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樵地家家發達
大地戶戶平安
發達,平安!中國農民多少代人夢寐以求的願望,今天在南海,開始成為比較普遍的現實了!
9心靈的閃光
西樵山在變,西樵人也日見富裕起來,然而,他們都在想些什麼呢?他們都有著怎樣的心靈呢?
西樵公社辦公室副主任老冼同誌聽了我們提出的這個問題,開始是一愣,接著是含蓄地笑笑,他摸著一件唐裝衫的衣袋,掏出一個小本子,一頁一頁地翻著,然後向我們擺了兩個頗動人的數字:
——去年,全公社二十一個大隊,共上調糧食二千多萬斤。超出國家征購任務的百分之三十四;
——今年至八月底,全公社生豬上調數已達五萬多頭。超過了國家征購計劃的百分之二十二。上調後,本地豬肉供應仍保證充裕。
這兩個數字,是頗能說明問題的。從中我們可以窺見西樵人的心靈—— 一顆富了不忘支援國家的美好的心靈!
據說,當時他們公社有些“精明人”算了這麼一筆賬:超計劃平賣給國家的糧食七百萬斤和生豬一萬多頭,如果都拿到自由市場去賣高價,全公社可以多收入幾百萬元!這筆款子,在那些時時都想著“向錢看”的人眼裏,是一筆多麼可觀的數字嗬!但是,他們從生產隊的社員到公社幹部,都沒有這樣想,沒有這樣做。他們說,西樵農村的日子富了,哪能不顧城市和國家!不久,當深圳特區豬肉供應較緊,向他們求援時,他們又按牌價調援了四千頭肥豬。
當然,老冼沒有同我們細說這些。有的情況,是縣委宣傳部的小完同誌告訴我們的。小完說,西樵這個公社的群眾,身在旅遊區,不眼花繚亂,搞歪門邪道隻顧自個兒賺錢的事極少。社員們搞農活勁很足,糧食上得快,一九八○年被評為全佛山地區的先進生產一等獎。一九八一年夏,由於自然災害,全縣百分之九十的公社都減產,但他們每畝卻增產十多斤,總共多打了四十多萬斤糧。魚塘也幾經洪水侵襲,估計有一百多萬斤魚被衝進了西江。但到年底,塘魚仍有較大幅度增產,每畝水麵收獲達五百一十九斤。總產量超過了八百八十萬斤。如果將這些魚都拿來供應廣州市民,每人可以分到好幾斤哩!
這些介紹,不禁使我們想起在民樂大隊見到的那一個個漁農來。他們在寒風中仍將褲腿卷得齊膝高,黑色唐裝衫上整天沾滿泥水。早晨,他們頂著星光起床;夜晚,踏著月色歸家。長年到頭,總是架著小艇,搖碎了滿河晨星暮色,割回鮮嫩鮮嫩的青草,一把一把地撒進那魚兒撇歡的大塘。撇下的,是他們豐收的希望嗬!
時間一個月一個月過去,到秋風吹動落葉之時,許多人收割完田裏的稻子,掛起了禾籃,準備休閑一個時日,他們卻將鋪蓋卷進了四麵透風的塘寮,冒著風寒,聽魚兒搶草。魚兒長膘了嗎?塘頭會漏水嗎?還有,那狡猾的水獺會不會來偷魚呢?整夜整夜,水煙筒的亮光總是映著星光水色。在塘邊忽明忽滅。到年底,塘魚該收獲了,他們又高高興興地拉起銀網,撈起一擔擔活蹦亂跳的鯇、鰱、鱅、鯉,裝上小艇,送進水產收購站,運往廣州,或出口香港。
那天,民樂大隊的添叔一邊向我們講述這些,一邊要人拿來一個燒得通紅的火鍋。他出去稱了一條魚,端來熟油,快活地與我們一起打起邊爐來。人多凳子不夠坐。老隊長脫了鞋,“嗵”一下跳到了台上,蹲在爐邊,大塊大塊地將魚肉夾進我們的碗裏。
魚的味道是鮮美的。我們也從中體味到了西樵漁農勞動的艱辛和收獲的歡樂。
邊爐的火很旺。我們從中感受到了西樵人熾熱的心腸。
老隊長蹲在台子上的情景特別令人難忘。一雙大腳,使人想起那一雙雙長年在風雨中奔波的赤腳。
今年夏,西江洪水驟漲。一夜之間許多魚塘漫頂。就是這一雙雙赤腳,奔走在風雨裏,泥水裏。老隊長帶著群眾,扛來自己家裏的床板,攔在一口口即將過水的塘堤上。那一夜,西樵山下的千萬口魚塘邊,處處人聲鼎沸,風雨燈和手電光交織著。為了護魚,許多人都跳進齊腰的洪水中,張網,結繩,攔板……
這就是西樵人的精神!這就是西樵人的風格嗬!
第四章僑鄉春風
樹高千丈,葉落歸根。
——一位九江僑胞的話
10九江嗬……
從西樵沿西江東望,在水天迷蒙的盡頭,就是九江。這裏已不屬南海縣中北部的圍田地區,而是與順德縣毗鄰的沙田水網地帶。河汊縱橫,魚塘錯落,蔗林似海……有著典型的三角洲水鄉風貌。
一年,又一年……西江默默地從這塊窄長形的土地上流過,對九江的容貌,真是熟悉無二了。
然而,在一個冬日的黃昏,一位西裝革履的遊子,驀然而歸,佇立在你身邊的碼頭上。寒風吹動著他滿頭銀發,全然不察。老人熱淚縱橫,張著脫落了門牙的大嘴,呢喃著:“這是九江嗎?這是故鄉嗎?回來了,回來了嗬!”
這位老者,名叫朱朗星,是一位旅美僑胞,還擔任香港南海九江商會的名譽會長。自解放以來,他沒有回過鄉。也不敢寫信給在故鄉公社當幹部的弟弟。不久前,他因事到了香港,原也不打算回來,後在許多朋友的拉扯下,才隨他們商會的回鄉訪問團踏上了歸程。他們取道江門,原計劃先遊覽江門市容,爾後再回九江。船到江門,天已麻黑,朱先生焦急地對陪同的人說:“我恨不得馬上能趕回九江去。”
“歸心似箭”,就是朱先生此時的心境!
船泊九江碼頭。朱先生沒等人攙扶,就急步走上岸去。他久久地眺望夢裏多少回思念的故鄉:江水滔滔,大堤巍巍;高高的煙囪,深綠的蕉堤,倒映塘水的桑基,帶陽台的新樓……都在彎月的銀輝點染下,織成一幅故鄉的新畫。一刹那間,那兒時苦澀的記憶,隨著萬家燈火在他腦海中升起。
是的,僑鄉九江變了!其變化最明顯地集中反映在那鎮上。
這座有著九百多年曆史的小鎮,今日一片欣欣向榮:
一河兩岸,長街靠水,樓群聳立,店鋪繁華。河南岸,近年才新興的市場,人頭攢動,市聲不絕。街道一邊,農副產品一擔連一擔。蔬菜還沾著露水,魚蝦活蹦亂跳。街道另一邊,尼龍布匹,家用電器,日用百貨琳琅滿目。穿著新鞋賣菜的,賣了菜斬燒鵝的,抱著孩子買衣服的;鬧鬧嚷嚷,足足延伸了一二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