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十八章(3 / 3)

他竟在新一屆陸豐縣委常委選舉中,成為唯一的一名落選者。

好在汕頭市委、汕頭經濟特區領導層在考察和任用幹部時,重曆史,重才能,重實際能力和貢獻。幫助陳書燕走出“低穀”,將全新的事業交待給他。

在更高的層次,更全方位的舞台上鍛煉自己,造就自己。

1983年,陳書燕出任汕頭經濟特區物資公司總經理。

他在尋找新的“自我”。在千千萬萬個企業的競爭中,他要走出一條新路。這裏,深深烙印下他自己強烈的精神、個性特點。

一個企業的精神,就是一個企業的靈魂,一個企業的生活信條,一個企業的人格力量。

陳書燕在傳統規範與時代精神趨向的結合點上,確立“企業精神”。

他概括和提煉為八個字:

艱苦奮鬥,勇於開拓

陳書燕進一步解題,言之鑿鑿。

“艱苦奮鬥”不隻是一個限於生活範圍的概念,也是一個貫穿於生產、工作、生活全過程,貫穿於人們全部實踐活動的概念。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才承認商品經濟、市場經濟。在生產力發展水平還很低,經濟基礎和文化基礎都相當落後的現況下,要在本世紀末達到小康水平並非易事,要在下個世紀中葉達到世界上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更是十分艱巨。作為民族傳統美德的“艱苦奮鬥”精神,是發展與取勝的一個法寶。

物資公司組建初期,全部財產“一八三九”:一個印章、十八個人、三部載重貨車、九千元開辦費。而且四個“沒有”:沒有住房、沒有官銜、沒有資金、沒有業務費用。

正是依靠“艱苦奮鬥”,團結協作的精神,變壓力為動力,才迅速打開了局麵。

“勇於開拓”與“艱苦奮鬥”兩者之間,互為依存,互為補充。

把“艱苦奮鬥”理解為固守,理解為滯前,那將製約甚至窒息“勇於開拓”的精神。

而沒有開拓,便沒有創造,沒有變革,沒有超前。

倘若不是“勇於開拓”,原來一個純粹服務型的“三無”——無主動權、無經營權、無進口權的公司,僅僅幾年怎能被國人矚目,世人注意呢?

物資公司屬特區國有企業。

它的難度在於:沒有國家計劃分配的物資,隻能依靠國際市場購進物資材料和國內部分計劃外物資。

作為一個物資公司,不進入國內國際市場,參與市場競爭,按國際慣例運轉,變“三無”為“三有”:有主動權、有經營權、有進口權。它的發展將是極其有限的。它的生命力也不可能長久的。

陳書燕為物資公司尋找到了一條可行的路子,一種“企業格局”:

服務型——服務貿易型——工貿外向型——集團型——多層次、多功能、跨行業、跨地區、跨國際的進出口集團公司。

現在,物資公司已擁有:13家專業公司、20家內聯“三資”企業、5家商場、1個保稅倉、19家工廠,以及一大批出口產品生產基地和車隊、倉庫、加油站等。

投資興辦了醫藥、塑料製品、陶瓷、化工、服裝、建材、造船、石製品等實業。

還拓開房地產業務。

在國內貿易方麵,公司同粵東地區,以及廣州、上海、北京、天津、大連、青島、西安、廈門等幾十個對外口岸建立了輻射狀的經濟聯係。

進出口業務從港澳地區以及東南亞發展到美國、日本、蘇聯、奧地利、加拿大、西德、法國、巴基斯坦、敘利亞、意大利、烏拉圭、沙特阿拉伯、坦桑尼亞、埃及、荷蘭、比利時、香港、澳門等25個遠洋國家和地區。

在香港,興辦了汕頭經濟特區第一個投資企業——旭皓有限公司。

在海外辦實業,是陳書燕夢寐以求的。“旭皓”是第一個,但決不是最後一個。

民為天,法為本。

一個國家,一個政黨,一個階級,一個團體,都必須置於法律管轄之下。

一切物質或精神的產生,也必須接受法的製衡。

靠損害國家、集體或他人利益謀取富有,是不義之財。

社會主義企業,必須依法經營。陳書燕對此毫不含糊,嚴格遵守。

宗旨是:

依法經營,照章納稅,履行合同。

凡對外聯係業務的物資公司人員,必須經過《經濟合同法》、《稅法》、《企業法》等考試合格,才能授權簽訂合同。

公司還聘請五名知名律師為公司法律顧問,進行法律谘詢和指導,協助草簽和簽訂重大合同。

還與汕頭大學法律係合作編印《涉外經濟法律選編》,專門供全體職工學習。

確立了企業精神、企業格局、企業法律,接下來就解決企業的活力和向心力問題。

陳書燕在經濟實踐和積累的基礎上,創造和概括了“十字”秘訣:

信譽、信息、資本、人才、廣告。