生活中總有尷尬情景發生,在尷尬情況已經出現時,則應該學一點化解它的話語技巧。

在上海著名的大酒家,一位外賓吃完最後一道茶點,順手把精美的景泰藍食筷悄悄插入自己的西裝內側口袋裏。服務小姐不露聲色地迎上前去,雙手擎著一隻裝有一雙景泰藍食筷的綢麵小匣子說:“我發現先生在用餐時,對我國景泰藍食筷頗有愛不釋手之意。非常感謝你對這種精細工藝品的賞識。為了表達我們的感激之情,經餐廳主管批準,我代表我們酒店,將這雙圖案最為精美並且經嚴格消毒處理的景泰藍食筷送給你,並按照大酒家的優惠價格記在你的賬簿上,你看好嗎?”

那位外賓當然明白這些話的弦外之音。在表示了謝意之後,說自己多喝了兩杯“白蘭地”,頭腦有點發暈,誤將酒店的筷子插入自己的衣袋裏。並且聰明地借此台階,說:“既然這種食筷不消毒就不好使用,我就‘以舊換新’吧!”說著取出內衣裏的食筷恭敬地放回餐桌上,接過服務小姐給他的小匣,向付賬處走去。

服務小姐的做法十分聰明,既沒有“大喊捉賊”讓外賓沒有麵子,下不來台,又成功避免了餐廳的財產損失,不能不說是我們應該學習的聰明之舉。

下麵有個小故事,能充分說明機智的言語,能化解尷尬的道理。

一個端午節的晚上,街道旁邊一位婦女正在賣粽子。

她先是一個一塊錢的賣,後來又說一個兩塊錢。一位老大媽買粽子時就責問著說,剛才不是還一塊錢一個,現在怎麼就兩塊錢一個了?結果賣主卻是理直氣壯地說,她這是一分錢一分貨,一塊錢是一塊錢的,沒法和兩塊錢的比。最後還罵老大媽是“土氣”。

老大媽的臉色一下變了,開始跟賣粽子的婦女爭執。一場口舌戰爭即將爆發。

這時旁邊一個人靈機一動對老大媽說,“阿姨您聽錯了。她不是說您‘土’,是說粽子有點苦呢。”老大媽的臉色逐漸好轉,笑著說:“真是年紀大了,耳朵都不靈了。”

同樣是在一輛列車上,一個賣雪糕的人,先叫一塊一個,後又叫兩塊一個。一位婦女買雪糕時說:“前麵賣的一塊,後麵賣的是兩塊,有這樣做生意的嗎?”賣主卻說:“這叫一分錢一分貨,一塊的怎能和兩塊的相比,我的雪糕是正宗貨。”臨了補了一句:“這人真虎(‘虎’是東北話‘傻’的意思)”。

買雪糕的女人臉上“唰”地紅了,轉高聲說:“你這話是怎麼說的?你說誰‘虎了巴卿’的?”賣主頓時傻了眼,買主卻越叫越帶勁。這時一位旅客靈機一動,說:“大姐,她說的是雪糕‘苦’,不是說您‘虎’的。”賣主也隨聲說:“我是說雪糕,不是說您,對不起,我沒說清楚。”那買主便逐漸多雲轉晴,臉上又陽光燦爛了:“哎呀,我的耳朵要聾了,怎麼打起岔了,真不好意思!”賣主向圓場者感激地笑了笑,溜之大吉。

這位路人乘客的巧舌,解開了人們之間即將爆發的口舌矛盾。其實無論是家庭糾紛、親戚朋友之間的爭執,還是同事之間的爭吵、陌生人之間的糾紛都會經常發生,如果不及時地加以解決,無疑就會影響相互之間的關係和社會的安定團結。所以,動真情動之以情,圓中有方,勸中帶威,巧言相勸,就會化幹戈為玉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