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十九章(2 / 3)

女主人酣笑著,不停地向我們介紹情況。臨了,還告訴我們,前幾日,縣委書記梁廣大陪同《人民日報》總編輯胡績偉來訪問過他們一家。他們之間有一段很有意思的對話:

胡:南海縣農民如果每人平均分配達到五百元,我一定來賀喜。

梁:人平五百元,這是縣委提出的一九八五年實現的目標,現在看未,可以提前了。

胡:到時請一定寫信通知我。

梁:到時請一定來。

2綠色的村莊

還是在平洲公社境內。我們離開平東大隊東村二生產隊陳蘇的家,又驅車前往平西大隊聚龍生產隊訪問。

映入我們眼簾的,是一座綠色的村莊——

清澈的小河從翠竹林中穿出,向東流去;一排排農舍臨河而築,靜謐雅致;家家戶戶房前屋後的空地都種滿了時花。種得最多的是米蘭。這一株株米蘭,將眼前裝扮成一片深綠色:庭院是綠的,陽台是綠的,禾坪是綠的,就連那小橋下的流水也被映得綠波閃閃。空氣中處處彌漫著一種綠色的米蘭葉的馨香。

綠色,你這生命和青春的色彩,你這活力和朝氣的色彩,聚龍這塊土地自從有了你,才從中種水稻,搞單一經濟的桎梏下解放出來,煥發出春天般的生機。

你看,那在午後溫煦的陽光照耀下,閃著光斑的地方,不是桔園嗎?四季桔、朱砂桔、金蛋果……嫩綠的枝葉,金黃的果實,在微風中搖曳。陪同我們參觀的生產隊副隊長老楊說,這塊桔園,足十二畝,種了七千多盆桔,由十二個勞力負責管理,年包三萬元。這兩年,年年超產。

連著桔園的是金魚池。時已入冬,北風颯颯,雖有陽光,喜暖怕冷的魚兒早沉入了池底。我們為不能看到招人喜愛的突眼長尾小金魚,而有點遺憾。老楊介紹說:金魚共放養了一百八十池,合八點五畝,每池養二百多尾,九個勞力,年包三萬元。去年超產二萬元。

與桔園和金魚池隔河相望的是花場。這花場隻在人頭高的圍牆裏圍了一畝見方的地,種著品種繁多的花。有西洋紅、玫瑰、針葵、龍柏、含笑、玉蘭、鐵樹、芍藥、杜鵑、茶花、米蘭……這個花場創辦三年,去年光賣花苗就收入了一萬元;今年一至十一月份,收入過二萬。人們怎麼也意想不到,精心培植這塊花地的主人彭瑤,原來是一位鐵匠。辦花場前,他從未與花打過交道。看他兩手泥巴,性情憨厚,你問他一句,他答一句的樣子,似乎沒有什麼動人的事跡。可就是這位年已五十的長者,隻是由於生產隊發展多種經營的需要,便毅然離開鐵匠爐,走進花場。如今,遠近的人都稱他“花王”了。

臨分手時,彭瑤要我們一定去看看他侄兒彭超的家。他說:“我和侄兒都是靠種米蘭發家的。最近,彭超還上了電視哩。”

我們沿著小河重新折回村子,找到彭超家。這是一座新蓋的磚房。一進門,廳裏擺著電視機、錄音機,衣車、單車等東西。小夥子三十二歲,去年光自留地、屋前屋後種的米蘭賣了二千多元,成為全村米蘭收入之冠。加上生產隊分配和別的副業收入,他蓋起了新居。小夥子笑眯眯地告訴我們,去年米蘭市價好,全村每家每戶都有可觀的收入。真所謂花開富貴,老少歡喜。

我們走出彭超家,到村口橋頭臨別時,楊隊長對我們說:“聚龍隊,這兩年的分配水平有較大提高,這都要感謝黨的農村政策。隻要這政策不變,聚龍隊的分配水平,還能再提高一步,大夥的日子會越過越好。”老楊說這番話時,眼裏流出一股希望的光彩。哦,這自信的眼神和自豪的語調,我們在哪裏看到聽到過嗬?

3一串閃光的數字

是在縣委辦公室一間簡樸的會議室裏。縣委辦公室主任老李在向我們介紹全縣農民這兩年致富的情況時,眼裏也是閃動著這樣的光彩。李主任向我們開列了一串數字:

全縣社隊集體積累,一九七八年一億九千三百多萬元,一九八○年二億四千九百多萬元,比一九七八年增長百分之二十九點一,平均每戶社員占有集體的固定資產一千五百五十六元,每個農業人口平均三百八十三元。

全縣社員集體分配每人平均:一九七八年一百八十六元八角,一九八○年三百四十一元,比一九七八年增長百分之八十二。在二百三十七個農業大隊中,一九八○年有五十七個大隊人平分配超過四百元,有十二個大隊超過五百元,分配最高的南沙大隊為九百九十六元。人平百元以下的生產隊,已從一九七六年的四百多個,下降到二十五個,占生產隊總數的百分之零點八,分配最高的向南生產隊為一千一百三十二元。

根據多點固定的調查測算,農村人口每人每年家庭副業平均收入,一九七六年為四十六元,一九七九年為九十五元,一九八○年達到一百三十元。

全縣社員存款年終餘額:一九七八年三千七百五十三萬元,一九八○年八千三百三十萬元,每戶平均五百五十元,每人平均一百三十元,比一九七八年增長一點一倍。

——這哪裏僅僅是一串簡單的數學符號!這裏的每一個數字,每一項百分比,都包含著南海人民奮鬥的艱辛,融彙著南海人民辛勤的汗水,記錄著南海人民今昔的變遷,這是朝著富的目標變嗬!在南海廣闊的農村,我們足跡所到之處,都能切切實實地感受到這種變。其中,變得最普通而又最招人注目的,是他們的衣、食、住、行:

衣——從粗棉織品向的確良、尼龍、滌綸發展。如果你站在廣佛公路上,看川流而過、花花綠綠的人群,大多一下很難分出哪些是城鎮居民,哪些是農民。

食——從簡單化變得多樣化。許多農戶已從千百年來的燒柴改變成用電飯煲。

住——從平房升了樓房。

行——單車已經普及。有一部分富裕戶又開始向摩托車過渡。

最近,這裏風傳南海大瀝公社農民上廣州爭購摩托車的故事。今年國慶節,南方大廈到了二十多部日本進口的摩托車,售價每部約二千多元。大瀝公社的社員也不知從哪裏聽到了這個消息,許多人連夜趕去排隊,結果全給他們買了下來。

再能反映南海農民之富的,是“老三件”變“新三件”。“老三件”——手表、單車、衣車,已成為普通物件;“新三件”——電風扇、收錄機、電視機,也不稀奇。現在,南海的多數農民,都把是否擁有這“新三件”,以及是否蓋起新樓房,作為農村新型家庭設備的一種象征。

前麵提到的超萬元戶陳蘇,其實,在南海縣農村,何止他一個!光小塘公社南沙大隊,就可以開出一長串超萬元戶的名單:徐二珠、徐才、陳海二、李炎初、李炎和、李紹康、李亨然等二十戶;去年這個大隊分配收入九千三百元至萬元的還有十戶;五千元以上的一百四十戶;得款最少的五十多戶退休社員,也分到一千二百到一千五百元不等;社員在銀行的存款有一百一十八萬元,平均每戶二千一百三十元。還有更稀奇的事情:社員陳海二的男孫才四歲,可老人家已蓋起了一幢樓房留給他!

在經曆過幾千年貧窮落後的中國農村,南海縣這兩年來出現的事情,不能不謂之為今天神州大地上的神話!但這畢竟是現實中的神話。我們想,如果在全國的三千多個縣中,有十幾個,幾十個,乃至上百個,幾百個南海縣這樣的農村,中國的事情不是要好辦得多嗎?八億農民真正富了起來,能生產出更多的糧食、農副產品和工副產品,我們國家的麵貌將會有一個根本性的改變。真到了那時,我們的人民將以怎樣一種感激之情,來歌唱我們的黨,歌唱黨的三中全會的英明政策嗬!

第二章皇冠上的明珠

西樵山——南海秀旎山水中的一顆明珠。

工副業——南海經濟皇冠上的一顆明珠。

——作者手記

4張副秘書長夜談南海經濟

也許是巧合,來到南海兩天,竟然碰到了省委副秘書長老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