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十七章(2 / 3)

1983年和1984年,黎達蘇由最初幾年個別的調整,而變為整個人事幹部製度的改革。

頭一年,他主要將經濟手段引進幹部機製。實施管理人員嚴格的崗位責任製和職務津貼,責、權、利統一。

第二年,對中層幹部一律考核、實行聘用製,能者留任,不稱職者罷免,廢除幹部職務終身製,提高企業的管理效能。

黎達蘇在分配製度與幹部製度改革上雙管齊下,使這部龐大的企業機器進入正常、高效的運轉。企業內部的凝聚力由此生成,企業內部人際關係的正序狀態也由此造就,自然,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滿意的。有極少數人不滿意,甚至表現出很大的反彈力,才是正常的。隻不過,他們使用不上新式的武器予以反擊,還是什麼“經濟主義”嗬,“獎金掛帥”嗬,“黨不管黨”嗬。這實在是一種世紀疲憊的情緒和心態。當然,他們有時聚合起來也會在一個特定時期形成某種力量。旋風還在後頭。旋風終究也潰散了。

黎達蘇不是全智全能的。但作為一個優秀的領導者,他能將別人的智慧吸納,形成自己更高的智慧。

1982年,一位從事銷售工作和另一位從事技術工作的職工,先後產生一個共同性的構想:由本廠出資,以本廠名義,用珠江牌鋼琴演奏,舉辦一次全國性的鋼琴比賽活動和開辦一個鋼琴培訓中心,以提高企業和產品的知名度,擴大在客戶中的覆蓋麵。黎達蘇天資聰穎,一點即通。他站在企業競爭的全局,看得更遠、更深。企業與文化結合,適應了商品經濟新的轉變,抓住產品特點,可以開拓銷售新局麵。

1983年7月,以“珠江獎”命名的全國青少年鋼琴邀請賽在廣州開幕。黎達蘇親臨現場。全國音樂界著名的前輩相一大批有聲望的鋼琴演奏家、教育家,作為大賽的顧問或評委,自始至終出席了這次盛會。在推動中國鋼琴藝術事業和鋼琴製造工業的發展上,這一舉動,將以建國以來前所未有的創造性而載入史冊。

緊接著,同年秋,廣州鋼琴廠與中央音樂學院又在廣州合作開辦了少兒鋼琴培訓中心。

此後,形成製度。從1984年起,廣州鋼琴廠每年都在國內某一個大中城市,出資舉辦一次全國性或地區性的、包括港澳地區在內的珠江鋼琴邀請賽或珠江鋼琴夏令營活動(已先後在廣州、北京、武漢等地舉辦)。

“珠江鋼琴熱”席卷了社會,至今不衰,在社會上,“廣州鋼琴廠”已被“珠江鋼琴廠”的稱謂所替代。

由此,我們聯想起黎達蘇在進廠初期及鋼琴生產的遠景規劃上,對社會於文化的需求上給子的正確評估。

上任伊始,黎達蘇麵對的是一個人員老化、設備落後、管理混亂的小生產式的舊式鋼琴廠。但是,在新舊交替的徘徊時期,黎達蘇已經預感到世紀的複興,必將帶來經濟的複興與文化的複興。人們對文比的需求必將隨著經濟的日益增長而增長。鋼琴——這個“樂器皇後”,也將隨著文化的解凍,進入文藝團體、音樂院校,進入大中小學幼兒園,進入普通的百姓家庭。

黎達蘇的預測已被實踐所證實。現在,他又以係統工程學的原理來預算鋼琴需要量的未來:

全國2億個家庭,如果千分之一的家庭擁有鋼琴,就是20萬台,而目前全國年產量僅四萬台,世界具有整台鋼琴生產能力的國家還不足20個,年總產量約100萬台,光美國一個國家,每年需要進口鋼琴23萬台。國際市場的容納量比國內還要大得多。到1990年,廣州鋼琴廠的產量增至年產5萬台的目標,就是依據這樣的背景和本廠的實力提出來的。

神聖的原則和政策,產生了神聖的效應與甜蜜的果實。下麵,必須引用枯燥的數字來說明並不枯燥的生產指數。1988年完成的主要經濟技術指標及與1987年的比率:

產量:23100台,增長31%;

產值:3744萬元;增長之6%;

利稅:2081萬元,增長61%;

利潤:1520萬元,增長5l%;

銷售收入:8247萬元,增長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